一、巧借虎威和東風(2 / 2)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在名份上是主與臣的關係,但是在各種政治與軍事的行動中,則是主為從,臣為主。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關係,其他各個集團,都沒有這樣的關係。曹操重視人才,尤其對郭嘉更是十分重視。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每每想起還痛哭流涕,但郭嘉在世之時,曹操仍以下屬視之,而劉備對諸葛亮不隻是重視,而且敬重,事之如師。即使是司馬遷筆下的劉邦,他對張良、陳平、韓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而三國中的劉備與諸葛亮,卻著實存在著這種特殊關係。例如當年東吳想用“美人計”陷害劉備,答應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為妻實則想借招親之名扣留劉備為人質。諸葛亮將計就計,同意這門婚事,整個過程簡直把劉備“指揮”得團團轉。這次婚事由諸葛亮一手操持,劉備對這次特大冒險,本身是感到非常害怕的,他對諸葛亮說:“周瑜定計欲害劉備,豈可以身入危險之地?”可是諸葛亮卻偏偏要他去,既不把預定的密謀告訴他,也不經過他同意,竟教孫權往江南說合親事。劉備也隻得懷著“怏怏不安”的心情出發前往。這時上、下級的位置,簡直顛倒過來了。我們這裏不談諸葛亮的什麼神機妙算,隻說劉備依賴諸葛亮,該是到了何等程度。這種依賴,固然表示了智謀的不足,但是假若劉備之所以能做到這點,與他的寬厚的素質不無關係,但是決定的因素,還是由於他胸懷大誌。在實現自己宏圖大誌的鬥爭中,遇上了諸葛亮這樣的高才,又肯為他爭天下而出力,能不信之敬之唯恐不及嗎?

3巧借東風成就自己的事業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就應該善於借助各種有利條件,為我所用,從而增強自己的實力,為最後的成功奠定基礎。

俗話說“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這裏的東風是指天時、地利,是指機會。如現代人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就要善於運用借術,看準機會,抓住時機,借助於現有條件或現成的機會以達到目的的做法,這也就是借術的妙用。

借術中的“巧借東風”術,本源於戰爭中的巧妙對策,它利用的是“天時”和“地利”的自然條件。當年赤壁大戰時,孔明與周瑜計劃火攻曹營,卻無東風相助。孔明答應周瑜在三天內借到“東風”,大有呼風喚雨之勢。第三天果然應驗,江麵上刮起了東風,把燃燒著的小船直吹向江西的曹營,孫、劉聯軍大獲全勝,三國鼎立之勢告成。

孔明之所以能呼風喚雨,那應歸功於他的學識和智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推算出三天之內必起東風,才敢去“借”。若他算出是五天之內才起東風,他自然會答應在五天之內借到,而不是三天。所以,孔明利用的是“天時”這個自然條件,否則可就是“造東風”,而不是“借”了。

反過來說,如果曹營中也有像孔明那樣的能人,知曉三日之內必起東風,事先做好準備,以毒攻毒,采取防火措施,那麼很難說赤壁之戰就能決定三分天下的形勢。

現代人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借助於現有的條件和現成的機會而一舉成功,是很不費力氣的事情。“走後門”和“送禮”就是“巧借東風”術的演變,求職、調工作、分房子、升遷時這種故事重複發生,就因為這個計策很好掌握,也很管用。

不過,搞不正之風與行使智謀卻是不應等同起來的。“巧借東風”術的本質在於,把現成的機會拿過來,為我所用,其特點在於是“借”而不是創造。它雖省力氣,卻得付出代價。

運用這一妙計的訣竅在於以下兩點:

①機不可失,即首先要抓住機會。機會是難得的,故此才有切勿坐失良機的勸世良言。像赤壁之戰中的曹軍,就是由於沒抓住機會,再沒有勝利的希望了。所以,要想不失去機會,就應當在機會失去之前,仔細觀察分析,隨時做好準備。

②巧借東風,即知曉機會,隨時巧妙地加以把握。一直想當元帥的拿破侖,發現借助約瑟芬的力量,可以爭得遠征埃及的機會,他便緊緊地把握住了這一時機,此舉為他日後建功立業乃至建立法蘭西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