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隙攻疏:贏得成功的累累碩果
1先軫定策,巧設伏兵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年底,秦穆公乘晉文公剛死,晉國大喪之際,派大將孟明視等人率兵襲鄭,在滑國(今河南偃師南)遇到鄭國商人弦高假鄭君之名犒勞秦師,孟明視因此以為鄭國已有防備,襲鄭難以成功,遂滅滑而還。
秦軍的一舉一動,早被晉國偵察的清清楚楚,先軫、欒枝、趙衰、胥臣、陽處父等一班文臣武將,急忙同新即位的晉襄公一起商討對策。
先軫首先發言,主張出兵打擊秦軍。
欒枝則認為:秦對先君有恩德,先君生前未能報答,現在攻打秦軍,怕對不起先君文公。
先軫反駁說:“打擊秦軍,正是繼承文公的遺誌。文公屍骨未寒,秦國就派兵越過我國國境,襲擊我們同姓國,秦這樣做也太無禮了!就是先君文公在九泉之下也會有怨恨的,還有什麼恩德要報答呢?他們不講信用,我們還講什麼報德?”
欒枝見先軫越說越氣,就勸說道:“秦國並沒有侵犯我國,就是打擊秦軍也不要太過分了。”
先軫一聽,更是氣憤,說:“我君主稱霸諸侯,秦國表麵上雖表示讚同,其內心卻十分忌恨。現在趁我大喪期間興兵,明明是欺侮我國無力保護鄭國。我們如不出兵,就表明真是不能。那樣,秦國攻打鄭國後,勢必會攻打晉國。常言道:‘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如果不反擊秦國,我們就無法自立。”
大家見先軫講話雖顯粗陋,但很合情理,都表示讚同。襄公於是同意出兵擊秦,並讓先軫製定軍事計劃。
先軫認真分析了秦軍行軍路線和時間,斷定秦軍在夏初將到達秦、晉交界的崤山(今河南洛寧西北)一帶,因此提出:“東西二崤綿延35裏,是秦軍的必經之路。這裏山高穀深,道路狹窄,地勢險要,不利兵車通行,兩旁草木繁茂,又便於伏兵。如果在此設下埋伏,出其不意,可全殲秦軍。晉國群臣聽罷,一個個拍手叫好。
於是先軫從容布置兵力:先且居和屠擊帶兵5000人,埋伏在崤山左側,準備夾擊秦軍。狐射姑與韓子輿也帶兵5000人,埋伏在西崤山,預先砍伐樹木,堵塞道路,梁弘和萊駒帶兵5000人,埋伏在東崤山,單到秦軍一過,在後邊尾擊追趕。一切布置停當,先軫同趙衰、欒枝、胥臣、陽處父等人跟隨晉襄公到達距崤山20裏處下寨,指揮全軍作戰。
不久,秦軍進入晉軍的伏擊圈,先軫指揮晉軍全線出擊,迅速將秦軍殲滅,秦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秦軍無一人漏網。
晉軍取得了崤山之戰的徹底勝利。
2避實就虛,攻敵內部
周簡王十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四月,楚共王(公元前591年——公元前560年在位)以宋國逃將魚石等為向導,會同鄭國軍隊共同伐宋,並攻下了彭城。楚共王留下兵車三百輛,命魚石、向為人、鱗朱、魚府等五人率兵屯守。
楚共王對魚石等人說:“晉國和吳國通好,共同與楚為敵,而彭城乃晉、吳二國往來必經之道。現留重兵助你等駐守,進戰可以得宋國封地,退守可絕晉、吳使者。堅守彭城,責任重大,你等要悉心用事,切不可辜負寡人之托。”
魚石等人豈能不知楚王之心,紛紛表示一定要與彭城共存亡。楚共王這才班師回楚。
這年冬天,宋國國君子成(史稱宋平公,公元前576—532年在位)派大夫老佐帥兵圍攻彭城。魚石出兵迎戰,結果大敗而回。
楚國令尹嬰齊得知彭城被圍困,率兵來救。老佐挾勝魚石之威,恃勇輕敵,孤軍深入,不幸中箭身亡。
嬰齊乘勝追擊,直逼宋境。
宋平公極為恐慌,忙派石師華元向晉求救。
晉大將韓厥對晉國國君姬周(史稱晉悼公,公元前573年—公元前558年在位)說:“先前文公就是從救宋國開始,才大合諸侯以致稱霸的。現在晉國能否重新振威於諸侯,在此一舉,所以宋不可不救。”
晉悼公點頭稱是。於是向各諸侯征兵,並親率大將韓厥、荀偃等,屯兵於台穀。
嬰齊得知晉國大軍將到,不敢迎戰,率兵退回楚國。
到了周簡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各諸侯國兵力聚齊,晉悼公親帥宋、魯、衛、曹、莒、鄭、膝、薛八國之兵力,圍攻彭城。
宋國大夫向戍是個有心計的人。他想:“魚石、向為人等五人,都是由宋國逃到楚國的,現在又借楚國撐腰,占據彭城,彭城百姓心中肯定不服,何不利用一下這一特殊背景,於是便選派噪音宏量的士兵,駕著兵車,繞城而馳,邊跑邊向城上呼喊:“魚石等人乃是背叛國君的小人,天理難容!現在晉國合八國20萬大軍,即將攻破這座孤城,到時,城裏城外,寸草不留,何況人乎?城內軍民,如若有自知之明,何不擒拿叛逆之賊獻城,以免城內無辜百姓受戮!”
向戍這一招果然利害。彭城百姓一方麵皆知魚石等人理屈當伐,一方麵恐城破遭戮,於是便有人偷偷打開城門,引晉等九國軍隊入城。
楚國雖然擁有300輛兵車,但魚石等人平時對將士們不加體恤,所以在關鍵時刻,楚兵都不肯效力,見晉軍入城,都以活命為最重要,爭先恐後地逃命去了。
魚石等人悔恨不迭,卻又無計可施,隻好四處躲藏。結果,魚石被韓厥所擒,魚府被荀偃所擒,向戍抓住了向為人、向帶二人,魯國大將仲孫蔑活捉了鱗朱,韓厥等人將所俘楚將都帶到晉悼公處獻功領賞。晉悼公命人將魚石等人斬首。
向戍的這一計謀,使晉國及其聯軍不損一兵一卒,便取得了圍攻彭城的勝利。
3以迂為直,出敵意表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月,吳王闔閭完成了對楚戰爭的準備,由吳、唐、蔡三國組成聯軍,開始對楚國發勁大舉攻勢。
孫武與伍子胥等對吳楚的軍務作了仔細地分析,製定了一個揚長避短、避實擊虛,出乎楚國意料的千裏奇襲作戰方案。吳軍沿淮河西進,繞過大別山,進入楚國之武備空虛的北部和東部地區,直取江漢,與楚軍展開決戰。
吳王闔閭親自擔任統率,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和伯喜否為副將,吳王弟弟夫概為先鋒,率領部隊六萬,按照這一作戰方案,沿淮河逆流而上。在淮涔(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陸,在唐、蔡兩國配合下,深入楚國腹地。
楚國也調兵遣將,製定了周密的作戰方案。第一步由囊瓦率主力沿江與吳軍周旋,沈尹戌率部襲擊吳軍水師基地淮內。第二步囊瓦率部沿江水北上,沈尹戌部從後麵進攻,形成夾擊之勢。
戰爭一開始,楚將沈尹戌向吳軍水師基地淮內進發,諸將患得患失,囊瓦等錯誤地判斷了吳國“舍舟就陸”的部署,麻痹輕敵,臨時改變作戰方案,率軍渡過了漢水,直趨大別山下,對吳國發起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