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在私下批評你:“這個家夥,隻會在有事情的時候,才想到來找我。”那麼,你的人際關係就不及格了。長期下來,你是會吃虧的。尤其作為一個社交高手,更不可使意見交流的管道生鏽;這樣非但阻礙彼此的溝通,也會削弱交涉本身所產生的力量。
萬一由於自己的疏忽而發生了這種情形,你要趕緊設法補救。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自登門造訪,若因為時間、地點和情況有所不便,你可以直接以電話或書信和對方取得聯係,並向對方解釋自己疏於聯絡的原因,以求得對方諒解。往後,最重要的就是要重拾交情,並繼續維持下去。
為了不使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毀於一旦,你就要不嫌麻煩,勤於打電話、寫信以及登門拜訪。其實,這些對你來說,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舉手之勞,在維持彼此間交換情報,及溝通情誼的前提下,你又何樂而不為?
6通過朋友介紹朋友
人際關係發展的最佳狀況,就如同樹的枝丫一般,逐漸向四周延伸。而使這棵交際之樹繁榮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朋友介紹朋友。
與朋友介紹的朋友交往時,不可能一下子就進入正式的公事話話題,而是在交往過程中漸漸地融合到一起。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隻要你善於把握,就不難與對方建立起情感。
不論是生性害羞或是對陌生人沒有安全感,大部分的人都不善於與初次見麵的人交往。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妨先從朋友的朋友開始交往,因為這時有已經熟悉的朋友在場比較容易從輕鬆的話題開始,說些笑話或調侃自己的話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事實上,這種方法也的確很有效。
經朋友介紹後,與新朋友第一次見麵的印象,對日後的交往而言非常重要。在第一次見麵時,仍然要堅持自然而又大方的原則,任何忸怩作態都是要不得的。交往是長期持續下去的,矯情的表現方式將不利於日後的交往,最好還是自然而真情流露。為了讓陌生的對方能夠了解自己,最好是先讓朋友把自己的情況向對方作些介紹。
有了朋友的介紹和鋪墊,可以及早完成“安全感→信任→了解”的交往過程。
在與新朋友交往中,為了打開對方的心胸,必先打開自己的心胸,以溫馨的人情味將對方迎入自己的心中。
經由朋友介紹的朋友,比較容易在輕鬆的氣氛下交談。當然,朋友交往就是在有需要時能夠互相協助,這並不是互相利用。在需要的時候,透過彼此熟識的朋友引見更容易見效。
此外,你也可以自己與對方聯係,再把彼此交往的情況告訴彼此共同的朋友。但是,可不要超越了介紹的朋友,有些人就是因為忽視了原先的介紹者而遭到批評。如果處理得不好,你可能同時失去兩個朋友。朋友交往時,有些禮儀還是要遵守。
你也有受人之托代為照顧他的親戚或朋友的經驗吧!雖然是受人之托,但還是要忠人之事才行。因為這不但代表了你對托付的朋友所盡的一份心力,也是你拓展自己人際關係的大好時機。
7不要把朋友當成拐杖
友情是我們生活中的動力機器,要想友誼天長地久,就要相互理解與體諒。無論在哪裏,都不能“靠”朋友。如果拿朋友當拐杖,則是貶低朋友,濫用朋友的情義,這是無法維係長遠的友情的。
張超是個很講義氣的小夥子,大學畢業後分在省級機關工作。自打成家有子之後,他越來越怕接到朋友或家鄉故人的電話或信,內容無非是說“我幾時幾時要到你那兒,幫忙買張臥鋪票”、“聯係個醫生”、“陪我逛逛百貨大樓”、“托你帶件什麼東西”、“幫我……”諸如此類的事。你要說這些事有多難吧,也確實沒多難,你要說沒多大事吧,可每次總把人折騰得精疲力竭。更可怕的是朋友到家裏來住,地方小倒騰不開,再加上吃喝用拿,自打朋友走後的那幾天,妻子的臉色總是怪怪的,陰晴不定,時不時嘴裏冒出一句:“狐朋狗友!”弄得張超左右為難,尷尬萬分。
對於張超的處境,應該說,他的這些家鄉朋友、故人確實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幹擾。原因是他的這些故友們沒有擺正朋友關係,沒有認識到朋友之間究竟應該怎樣對待!也可以說,張超的朋友們是在濫用他人的友情。我們必須懂得,朋友要留在關鍵的時候再用,不要把他們的善意濫用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就像遇到危險之前要保持火藥幹燥一樣。倘若你迫不及待讓朋友為你辦事,日後還有什麼能讓他為你做呢?能夠幫你的朋友比一切都珍貴,珍貴之物決不應濫用。
友情確實可以成為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動力機器,但它畢竟馬力有限,需要不時加油。為了讓它發揮功效,正常運轉,請注意別讓友情超載。下麵是關於友情的幾條忠告:
(1)給別人以愛你的理由
傳統的友情總是抱定一種不講道理的假設:“是朋友就該如何如何。”事實上,任何人都沒有這種必須幫助你的義務,假若你夠朋友,你就不該要求別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邏輯中,上述假定應更改為“隻有如何如何,才能交上朋友”。
(2)計較得失是正常的
一個健康的個體必然充分注重保護自己各方麵的權利,他總是希望得到有價值的東西,選擇對自己有價值的交往。許多人常常為功利與情義而糾纏不清,總想把自己真實的動機掩蓋起來,其結果反而是兩敗俱傷、一無所獲。要記住,積極健康的個體並非無私無欲,但能取之有道。
(3)注意到朋友的另一種付出
都市人的生活就像軍營一樣,上班、下班、吃飯、熄燈都是整齊劃一的。不同的是,這種秩序不是靠紀律而是靠生產和生活方式決定的。你找都市裏的朋友幫忙時,或許沒耗費他們的金錢與精力,但卻可能打亂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為了搞車票,要耽誤工作而且欠人情;為了陪你吃飯,沒能接孩子,妻子不高興……朋友也許不好意思說他的付出與犧牲,但你若將這一切視為當然或應該,時間久了,就不會有朋友了,因為你的心中隻有自己。
要想友誼地久天長,就要相互理解體諒。無論在哪裏,都不能“靠”朋友。拿朋友當拐杖則是貶低朋友,濫用朋友的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