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誘而引亡:人生戰場的不敗法寶(3 / 3)

過了二三年後,這位朋友被原來公司聘為顧問,當然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這位職員。因為他能在沒有利益關係的情況下,登門拜訪,因此,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時更讓他產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了機會,我一定得好好回報他”的想法。

總之,人是有情之靈物,人人都難逃脫一個“情”字。人際交往中,多注意對周圍的朋友同事做點感情投資是值得的。說世俗一些,你現在釣不到大魚,就應該對身邊的小魚來一個“全麵撒網,重點培養”,為自己創造一個日後發展的人緣基礎。如果總是抱著“釣到的魚不用喂食”的平庸態度,很可能落個眾叛親離,大魚釣不到,小魚苗也都讓你餓死了。

5感情作誘,尋求共鳴

除了某些性格怪異的人,通常“情”遠較“理”能夠打動人的心弦。在遊說中,時常說一些對方愛聽的話必定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如何尋找對方愛聽的話?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都樂於同與自己有相似點的人交往、談話。因為相似因素既能有效地減少雙方的恐懼和不安,解除戒備,又能發生可以接受的共同信息,能有相似的理解,產生相同、相近的情緒體驗,進而在感情上產生共鳴。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顯的,有的是隱蔽的。在交談中,隻要留心對方的舉止言談,就不難發現一些相似的因素,來作為交談的共同話題的突破口,借以此感情作誘,達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經曆相似。唐代詩人白居易身為江州司馬,與地位低下的琵琶女邂逅相逢,也能很快地傾心交談,並為之揮淚,灑濕青衫,就是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經曆、遭遇上的相似,使他們暫時排除了地位上的差別,有了共同語言。

又例如:興趣相似。共同的興趣與愛好是最能促進交談雙方相互接近的,它在人們的心理上往往誘發出一種特定的吸引力。比如與養魚種花者談擺弄花草、金魚之樂,與愛好音樂體育者談論音樂欣賞、體育比賽,與集郵者談集郵之道,等等,往往有引起對方的興趣,激發對方一吐為快的話題,這時,興趣愛好就成了他們進一步交談的橋梁。

有一次,著名相聲演員薑昆到湖北十堰市演出,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來采訪,不料,薑昆一一婉言謝絕,這使記者們十分失望。但是,有一個愛好相聲的女記者卻再次叩響了薑昆的房門,說:“薑昆先生,我是一個相聲迷,我對您的演出有些意見……”薑昆一聽是為自己的節目提意見來的,便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她。這位女記者正是用她和對方對相聲的愛好及共有的興趣做文章,巧妙地打開了薑昆的“話匣子”,順利完成了采訪任務。

此外,還有地域相似、職業相似、年齡相似、處境相似等直接相似因素,以及對方與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鄰居等有聯係的間接相似因素,都可以成為溝通情感、找到共同話題的橋梁。一位記者曾講述過自己采訪的一段經曆:他去某地農村采訪,住在一個老大娘家,進門打過招呼,便說:“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像是魯中南的吧?”大娘說:“是呀,老家是山東陽穀。”他接著說:“我當兵時,我們連隊山東人可多啦,連長、排長、班長都是山東人,山東老鄉對國家的貢獻大。”這番話引起了老大娘對往事的回憶,她對記者講起了過去的事情,記者從她那裏聽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獲頗大。這就是通過間接相似點——首長、戰友和大娘都是山東人,從而與大娘有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果真使大娘產生了感情共鳴的緣故。

通過表白內心的方式,也可引起情感共鳴。有時候,我們發現無法與戒備心強的人溝通感情,其中原因之一,在於對方抱著“我倆根本處於不同的世界”的想法所致。可以設想,兩個生活經曆、生活環境、思想背景或者生活習慣等完全不同的人,初次見麵,當然會有格格不入之感。為了突破此種障礙,必須讓對方相信,彼此隸屬於同一世界,確實存在著某種共同的嗜好或需要。例如,要想規勸吸毒或酗酒者除掉這一惡癖,最具說服力的,往往是曾經遭受過吸毒之害或嚐過酒精中毒之苦的“過來人”。因為互相之間的共同經曆,足以迅速化解彼此的警戒心,使其願意敞開胸懷,虛心接受善意勸導。

相對的,在遊說過程中,遊說者主動將自己的生活狀況盡量地表露出來,倒能夠促使雙方形成共同的心理意識。有一個材料介紹,某次地方官員選舉期間,數十位候選人競爭得極為激烈。其中一位候選人的助選參謀,發現多數中下層階級的選民,對該候選人有很大戒心,並競相轉告:“常自詡為高級知識分子,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令人難以親近,他一定不屑替我們小民謀福利。”

助選參謀立刻請候選人改變戰略,強調自己是4個千金的慈父,絕對禮賢下士,關心民眾疾苦……不久,選民們改用嶄新的眼光來觀察這個候選人,發現他的確是位和藹可親的模範父親,並且儼然是標準丈夫,紛紛轉而支持他,使他以最高票數當選。

通常情況下,在說服某些自負或略感自卑者以前,先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家庭狀況、經曆、嗜好等,坦然地告訴對方,讓對方加深對自己的了解,縮短相互間的距離;甚至可以將自己某些無傷大雅的缺點,不加修飾地暴露出來,暫時讓對方高居上風,並使其解除抗拒之心,然後急劇地轉入正題,使對方在倉促之間,毫無招架之力,惟有俯首聽命。

有些說服者,常喜歡據理力爭,堅持自己的原則。麵紅耳赤之餘,不僅未能贏得對方的信服,反而強化了對方的成見和抗拒的決心。此時,如果改用微笑戰略,和善地表示和對方站在同一陣線上,虛心接受對方的意見,必定能使對方不再堅持己見而改變態度。在這種微妙的狀況下,很可能會自覺地采納說服者的意見。被說服者此種態度並非來自理智的層次,而是在深層的核心部分滋長著認同的心理。這就是情感誘導的功力。

在一本名為《不同學曆、經曆、年齡》的書中,記述著兩位推銷員,為了爭取銷售床鋪的業績獎金而各展技藝的故事。推銷員A是一位能言善辯、精神飽滿、行動敏捷,看來很有辦法的年輕人;推銷員B則是老成持重、慢條斯理、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經常能夠出奇製勝,令A驚訝不已。

有一次,B竟然成功地說服了某肥料公司的負責人,雙方簽訂合同,一口氣銷售了六張床,使每個人皆刮目相看,稱讚不已。B究竟使用何種手法,令對方如此捧場呢?

原來肥料商是一位既聾又啞,殘而不廢的人。以往前去拜訪的推銷員,隻要發現對方是個口、耳失靈的殘疾者,就會很快地掉頭他去,惟獨B能夠耐心地與對方進行筆談,雖然耗費了不少時間,收獲卻極為豐碩。

以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這個故事,會發現命運坎坷的肥料商,因為他平常容易受人利用,或者自以為遭人忽視,故一般說來猜疑心和成見比較深刻,或者心裏有戒備,認為“健康人皆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體諒我輩,和他們應對時,必須特別謹慎,尤其是那些推銷貨物的家夥……”時常流露出抗拒他人的神色。多數推銷員不了解對方的心思,也不知道應該采取何種方法來除去對方的心理藩籬,同時,自身也隱隱約約抱有“和聾子交談徒勞無功”的偏見,所以總是不戰而退。B發現對方生理上有缺陷之後,毅然放棄慣用的推銷術語,改借筆和對方交換意見,並且按捺脾氣逐步消除對方的成見和猜忌。這在推銷術中簡直是破例,但它充滿著憎愛分明感的刺激和誘導,所以能克盡全功。

一般人總喜歡用自己擅長的手法或自己信服的理論來遊說他人,倘若遇到同樣固執、而且成見頗深的對象,肯定難以奏效。為了避免強化對方的抗拒心理,絕不可盲目地采用此種方麵的說服,應該仿照推銷員B的方式,先友善地和對方套交情,根據對方的生活環境,以對方擅長的表達方式,創造一種融洽的氣氛,鼓動對方傾吐內心的想法,然後才尋求適當的對策,將對方誘導至與自己相同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