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詭林迷蹤:遠籌帷幄的詭謀詭智
1自圓其說,借刀殺人
使用詭計者,也有其規律,這就是他們說的話,能夠讓對方相信。這一套自圓其說的本領,常常是他們詭術成功的原因之一。
秦趙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之戰,趙孝成王任趙括為將軍,趙括隻通兵書,不曉兵機,被秦將白起戰敗,趙軍死亡共有45萬之眾,從此國力大衰。燕國乘趙國長平兵敗之機,派相國栗腹等領軍攻趙。趙孝成王複用兼頗為將,大敗燕軍於柏鄉,斬殺栗腹,乘勝包圍燕國,燕國割讓五城求和,趙王方答應停戰。廉頗敗燕有功,被拜為相國,號信平君。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趙王又派廉頗引軍伐魏,廉頗有勇有謀,指揮有方,攻占了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時趙孝成王卒,其子悼襄王立。悼襄王恐廉頗年邁誤事,合派武襄君樂乘取代廉頗,令廉頗交出兵權。廉頗伐魏取勝,士氣旺盛,正欲乘勝進軍,見樂乘奉旨代己,不禁大怒,遂引軍攻擊樂乘,樂乘不能取勝,敗走歸趙。廉頗見得不到趙王的信用,便逃往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廉頗在大梁閑居,過了許久,魏王並不重用他。當時,趙國多次被秦軍圍困,缺乏將才,趙王想複用廉頗,又怕廉頗已年老無用,不能率軍作戰,便私下派遣使者去試探廉頗,看廉頗是否仍能領軍征戰。廉頗在趙國有一仇人,名叫郭開,是趙王的寵臣,曾多次尋隙複仇,得知此消息後,便攜帶許多金錢,私下會見趙國使者,令使者在趙王麵前誣陷廉頗,趙使見錢眼開,欣然領命。廉頗本是趙將,非常想重新得到趙王的重用,雖年紀已老,英風不減當年。聞聽趙使到來,欣然出迎,盛情款待。廉頗心知趙使來意,便於酒宴時,一次吃下一鬥米,十斤肉,並披甲上馬,揮刃習武,以示自己仍可堪當大任。趙使見狀,假意讚揚一番,告辭歸去。趙王見趙使返回,詢問廉頗近況。趙使譖道:“廉將軍雖老,飯量尚好,然與我相坐不久,一會兒便拉了三次屎。”趙王聽了深信不疑,便不再征召廉頗。楚王聽說廉頗居魏,派人入魏秘密迎接廉頗,拜廉頗為將,廉頗思念趙國,常道:“我希望能夠指揮趙軍作戰。”廉頗在楚並未建立戰功,後死於楚國壽春(今安徽壽縣)。
廉頗為趙名將,拒秦、伐魏、敗燕,屢立戰功,威震四方。但其仇敵使計害之,並不正麵詆毀,而以虛掩實,以小蔽大,使趙王信其無用。
2挑唆利間,嫁禍於人
嫁禍於人,是陰謀家的一貫伎倆,當出現政治利害時,這種陰謀詭計更將不斷發生。
漢景帝元年(前156年),禦史大夫晁錯見諸侯王勢力日強,已構成了對漢朝延的威脅,於是上書,極力主張削藩。景帝平日,也有此念,於是將晁錯之議,交與群臣討論,由於詹事竇嬰的極力反對,此議隻得暫時擱起。但晁錯並未就此罷休,在數月時間內,借故上書,連續削去楚王劉戊的東海郡(治在今山東剡城北)、趙王劉遂的常山郡(今河北中部、山西東中部)、及交西王的六個縣。
晁錯力主削藩,及楚、趙、膠西王已被削地的消息震動了各諸侯國。吳王劉濞早有謀反之意,見時機可用,於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聯合楚、趙、膠西、膠東、艸甾川、濟南六國,同時起兵叛亂,欲西向入關。
景帝聞報大驚,急忙召集眾臣,商討平叛之事。晁錯當即獻策,請景帝率軍親征。景帝正不知所從,忽想起先帝遺囑:天下有變,可用周亞夫為將。於是,當即拜周亞夫為大將軍,領兵討逆。又拜竇嬰為將,命他統兵救齊擊趙。二人奉命,立即辭別,準備擇日起行。
竇嬰辭別景帝後,日夜布置,準備兵發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忽有故吳相盎乘夜來謁,說有平叛良策獻上。
原來,盎與晁錯雖同朝為官,但素不相容。及晁錯為禦史大夫,上書削藩,恰逢盎辭去吳相,回都複命。於是,晁錯上書,彈劾盎私受吳王財物,應當定罪。景帝見書,立下詔令,將盎免官,廢為庶民。及吳等七國舉兵為亂,晁錯又重提舊案,對丞吏說:“盎貪吳王財物,有意隱瞞叛意,罪當處死。”丞吏道:“事未發,還可追究,現七國已叛,再追究還有何益?且盎不似有謀。”晁錯聽後,隻得暫時放下。不料,此事有人告訴了盎。盎因怕無故被誅,連夜找到竇嬰,欲借竇嬰之力,設法除去晁錯。
竇嬰聞盎求見,忙令召入。二人談起時事,盎說七國之亂,由吳唆使,而吳欲叛,由晁錯激成,如主上肯聽盎言,自有平亂妙計。竇嬰聽後,遂將盎暫留軍營,自己連夜往報景帝。
景帝聞報,立即召見盎。盎拜謁完畢,見晁錯也在帝旁,心中一驚,暗想:“不是冤家不碰頭,要小心行事。”景帝見到盎,開口就問:“君曾為吳相,今吳、楚已反,君意將如何處置?”盎隨口答道:“陛下盡管放心,不必擔憂!”景帝道:“吳王靠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傑,白頭起事,若非準備周全,豈肯輕易為叛?怎能說不必擔憂呢?”盎道:“吳隻有銅、鹽,並沒有真正的豪傑。吳王所招,都是些無賴子弟,及販賣銅、鹽的奸人,一轟而起,成不了大事,故臣言不必擔心。”晁錯本與景帝商議糧餉之事,見盎來,暫站一側,早已聽得不耐煩,聽盎如此說,在旁插說道:“盎言極是,願陛下先考慮糧草之事。”景帝未睬晁錯,繼續問道:“你有何平叛良策?”盎道:“臣確有一計,但需保密,不能讓他人知道。”景帝見盎說得如此神秘,隻得屏去左右,但晁錯站著未動。盎見狀,暗暗著急,瞥了晁錯一眼,說道:“臣今所言,除陛下之外,任何人不宜知曉。”景帝隻好讓晁錯暫時回避,盎見周圍已無他人,這才低聲說道:“臣聞吳、楚連謀,彼此書信往來,主要說的是高帝子弟,各有封土。偏賊臣晁錯,擅削諸侯,欲危劉氏。所以,眾心不服,舉兵西來,要誅晁錯,求複故土。現為陛下考慮,不如斬殺晁錯,赦免吳等七國,歸還所削封地。如此,吳、楚必罷兵謝罪,還用動什麼兵,運什麼餉呢?”不久前,景帝對晁錯勸自己親征已有看法,此時聽了盎之言,更感有理。於是說道:“如果真能罷兵,我又何惜一人,而誤天下大事!”遂拜盎為太常,命他秘密出使吳國,設法議和。盎聽後,心中暗喜,立即辭別景帝,擇日赴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