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塑造好形象:贏得他人的信任 四、禮節周全,彬彬有禮贏得他人欣賞(1 / 3)

四、禮節周全,彬彬有禮贏得他人欣賞

1禮貌待人體現修養

禮貌待人,是指與人交際時所持有的誠懇和氣、談吐文明、舉止謙恭的待人態度。它反映著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和文化素質,是一個人心靈美、語言美和行為美的和諧統一。禮貌待人,是人類文明千百年優良行為的積習,也是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產物,人們往往把它看做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在這方麵,我們中華民族有優良的傳統,從而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

我國古代思想家經常強調“禮”的作用。“禮”有廣狹二義,廣義的禮,大致包括製度、行為規範和風俗文化等;狹義的禮,指禮儀、典章禮節和禮貌。禮和義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

從古至今,禮貌待人一直體現於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

中國人民素以家庭和睦,注重親人感情而著稱於世。我國的傳統道德提倡“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這些人倫規範,都要通過禮貌的方式才能實現。《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就能主動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兄長吃,而把小的留給自己,這不就是良好的禮貌行為嗎?

敬老愛才,是中國人民可貴的社會公德。漢代的張良便是這方麵的楷模。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了張良尊敬老人,為老人揀鞋、穿鞋,並得老人贈以《太公兵法》的故事。張良勤苦攻讀,學到了豐富的軍事知識;後來輔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立下了汗馬功勞。

禮貌下屬,是政治家的有識之舉。

劉備屈尊降貴,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對諸葛亮“以師禮待之”。諸葛亮深感其誠,盡心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熱愛人民,尊重群眾,是革命先輩的高尚品德。

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生病住院期間,每次接到護士送來的藥品,總要微笑著說:“謝謝您。”1925年,孫中山先生患肝癌病勢嚴重。彌留之際,他吃力地對一位護理人員說:“謝謝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過後您應當好好休息休息。”聽到這話,在場的人都感動得泣不成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禮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它能夠使社會和諧有秩序,從而維護著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

人類社會需要交往。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難免發生矛盾。禮貌待人,可以化解矛盾,避免衝突;如果不講禮貌,就會激化矛盾,加劇衝突。比如,乘公共汽車時,你不小心踩了人家的腳,應主動致歉,說句“對不起”,對方的不快情緒便會立刻平和下來,繼之回報一聲“沒關係”,二人頷首,麵帶笑意,顯現出友好和諒解的氣氛。相反,要是踩人者沒表示,被踩者也不答應,雙方必然唇槍舌劍,越說越僵,甚至會揮拳相向,混戰一場。

禮貌待人,可以得到別人的真誠和指教。學生對老師有禮貌,老師就會格外耐心地講授知識;徒弟對師傅有禮貌,師傅就會不厭其煩地傳授技術;出門在外問路有禮貌,人家就樂於回答,願意提供便利。本文前麵談到的張良,不正是由於尊老敬長,才被贈予兵書嗎?

禮貌待人,可以增進感情,加強團結。一句親切的問候,會使對方暖意盈懷;和藹誠懇,會使對方如沐春風;……我們隻要留意周圍就不難發現,講究禮貌的人,大都與同學同事關係和諧,與街坊鄰裏相處和睦,往來朋友多,親朋情意深。

禮貌對己、對人、對社會的作用如此重要,不言而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禮貌待人的美德。

禮貌待人的核心,是對他人的尊重。培養這種美德,首先要樹立約束自己、尊重他人的觀念。古詩雲,“誠於中而形於外”,隻有從思想上約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自覺做到禮貌待人,同時,也自然會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形成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融洽關係。

培養禮貌待人的美德,必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加強道德修養。能否禮貌待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高低。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是人們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同樣的道理,一個粗俗無知、道德修養低下的人,很難想像他會文明處世,彬彬有禮。

培養禮貌待人的美德,還要學習有關的禮貌知識。除了日常的文明用語之外,諸如招待客人、出外做客、親朋相聚、文娛體育等與人們關係密切的社交活動,其中的禮貌知識,也須了解和注意在實踐中運用。

2彬彬有禮會給你帶來好人緣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因此,當別人尊重你,你會感到快樂;當別人輕視你,你又會覺得氣惱。不管在任何時代,彬彬有禮的人總是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促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圓滿的最好方法,就是“禮”。它代表尊敬、尊重、親切、體諒等意義,同時,也表現出個人的修養。

中國是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的文明古國。中國人的民族性較西方人含蓄,因此,特別講究禮節。由於傳統文化的束縛,很多人太重視繁文縟節,使得人們對“禮”的認識發生偏差,現代中國人的禮儀觀念也日趨淡漠以至於片麵以為隻有對長輩、上司,或想討好對方時才講禮節,對晚輩或自己沒有利害關係的人,就可馬虎。

甚至還有人認為,禮貌隻是社交上的一種手段,並沒有其他價值。如果以這些態度來評斷禮節,豈不是使人際關係變成“錢貨兩結”的交易關係,和做生意又有什麼兩樣?難道“禮”真的隻是人際關係中的虛假行為嗎?

現代心理學指出,“自尊是維持心理平衡的要素。”可見,每個人要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都要有活得“理直氣壯”的感覺,也就是處處受人尊重,才能進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尊重、體諒等“禮”節,絕不是規章條文,也不是虛假問候,而是發自內心最基本也最真誠的行為。

俗話說:“先學禮而後問世。”學些什麼禮呢?彬彬有禮的態度是怎樣的呢?沒有人生下來就懂禮,家庭、學校、社會逐漸教導我們成為一個具有彬彬風度的人。但是,一個人每做一件事,如果都有一套刻板的禮儀在縛手縛腳豈不繁瑣極了?

事實並不盡然,因為,有許多禮儀事實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習慣成自然,我們早已感覺不到它的約束。另外,關於人情往來、社交活動……較特殊的禮節,隻要我們基於尊重、體諒別人的心情,也都是不難做到的。

所以,禮,絕不能,也絕不是隻講求形式的,要保持彬彬有禮的態度,一定要從對別人的關心出發,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貫徹關心朋友、關愛朋友的精神,在社交場合中,自然也就能以平實有禮的態度與人交往和溝通。

學習禮節雖不是一件難事,但要做到時時保持彬彬有禮的態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禮節並不隻是“鞠躬如也”就可涵蓋的,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個人的修養道德。有人說:“要學習禮節,最好是從公共場合待人接物做起。”這話非常恰當,隻要平常多留心人們交往時的各種行為,就不難學習到許多待人接物的做法。

如果能身體力行,適當地做到“多禮”,則必然“人不怪”而大受歡迎。所以,彬彬有禮的風度,不但能成為你最高貴的“飾物”,同時還能賜給你最佳的人緣。

3盡禮盡心:展現你的“紳士風度”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要被敬、被愛、廣得人緣,必須在做人處事以及社會交往中的種種小節上守禮盡心。所謂“紳士風度”,不是道貌岸然,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而是指適時適地表現出適度的禮貌來。

有些人誤以為男人一定要長得英俊、有錢有勢、轎車代步、出手闊綽……,才能討女性的歡心,其實雖然金錢、地位人人都喜歡,但一個有內涵的女子,她最欣賞的必定是風度翩翩,言行舉止合乎禮節的男士。也惟有懂禮貌,風度高雅的男人,才是女性最心儀的。因此,跟一個禮貌周到的男士同行,遠比跟有財無禮的男人在一起愉快多了。

禮貌是發自心底的,外表的作態極易叫人一眼看穿,所以,奉勸男士們應熟習與異性交往的禮節。如果你知道在什麼場合,自己該怎麼做,而不會違禮失態,那你就是一個標準的紳士了。

在西方社會中,女人一向備受禮遇,不管是女性主管、女同事或家庭主婦,男人一樣表示尊重。過去的東方人則恰恰相反,典型的大男人主義,男人處處要占上風,無論在什麼場合,男人的地位總是至高無上,絲毫不容侵犯的。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改觀了。一個講究文明的男人在與女士相處時,不注意禮貌是無法受到歡迎的。

男人照顧女人,女人接受男人的服務,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能者多勞”,男人的身體比女人強壯,力氣比女人大,就是動作也比女人敏捷,借著這個先天的優勢去幫助女人,減輕女性的負擔,是男士應有的風度和器量。

例如,乘車時,讓女士先上車;陪同女士到某處去,搶先一步為她開門;進入室內後,為她脫外套、拉座椅;當你想抽煙時,應征詢她的同意。這些動作絕非裝腔作勢,故意賣弄,實在是必要的禮貌,不過做時態度要自然大方,才不會弄巧成拙。

搭乘火車或其他交通工具時,如果遇見女性攜帶行李或較重包裹,也應代為取放,因為女人力氣較小,提取得不方便,男人體魄健全,輕而易舉之事,何不效勞?

陪同女子上街時,則應走在道路外緣保護她,或幫她提較重的物品。如遇下雨時,更應替她撐傘。走在泥濘的路上,也應讓女伴挽住你的手臂,以免滑跌或摔跤。人群擁擠時,則應先行一步,為她開路。

與女友相偕欣賞電影卻遲到時,應牽著女方的手,由服務員帶路或小心地去找座位,切勿把女友丟在黑暗中不顧,否則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日常有女性需要幫忙時,也應熱誠而主動地為她效勞。不過服務宜適中,切忌熱心過度。比方說,你可以代提行李,卻不必替她拿帽盒、手提袋、遮陽傘和花花綠綠的包裝物;陪女子遛狗,可以幫她拉係狗的皮帶,但要是抱在懷中的小型寵物,就大可不必代勞。

禮貌欠周令人不快,禮貌過多也令人難堪,惟有恰到好處,因應時宜的禮貌才會讓人覺得自在。“出乎禮,止乎禮”,以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為女性效勞,才是現代男人的驕傲,才是社會交往中男人應有的品位與修養。

4了解和掌握日常交往中的禮貌用語

相互問候和介紹,是人們日常生活最經常的禮貌行為。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禮儀規範,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文明高雅形象。人們日常交往的禮貌用語,一般分為問候和介紹這兩大類。

(1)問候

問候就是向對方說一些表示良好祝願、歡迎的話。對人高興地問候,是增加生活樂趣的一種禮節形式。對熟人不問候,或者不回答別人對你的問候,都是很失禮的行為。

在中國,人們見麵時常習慣問:“吃飯了嗎?”或者問:“你去哪兒?”以此來向對方表示問候之意。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對方回答“吃了”還是“沒吃”,雙方都點頭而過。這個習慣對於西方人來說實在難以理解。他們認為,如果你問他吃飯了沒有,就是想邀請他就餐或吃點東西。若你聽到對方回答“沒吃”而又不發出邀請,對方就會認為你在戲弄他。如果你問他去什麼地方,他則會認為你幹涉他的私事,同樣會引起他的反感。

打招呼,最簡單的話是說一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或“你好”等。

“Hello”在美國是一種普通的招呼語,除非正式場合使用正規的問候語外,其他場合均使用“Hello”一詞。不正式的招呼詞是“Hi”。雖然在介紹時永遠不該用它來招呼對方,但平時它卻是一個老少鹹宜的友好的問候方式。

“您早”、“您好”、“再見”、“請休息”、“晚安”、“拜托了”、“請多關照”等是日本人相互見麵時最常用的招呼語,體現了他們良好的禮貌修養。對日本人不宜說“你吃飯了嗎?”這類失禮的話。

在巴基斯坦、阿拉伯國家,由於多信奉伊斯蘭教,打招呼的第一句話就是“真主保佑”,以示祝福。而在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等佛教國家,則普遍說:“願菩薩保佑!”

問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問候時距離不應太遠,應以正常說話聲音使對方能聽清為宜。不可因同熟人打招呼而使全場為之側目,或者突然從座位上跳起來並穿過整個大廳,甚至衝撞了其他人。

②問候時眼睛應注視對方,不要嘴裏叼著香煙或把手插在口袋裏,顯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③通常年輕者應先向年長者問候,男性應先向女性問候,身份低者應先向身份高者問候,遇到一群熟人或要與熟人結伴而行時應主動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