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擴展人脈:社交的藝術與技巧 四、禮尚往來:重視禮品在社交中的作用(3 / 3)

野村送出的禮物是無形的,因為禮物還係在他脖子上,“禮”輕得非同尋常,隻是卻使女王體會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因此可謂是地道的“禮輕情意重”了。

西歐人送禮,往往是一束野花、一本書、一小簍水果。禮物雖小,卻均成敬意。也許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學習外國人。

送禮,本身是一種禮貌、尊重、感謝的表示,它本來要求是“禮輕情意重”。禮物應是小巧玲瓏,不必價值過分,又不是給對方的物質援助或經濟補貼。

我們通常出於麵子的需要,覺得一件小東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貨真價實的大禮。要送水果就稱它10斤,要送香煙就送上兩條進口的(更有甚者,黃金首飾、家用電器都敢送),錢雖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卻未必好。特別是第一次見麵,你一下提了那麼多禮物,人家還可能認為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誰還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處境就尷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於是你推我讓,最後,首先難下台的還是你。

如果取消“經濟價值”的標準,那麼什麼是合適的送禮標準呢?當然應是令對方高興的,而價錢高低不應作為衡量的標準。

前些年一些農村朋友,到城裏串門總是帶些自家產的西紅柿、黃瓜、小米、綠豆等,因為城裏缺,或者說不如他送的新鮮,因此主人總是很高興地收下這些禮物。

你願做個聰明人嗎?那麼當你送禮時就不要隻考慮麵子,僅斟酌掏多少票子出來,還是要記住“禮輕情意重”這句古訓,能使對方高興足矣。

有一年,一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醫生到台灣南部極偏遠的小城去行醫,他醫好了一個窮苦的山裏人,沒有向他收一文錢。

那山裏人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回到城裏,把那一捆柴放在醫生腳下,可笑他不知道現代的生活裏,幾乎已經沒有“燒柴”這個項目了,他的禮物和他的辛苦成了白費。

但事實卻不然,在愛裏沒有什麼是徒勞的。那位醫生後來向人複述這故事時總是說:

“在我的行醫生涯中,從來沒有收過這樣貴重的禮物。”

一捆柴,隻是一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但由於感謝的至誠,使它成為記憶中不朽的財富。這是送禮的真正藝術。

6遵守禮尚往來的規則

中國人凡事講求中庸之道,過與不及都不恰當。禮尚往來辦事也是如此。隻要所送之禮符合常理,適合受禮者的身份地位,自然就“禮”所當然了。

自古“寶劍贈英雄,紅粉贈佳人”,送人禮物必須確知能令對方感到滿意,才能肯定該份禮物的價值。如果將一雙嶄新的溜冰鞋送給發白齒搖的老翁;買一隻貴重的瑞士手表,贈予初次見麵的朋友;或者送內向保守型的教授一輛山地自行車……這些不恰當的東西,都隻會得到相反效果。何況,男女老少有所分別,個人的愛好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購買前必須仔細考慮,才能為受禮人帶來無比的溫馨。

一般來說,過年過節送給長輩、上司、老師的禮物以符合時節的東西為最穩當,諸如熏肉、水果、糕餅、煙酒等;同輩的朋友、同事間,則比較不受拘束,可送應時物品,也可送對方欣賞或實用的物品;至於晚輩或小孩,則適宜選購年輕人喜好的用品或糖果、玩具。

至於上司對於下屬,或一般的司機、保姆、報童、送貨員、服務員、大廈管理員等服務性質的人,逢年節慶,可以用獎金代替物品,或是獎金之外再加一份小禮物,以酬謝他們的辛勤工作,則更會受到歡迎。

長輩過壽,最常見的是送蛋糕、壽桃、壽麵、豬腳,如果經濟許可,送上好的衣料、保暖的晨袍、防滑的浴鞋、甚至舒適的搖椅,凡是他需要的,都是合宜的禮物。上司、老師、同事、朋友過生日,蛋糕是最普通的禮物,但年年送蛋糕也太缺乏新意,可選擇一些較富趣味或有意義的禮物,如煙鬥、打火機、高級酒、名畫或其複製品、幾罐好茶、幾本好書,甚至筆硯、圖章均可。晚輩的生日則以畫籍、畫冊、文具、CD唱片等較為適合。

結婚是人生大事,交情深厚的親朋好友肯定要送一份厚禮才顯得夠意思。當然所謂厚禮並沒有一定標準,以你的能力範圍所做的最大支出即可算是厚禮。結婚時最需要家具和生活用品,如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沙發、桌椅……,價格太高的物品可與人合送,如果結婚當事人什麼東西都已經有了,則一份厚厚的禮金將是最適合的禮物。至於泛泛之交,在去喝喜酒時,照一般行情送份禮金或與禮金數目相當的禮物就可以了,譬如咖啡杯壺、茶具、藝術燈、床單、床罩、毛毯……兩人均可使用的物品。

生孩子是人生另一宗大事,不論親疏都可贈送小孩的衣服或玩具,如果關係特別親密,可送小孩項鏈、戒指或長命百歲之類的金鎖片。禮物雖是送給小孩,但實際上是獲得大人的歡心。

其他如喬遷、升職、出國、畢業,則沒有特定的禮物,一般說來喬遷可送家庭用品,出國、畢業可送紀念品。

如果你實在想不出應送什麼禮物給人,可以先到街上逛逛,最好到禮品專賣店去參觀一番,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重要的是,你花心思選擇禮物,必然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梁鳳儀女士是香港商界的女能人,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禮尚往來”的人際關係。她在人情世故方麵鑽得深,悟得透,對於送禮與受禮方麵的交際藝術爛熟於心,並且有很多灼見,她把自己的感慨寫進書裏,或許可以對那些急於送禮但又不懂其中“門道”的人有某些啟示。

(1)送禮藝術

聖誕新年將至,人人都爭先送禮表心意。

究竟有沒有受惠者得著了禮物,反而啼笑皆非的呢?肯定有。

我便是其中一個有此遭遇的人。

自菲律賓回港的當日,正在收拾行李,忽有人叩門。一開門,擋在眼前的是兩個巨型紙皮箱,嚇一大跳,連忙問明來意。

老天,原來是馬尼拉財經巨子送我的禮物。大闊佬自然大手筆,送的竟是兩大盞要高樓大廈才用得著的雕刻極其精美的吊燈。

我對著那兩個大紙皮箱,差點要哭出聲來!原先以為輕輕鬆鬆上飛機的願望固然落空,行李超重,不在話下,最嚴重的還是善後問題。

對方深情厚義之餘,還真是太看得起我了。他怎麼肯定我住的地方必是高樓大廈呢?就算答案是肯定的,每間房子都必然已有很起碼的家居設計,不能貿然地放上一種鶴立雞群的飾物,徒生突兀的感覺。

把這件龐然大物運回香港去,扔了可惜又浪費,放在貯物室是平白占用空間,增加負擔,在寸土寸金的本城,尤其淒涼。

至於說,轉送別人,實在狠不下心去把自己的不便轉在他人頭上。你麵臨的困難,也等於人可能有的困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說,送禮真是一門藝術,禮物貴重與否不是大問題,一定要令受禮者開心合用,才算一百分。

中國人傳統喜歡以現金封利市,不是俗套,其實是直截有用、甚表敬意的一門心思,讓人拿了錢買自己心愛之物,才是一家便宜兩家之著。

(2)送禮禁忌

我是個很喜歡送禮也很喜歡收禮的人。因為禮品是情意的具體表現,通過構思禮物,進行選購,再而送達人前,整個過程所費的心力,就是為了對受禮者表達敬意愛意,多麼的浪漫而溫暖。

故而不但逢年過節必有禮物給親近的朋友家人,就算每過一段日子,我都會挑一群朋友出來,送些小禮品以致意。完全是惠己多於惠人的舉動。

送禮若不講究技巧,也會闖亂子的。

最近,我就目睹一宗在送禮上好人做壞事、好意反成嫌的例子。

有朋友滿腔熱情,赴豪門夜宴。心想,應該攜帶一些禮物以表寸心。對方富甲一方,尤其在構思禮物上要費點心機。幾經艱辛,才忍痛大手筆地買下了一件異常名貴的古董,滿以為對方一定歡喜。

禮物送出之後,還在朋友跟前三番四次強調高昂價格,希望自己的一番心思得到欣賞。

結果受禮人聽到旁人的提點,再看禮物,不禁嚇一大跳之外,心裏頭反而難過,怕叨擾過甚,無以為報。若是禮尚往來下去,更是糾纏不清,又怕回贈重禮,等於不領對方的感情,有瞧不起對方之嫌,煩惱之餘竟給隨員說:

“以後別請他來吃飯了。”

可見,送禮的對象與禮品的分量不對勁了,一番好意就會被糟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