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六篇探討的是實戰中必勝的法則即避實擊虛,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戰術。著重審慎準備及完美計劃的孫子,在《虛實篇》中表示:“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必勝的要訣在“以逸待勞”,有計劃地爭取主動,並且能掌握時機,才能真正地以逸待勞。所以用兵的方式要像流水一樣,流水的方式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的方式是避開敵人的實處而攻擊敵人的虛處,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商也是這個道理,避開競爭激烈的行業,另辟蹊徑,避實就虛,可能又是另一番天地。
今天牛仔褲在世界各國是普及率最高的褲子,當初牛仔褲的誕生是“牛仔褲大王”利維·施特勞斯抓住機會、避實就虛的結果。
一百多年前,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因發現金礦掀起了淘金的熱潮。許多先行者一夜之間成了富翁,吸引了大批的後繼者如潮水般湧來。隨著淘金者的日益增多,淘金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需要有大量的資本作投入。這時候利維·施特勞斯來到這個巨大的競爭場,但他發現他已無法同那些財大氣粗的淘金者角逐。就在他要撤回去的時候,他發現,這裏淘金者眾多,財富也不少,但由於遠離人煙,生活用品卻奇缺,利維·施特勞斯靈機一動,他看到了另一個巨大的市場。當他再來時,帶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縫紉用品和可供淘金者做帳篷的帆布。
可想而知,生活用品,縫紉用品被一搶而空。但帆布卻無人問津,利維冷靜地觀察,靜靜地等待,他相信他麵前一定會有更好的機會。一天,利維和一位疲憊不堪的礦工在一起休息,這位礦工抱怨說:“整天拚命地挖,褲子壞了都顧不上了,這個鬼地方,褲子壞得特別快,一條新褲子穿不了幾天就要扔。”“是嗎?如果有一種耐磨經穿的褲子……”利維順著他的話說到一半就呆住了。帆布不正是最耐磨的布料嗎?對!就這樣,他拉起那個礦工就走,找到一個他熟識的裁縫說:“用我的帆布給他做一條方便淘金穿的褲子,你看行嗎?”“當然可以,最好是低腰,緊身,既方便幹活,又瀟灑利索。”就這樣第一條牛仔褲的前身——工裝褲誕生了,它美觀、方便、耐穿,深受礦工的歡迎。
在此基礎上,利維不斷改進和提高工裝褲的質量,這種褲子逐漸演變成一種新時裝——牛仔褲,從加利福尼亞礦區推向城市,從美國推向全世界。利維成了聞名於世的“牛仔褲大王”。
如果當年利維不假思索地投入淘金角逐,而不是“以靜待嘩”,尋找自己的突破點,那麼“牛仔褲大王”恐怕就不是利維了。“以治待亂”、“以逸待勞”,靜觀其變,直到事情發展到有利於自己的時機,才采取行動,從中取利。激烈的商戰中,要想少花本錢,多賺利潤,就要學會等待時機,“避實就虛”。
4避其鋒芒,擊其惰歸
“避其鋒芒,擊其惰歸”是古代軍事計謀之一,是猝遇強敵常用的辦法。積極運用此計,應該配合“集而兮之,逸而勞之,定而擾之,安而亂之,強而弱之”等手段,遇敵人精疲力盡之時,給以致命一擊。
對付國民黨一、二、三次反革命圍剿,毛澤東都創造性地運用了“擊其惰歸”的計謀,在他的軍事著作中也說明了這種計謀,他的著名十六字訣中就有“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些話。對付日偽軍,我解放區軍民更是大量使用此計,麻雀戰、襲擾戰、破壞戰、割電線、拆鐵軌、破公路、炸軍火,甚至用鞭爆油瓶代機槍,吹大號,大喊大叫,攪得敵人不得安寧,消滅其零星敵人,乘其精力匱乏時突然強攻。
遇到突然變故,不要盲目與對方“針鋒相對”,“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待其力量削弱了、疲怠了,此時一擊,可省了許多彈藥,也增加了勝利的籌碼。
使敵人處於困難的局勢,不一定用攻打的辦法;應迫使強敵疲憊不堪而力量減弱。從而自己一方則由劣勢轉為優勢。
三國時代,吳國將領陸遜奉孫權的命令,掌管六郡八十一州,兼帶荊楚各路軍馬,抵禦蜀軍入侵。劉備自犭虎亭布置軍馬,從川口到夷陵界,有七百裏遠,前後共紮有四十個營寨。白天看旌旗遮住了太陽;夜晚則火光燒紅了天。韓當見蜀軍來勢凶猛,趕緊派人報告了陸遜。陸遜怕韓當輕舉妄動,自己急忙騎馬飛奔而來親自觀看,正好看見韓當立馬於山上,遠望蜀兵漫天遍野而來,軍中隱隱有黃羅蓋傘。韓當認為軍中定有劉備,就要出兵攻擊。這時,陸遜卻勸說道:“劉備舉兵東下,連勝十餘戰,銳氣正盛。今天我們隻能乘高守險,不可輕出,出則不利。但宜獎勵將士,廣布守禦之策,以觀察敵人的變化。而今對方馳騁於平原曠野之間。自己正在得意之時,我們堅守不出,對方必定移兵於山林樹木之間,到時,我們再施奇計戰勝他們。”
劉備見吳國軍隊不出擊,心中焦躁不安。馬良勸道:“陸遜是深有謀略之人,現如今陛下遠征來攻戰,從春到夏,他們不出兵,是想觀看我軍的變化。請陛下探察後再做決定。”劉備說:“他有什麼謀略?隻是膽怯之輩。以往多次戰敗,現如今怎敢出兵?”此時,先鋒馮習說:“今天天氣炎熱,軍隊停留於火熱之中,用水極其不便。”劉備隨即命令各營均移到樹木茂盛的山林之地,靠近淡水山澗的地方,等夏天過去,到秋天再全力舉兵進攻。馬良又說:“如果我軍一行動,若是吳兵突然襲擊,我們怎麼辦?”劉備說:“我命令吳班引領萬餘弱兵進住吳寨平地;我自己親自選精兵八千埋伏在山穀中。如果陸遜發現我軍移營,必定乘勢來襲擊,我們就令吳班詐敗,陸遜要是來追擊,我則領兵突然出擊,斷其歸路,那小子就可被擒獲了。”文武官員均賀道:“陛下神機妙算,諸臣都趕不上啊!”
話說韓當、周泰得知劉備移兵至陰涼的山林之中,急忙來報告陸遜,陸遜大喜。就親自領兵來察看動靜。但見平地聚集不到一萬人,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者,旌旗上寫著幾個大字:“先鋒吳班”。周泰說:“吾視此等兵如兒戲也。願同韓將軍分兩路擊之。如若不勝,甘願受軍令處之。”陸遜看了很長時間,用鞭指著另一處道:“前麵山穀中,隱隱約約有殺氣起。山穀中一定有兵埋伏,故意在平地設下這些弱兵,用來誘惑我軍。諸位切切不可出兵。”
話未說完,隻見蜀兵全副武裝,護擁著劉備而過。吳兵見了,全都膽戰心驚。陸遜說:“我之所以沒聽諸位出兵之言,正是因為這個。今伏兵已經出洞,十天之內必定攻破蜀兵。”諸將都說:“破蜀應當在開始的時候,現在蜀軍連營五、六百裏,堅守了七、八個月,各要害之處都已固守,怎能攻破?”陸遜說:“各位不曉兵法。劉備是蓋世的英雄,足智多謀。他的士兵剛剛聚集,法度有甚。現在固守時間長久了,不得我便,士兵疲憊,意誌受損。我軍取勝,正應該在這個時候。”諸位將領才都歎服。
後來,果然蜀軍大敗,劉備隻保住了性命逃出重圍。陸遜就是因把握了“擊其惰歸”的用兵之計,才大獲全勝。
5隱藏實力,迷惑對手
把自己的優勢藏起來,充分展示自己的短處、弱點,而使對手上當,放鬆警戒,也是以反“擊其惰歸”之計來迷惑對方,從而達到成功的目的。
隋朝大將賀若弼準備攻取京口(今鎮江),先以老馬多不好使喚為借口,買陳國的船然後藏起來,又買破船五六十艘,放在港中。陳國人窺見到這些破船,就認為中原沒有好船。賀若弼又命令沿江巡防的軍隊交接班時,都必須集中到廣陵(今揚州),並在廣陵大列旗幟,曠野支帳。陳國人以為隋國的大軍開來了,立即派出軍隊,做好戰鬥準備。過後知道並無此事,原來是江防人員交接班,就不再戒備了。這時賀若弼又沿江漁獵,人馬喧噪,聲勢不小,陳國人以為對方是在打魚,仍無動於衷。等到賀若弼的軍隊渡過了長江,陳國人還始終沒有察覺。
故意製造頗有聲勢的表麵現象,迷惑敵人。然後,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目的。
公元六七九年,大總管裴行儉討伐突厥。開始幾次朝廷派人送的餉糧都被敵人半路劫走。行儉大怒,心生一計,就偽裝三百輛糧車,每輛車內埋伏壯士五人,各帶長刀和勁弩。三百輛車都用老弱的兵駕著,又暗派精兵跟蹤在後,車行不久,突厥兵果然前來搶糧,老弱的士兵假裝逃生。於是突厥兵就把車趕到水草邊,解鞍牧馬。當他們正要從車中取糧食,壯士們突然從車中躍起,向敵兵衝殺。跟蹤在後的精兵也衝殺上來。突厥兵幾乎被全部消滅。從此以後,突厥兵再不敢劫持糧車了。
“匿壯顯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爭強好勝者絕對做不到的。這要先丟臉、先失敗,經過一番痛苦的忍耐,而達到最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