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誘敵製勝:名垂青史的輝煌典範
1示弱誘敵,謊言欺敵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東周威烈三十四年(公元前412年),齊國舉兵伐魯。魯國啟用吳起為將,率軍2萬禦敵。吳起分析了齊魯雙方情況,認為齊軍雖然遠道而來,但士氣旺盛,要想打敗它,必須疲其筋骨,挫其銳氣。他率兵到達預定地點後,即命令安營紮寨,組織防禦,無論齊軍怎樣引誘挑戰,也不與之交鋒。齊軍主將田和猜不透吳起用意,假意講和,以探虛實。吳起摸透了田和心思,將計就計。他故意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讓上了年紀和疲弱的兵士在齊使者看得見的地方活動。同時吳起設宴熱情款待齊使者。齊使者回去後,將在魯所見所聞向田和作了彙報。田和遂認為魯軍弱無鬥誌,準備3天之內攻魯。吳起送走齊使者,便率軍悄悄地尾隨齊使,神不知鬼不覺地開到齊軍營地,向齊軍發起襲擊。田和從夢中驚醒,慌忙組織抵抗。魯軍奔襲到統帥帳前,田和率殘部逃走。
從這戰例看,吳起善用詭道:先是堅守不戰,並同意和談,後又示之老弱士卒,給齊軍造成“怯”、“弱”假象,麻痹敵方將士,然後以精壯之師出其不意地向齊軍猛攻,從而獲得了全勝。
在革命戰爭史上,這類例子也不少。例如1934年10月,紅軍二、六軍團會師後,為配合黨中央和紅一方麵軍長征,賀龍指揮部隊攻擊湘西之敵。湘西軍閥陳渠珍命令周燮卿帶1萬餘人圍堵追擊。賀龍與周是老對手了,對周的作戰特點和性格了如指掌,便利用剛愎自用、騎橫輕敵的弱點,主動放棄永順縣城,裝作潰逃的樣子,“示之不能”,一退再退,故意示弱,把周引到龍家寨的十分坪穀地,設下了伏兵,發起突襲,一舉殲滅周軍兩個旅的大部,擊潰1個旅又1個團,取得了
二、六軍團會師後的首次大捷。
晉朝王浚計劃稱王,石勒忌恨,想殺王浚,問於謀主張賓。
張賓建議派遣舍人王子春去告訴王浚說:“石勒本來是卑下的胡人,遭到饑荒動亂,流離困頓,一心隻想族人相聚,以保性命。現在晉王族已淪滅,中原無人主持,將繼為帝王的人不是浚公還有何人?希望殿下順應天意民心,早些登上皇帝寶座。石勒必定會事奉殿下如天地父母一般,殿下若能明察石勒的一番心意,也當善待他如子女一般。”
王浚很高興的問子春說:“石勒可以信任嗎?”
子春說:“殿下是中州高貴的望族,威名遍於中原,及於四域,自古以來胡人為相佐,作名臣是有的,沒有人做過帝王。石勒將軍不是討厭帝王而不做,才讓給殿下的,實在因為帝王自有上天安排,不是智力可以強求的,這又何必奇怪呢!”
王浚聽完這段話非常高興,於是更加驕傲,不作防備,石勒就趁此時機偷襲,一舉殺死了王浚。
2巧布陷井,誘敵取勝
終甥是魯國的大夫,以足智多謀聞名朝野,頗得魯文公的信任和倚重。
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20年)冬,瞿國首領白暾見魯國防禦空虛,有機可乘,遂命令僑如率兵伐魯。
據說僑如身高一丈五尺,人稱長翟,他力大無窮,能舉千鈞,銅頭鐵額,刀槍不入,瓦礫不能傷害,在兩軍陣前有萬夫不擋之勇,使對手望風喪膽。僑如帶領瞿國大軍迅速擊敗了魯國邊境部隊,進入魯國內地,魯軍紛紛躲避。
魯文公得報後,急命令叔孫得臣率精銳部隊拒敵。得臣要求終甥一起前往,魯文公當即答應了。
兩軍初次交手,僑如果然勇猛無比,多虧魯軍事先早有防範,才使僑如的進攻沒有奏效。
一直在陣前觀察敵情的終甥回頭對得臣說:“長翟驍勇異常,不可力敵,隻可以智謀取勝啊!”得臣表示同意。
可是用什麼智謀呢?兩人瞑思苦想,不得其法。這時,一陣寒風吹來,凍得他直打哆嗦。
終甥仰頭看天空,斷定要降大雪,隨即一拍大腿,高興地叫道:“有辦法了”。
得臣忙問:“有什麼辦法了?”
終甥附在得臣耳邊,將自己的計謀如此這般地告訴了得臣。得臣聽罷,連連點頭,表示讚同。
得臣於是命令士兵在陣要道上挖了幾個深深的大陷井,上邊用樹枝、雜草支住,再用浮土輕輕蓋好,留下記號。一切布置妥當,便回營積極準備去了。
當天夜裏,天降大雪,周圍一片白茫茫,將幾個陷阱遮掩的嚴嚴實實,不留絲毫痕跡。
第二天一大早,做好充分準備的魯軍擺好陣勢,便由終甥率領一隊人馬前去向瞿人挑戰。
僑如見兵竟敢前來挑戰,氣的噢噢大叫,不顧眾人阻攔,一馬當先來戰終甥。
終甥見僑如出戰,假裝害怕,回車便走。
僑如不知是計,緊緊追趕過來。終甥在前邊跑,僑如在後邊追,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了。這時,終甥見來到了陷阱跟前,突然打馬繞道而走。僑如隨後趕來,不想落入陷阱,終甥返身殺了回來,在陷阱邊用長戈猛刺僑如的咽喉,僑如連叫一聲都沒來的及,就一命嗚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