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借助貴人、名人成就自己
1借屍取義得正統
借屍取義即通過祭奠死去的有權威的人(君王)來收買民心,攻擊政敵,並借以表明出師的正義性和自己的正統地位。這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的政治手段,即收買民心、揭敵之短、取得正統地位。其在曆史上的典型表現,是劉邦為義帝發喪和清軍入關後多爾袞為明崇禎帝發喪。
(1)為義帝發喪,得道多助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以軍事實力而言,劉邦遠不如項羽;可是,劉邦善於從政治上打擊對方,並常常以此擺脫軍事上的被動局麵。他為義帝發喪,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義帝即楚懷王,是繼陳勝之後反秦武裝的共主。他是戰國時楚國國君楚懷王的孫子,名心。他被反秦武裝推舉為王,是在公元前208年。
陳勝犧牲後,反秦武裝群龍無首。麵對秦軍的強大攻勢,各路義軍將領會集薛地計事,商量對策。項梁、項羽叔侄和沛公劉邦也分別前往。會議期間,居阝巢人範增找到項羽。範增年已七十,但素好奇計。他對項梁說,陳勝的失敗乃是必然之理。秦始皇兼並六國,楚最無罪。自從楚懷王入秦被扣留不得返國,楚國百姓至今耿耿於懷。所以南公曾說;“楚雖三戶,亡秦為楚。”陳勝首事反秦,卻不立楚懷王的後裔,其勢自然不可能久長。現在君起兵江東,楚地義軍蜂起,他們之所以爭相歸附於你的緣故,就是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國將領,希望依靠你來重新擁立楚國國君的後代。項梁聽從範增的意見,在民間求得為人牧羊的楚懷王孫心,立以為楚懷王,以從民望,都盱眙,項梁自號武信君。
楚懷王得立後,義軍至少有了一個象征性的指揮中心,形勢迅速好轉,項羽與劉邦聯兵攻屠城陽;又在雍丘大破秦軍,斬殺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項梁也在定陶再破秦軍。可惜此時項梁滋長了驕傲情緒,被秦將章邯夜襲得逞,在定陶前線陣亡。於是,義軍收縮戰線,由項羽軍駐城東,呂臣軍駐城西,沛公軍駐碭,三支義軍成犄角之勢。章邯襲破項梁後,又渡河北擊趙,進而包圍钜鹿。楚懷王見形勢危急,就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諸將北上救趙。行軍途中,因作戰意見分歧,項羽怒殺宋義,懷王隻得派人立項羽為上將軍。項羽由是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钜鹿一戰,項羽率軍破釜沉舟,大破秦軍。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
起初,楚懷王與各路義軍將領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懷王和諸老將認為,項羽為人剽悍,所過無不殘滅,而沛公劉邦素寬大長者,故決定由劉邦率軍西進。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順利入關,進抵霸上,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兩個月後,項羽在取得钜鹿之戰的勝利後,也叩關而入。雙方為爭奪封建統治權力,幾乎兵戎相見。隻是因為劉邦自忖勢力不敵,在鴻門宴上卑辭求和,實際上承認了項羽號令天下的霸主地位,才使矛盾暫時得到緩解。可是,項羽派人向懷王報告時,懷王卻堅持原定的約言,要劉邦王關中。項羽勃然大怒,以為“懷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天下初發難,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力也。懷王亡功,固當分其地王之。”因有分王封侯作為誘餌,諸將立即表示同意。項羽於是表麵上尊奉懷王為義帝,以“古之王者,地方千裏,必居上遊”為由,將義帝由彭城遷徙到偏遠的長沙郡,都郴。然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分天下以王諸侯。
項羽分王天下後不久,田榮就在齊地起兵反楚。僻居巴蜀的漢王劉邦,乘此良機,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舉兵東向,與項王爭天下。西漢二年(前205年),項羽為消除後患,又陰謀指使九江王英布殺害了義帝。劉邦率軍複出故道後,迅速消滅了章邯等三秦王的勢力,並至關中。在采取一係列措施安定民生之後,又從臨晉渡河,至洛陽。當時,新城三老董公在道中攔住劉邦說:
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
劉邦點頭稱善,於是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並且發使者通告各路諸侯說:
天下共立義帝,北而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在推翻秦王朝的鬥爭中,楚懷王(義帝)並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但從身份地位來說,他是各路義軍擁戴的共主,換句話說,他是君,項羽和劉邦功勞再大,也是臣。項羽自恃功高,始則不遵懷王的約言,繼則放逐義帝,最後竟“放殺其主。”這樣,就落得了一個“無道”、“天下之賊”的罪名。憑借軍事實力的大小可以決定某次戰役的勝負,但政治上的明暗卻影響著民心的向背。影響整個戰爭最後勝利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這就是劉邦為義帝發喪的真實用意所在。
沛公為義帝發喪所取得的政治效果是十分明顯的。西漢二年(前205年)夏四月,劉邦率五諸侯兵東伐楚。到外黃,彭越將三萬人歸附。隨即率師順利攻克西楚的都城——彭城。由於劉邦的輕敵和項羽率主力的反擊,漢軍在隨後的彭城之戰中幾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但為義帝發喪和攻克彭城卻是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分庭抗禮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得謀士指點,政治上處處得先,占據主動地位,非僅靠一夫之勇的項羽可比。劉邦為義帝發喪就是政治上高明的一著棋。楚懷王(義帝)本身無足輕重,但他是當初起義各軍共同立起的一塊招牌。項羽殺死義帝,廢棄招牌,也是將來劉邦必做之事。但劉邦此時卻利用為義帝發喪,抓住這塊招牌,在政治上合天下之力以攻擊項羽。此舉取得了樹立正統地位、收買民心、攻擊政敵的效果。
(4)為崇禎帝服喪,緩解民族矛盾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占了北京城。崇禎帝在滿朝文武如鳥獸散的情況下,令皇後自殺,攜太監王承恩來到萬歲山(今景山),君臣對縊於新修的壽皇亭旁的樹下。崇禎帝屍體以發覆麵,左足靴子脫落,衣襟上寫有:“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崇禎帝死到臨頭,也不願承認亡國的真實原因,而將實際罪責都推到群臣頭上去了。
本來,像崇禎帝這樣一個亡國之君,在曆史上並無值得稱道之處,但明末農民軍和清朝的攝政王、皇帝,為什麼先後給予禮葬和褒獎呢?原來,他們是利用這具政治僵屍為自己的建國大業服務。
農民軍進入北京後,李自成下令搜查崇禎帝。三月二十二日,終於找到了帝、後僵硬的屍體,次日將他們的柳木屍棺移出宮禁,停在東華門示眾,以慶賀農民軍推翻明朝的勝利。
但由於李自成在長期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之下,形成了一種隻反對官僚、地主,不反對或不激烈反對皇帝的思想,很快地接受了明朝百官的意見,改用帝禮祭葬崇禎帝:將柳木棺換上朱漆棺,加帝後冠服,改田貴妃墓為崇禎陵墓。他還派起義軍天礻右閣大學士牛金星致祭,並裝殮了太監王承恩。廿七日,農民軍將帝後棺材運到了昌平縣,四月初四日入陵安葬。從此,明朝十二陵附近又加上一陵,即現在的明十三陵。農民軍盡管很草率地安葬了崇禎帝,但在一定程度上畢竟是按帝禮入葬的,這對當時分化瓦解未投降的明朝官吏和地主階級來說,仍不失為一種措施。
五月初二日,清攝政王多爾袞在擊敗李自成農民軍、進占北京後,立即給明朝官員、耆老、兵民下了一道旨令:“流賊李自成原係故明百姓,糾集醜類,逼陷京城,弑主暴屍,括取諸王、公主、駙馬、官民財貨,酷刑肆虐,誠天人共憤,法不容誅!”。清廷對此,“深用憫傷”,命令官民人等自初六日起,“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接著,多爾袞又指派降清的明朝官吏曹溶、朱朗榮等人,在服喪期間到崇禎帝陵墓前祭奠三日,又任命明左庶子李明睿為禮部左侍郎,負責為崇禎帝擬諡號。不久,清廷正式宣布,崇禎帝諡號為端皇帝,廟號為懷宗。這顯然是告訴明朝官民:清朝並非與明朝爭天下,而是與“流賊”(農民軍)爭天下;“流賊”滅了明朝,清朝起而替崇禎帝和明朝官民複仇,從而把自己打扮成明朝官民的救星。果然,在為崇禎帝服喪和祭奠期間,北京城內許多明官吏、地主豪紳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一些逃避在外的官僚、地主也嗅到了崇禎墓前設祭時散發出來的氣味,紛紛從隱匿之處竄出,到清廷投職報名,表示效忠清朝統治者,進一步擴大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民族矛盾的作用。
清世祖定鼎北京,特別是在他親政後,為了向全國臣民表示自己刻意求治,鼓勵他們勤於政事,大肆讚揚崇禎帝“勵精圖治”,追諡為莊烈湣皇帝,並下諭旨為崇禎帝陵前立碑:“朕念故明崇禎帝,尚為孜孜求治之主,隻以任用非人,卒致寇亂,身殉社稷,若不亟為闡揚,恐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之意。”他命令工部“遵諭勒碑,立於祟視帝陵前,以垂不朽。”
乾隆時期,清朝統治已趨穩固,高宗出於進一步鞏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大力提倡忠君親上,頒發許多道諭旨,除對抗清殉難的史可法、劉宗周、黃道周等人倍加推崇外,又為隨崇禎帝自縊的太監王承恩墓前立碑文一道,竭力讚揚王承恩對主子的忠誠,要後人效法。
由此可見,入清以後,崇禎帝君臣盡管屍骨已寒,但他們的形象卻為各個時期的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維護清統治的思想工具之一。
戰爭是政治在另一種狀態下的繼續,戰爭必須服從政治的需要,所以戰爭勝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而為政以得民心為要,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政治、軍事成敗的關鍵。多爾袞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找到了收買民心的最佳手段,即為死去的皇帝發喪。本來,滿清政權是與明王朝相敵對的政治勢力,滿清政權就是要消滅明王朝以取而代之。但在滿族勢力入關之前,明王朝已被農民大起義推翻,末代皇帝崇禎自殺。率清軍入關的多爾袞為了避免與整個中原人民為敵,利用為崇禎帝發喪,表明自己的政權是得之於起義軍,而非明朝;大軍入關是攻打起義軍,為明朝官民報仇。此舉起到了收買民心、攻擊政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