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擴展人脈:社交的藝術與技巧 五、社交中的心理禁忌與行為禁忌(1 / 3)

五、社交中的心理禁忌與行為禁忌

1不要輕視任何人

有很多人在社交中往往憑一己之見或第一印象而輕視某些人。這其實是建立廣泛人際關係的第一大心理障礙,對人際關係影響至深。

當你輕視別人的時候,別人同樣會輕視你。在被你輕視的人中,極有可能出現日後決定你命運的關鍵性人物。所以,尊重和善待每一位你所接觸到的人,就是尊重和善待我們的生命。美國某大學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一個班水平相當的學生分成三組,接著對第一組學生說:“你們是這個班上最有潛力的學生,隻要好好努力,將會前途無量。”對第二組學生不予理睬,無視他們的存在;最後對第三組學生批評。結果,被稱讚和鼓勵的第一組學生成績有了很大提高,接受批評的第三組學生也有少許的進步,而進步最小的是不被理睬的第二組學生。有位知名的教授經常在班上練習如何地褒揚他人。他時常讓同學們一個個站在全班同學麵前,讓他讚揚其他同學。

這個方法不僅使全班感到愉快,而且也充分顯示出人性的另一麵。有一個被同學稱笑容很美的學生說:“我和他同窗已經十五年了,可是這是他第一次注意到我的笑容而誇獎我。”這種情形也很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為何不說呢?

為何不練習誇獎他人呢?

為何不找出鼓勵他人的方法呢?

人們注意的總是自己,當一張團體照發到你的手裏,你第一個注意的是誰?肯定是你自己。但是人生活在社會中,不能隻靠一個人孤立於世而生存,所以還必須時時注意別人。

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願意趨近那些權勢大、地位高的“顯赫”人物,對他們趨之若鶩,許多人絞盡腦汁、千方百計找人托人幫忙要與這些人拉上關係,說到底無非是為了在適當的時候撈到一點好處。但這種靠溜須拍馬、送禮、拉關係建立的人緣是為人們所不齒的,也是不牢靠的,一旦對方“風吹牆倒”,也隻有逃之夭夭了。

所以,我們的交往,應該針對一切人,平等交往,不因對方的名聲、職位、身份、地位而異,我們看重的不能隻是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一個人的內涵,他的人品,他的內在潛能,一旦與這樣的人結成人緣,或者可以成為人生的導師,在彷徨迷路時得到指點;或者成為你的摯友,可以共享歡樂,分擔憂愁;或者在你最孤立無援時得到一臂之助。不要輕視任何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特長,說不定你的弱項正是他們的強項,說不定關鍵時刻給你幫助最大的是你平時最不起眼的朋友。不要輕視一個人的職業,每一份存在的職業都有它的作用。整個社會是一台龐大的機器,那麼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職業就是一枚小螺絲釘,一旦缺少的話,機器遲早會出現故障。你的生活離不開別人的細小的工作,你吃的每一口飯,你穿的每一件衣服,可以說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凝聚著無數人無法計量的細微的工作。有位曾在蘇州打字機二廠當過模具工人的年輕人,自幼喜愛刻圖章、畫畫、書法,後來,他開始鑽研在頭發上刻字,被許多人譏笑。經過多次失敗的磨煉,他終於在頭發上刻出詩句。這些字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消息一出,轟動於世,他被人們譽為“曠古奇才,絕藝驚人”的“青年發刻藝術家”。不要輕視別人,要知道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小時候被老師認為是最笨的學生,有一次老師讓班上每個人做一條小板凳,最後老師把他的挑出來,說是全球最醜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被老師認為“沒法教育”而由母親帶回家中自教,最後他們終揚名於世。不平凡的人物常常從最不平凡的事情做起,正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2不要過分要麵子

“麵子”對於一個人來說十分重要。“麵子”是尊嚴的象征,一個人不能不要“麵子”。但若處處爭“麵子”,事事要“麵子”,那“麵子”就不再是尊嚴,而成了人生的一大包袱。

在泰森身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星期日的下午,泰森正忙著準備星期一的論文答辯,好朋友佳沙找上門來邀請他參加生日舞會。此時,泰森非常為難,一方麵要準備論文答辯,這是關係到前途的大事;另一方麵是好朋友的生日聚會,朋友絕對不能得罪。哪個對他更重要呢?當然是準備論文更重要,但礙於麵子他答應了佳沙的邀請。

幾個小時瘋狂的舞會大家玩得都很盡興,可是泰森卻玩得提心吊膽。他心裏一直在惦記著星期一的論文答辯,因為還有一些該準備的材料沒有準備好。他心裏忐忑不安,不斷地看手表,盼望舞會早點結束,好回家準備講稿。

遇到這樣的事情不可否認的確很讓人為難,但仔細推敲就可以發現這裏麵存在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按自己的意願去做,擔心自己的舉止會令對方不高興,但是如果違背自己意願的話,自己心裏又很別扭;與其讓別人不高興寧願自己心裏別扭。這就是典型的委曲求全的思維方式。

麵對問題首先考慮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想著如果不按別人的意願去辦會有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發現愛麵子的人走不出委曲求全的思維怪圈,主要原因是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基本權利。

這些基本權利有:

①毫不內疚地說“不”;

②表達自己的意見、情感和情緒;

③自己做決定及處理某事;

④不管有無涉及到其他人的問題而做出選擇;

⑤拒絕知道或理解某事;

⑥犯錯誤;

⑦成功;

⑧改變自己的主意;

⑨保護自己的隱私;

⑩保持獨立。

而走出委曲求全的思維怪圈的關鍵就在於熟悉自己的基本權利。熟悉自己的基本權利可以按下麵幾個步驟去做:

①保持心情平靜。最常用的辦法是給予自己心理暗示“保持冷靜”,也可以用深呼吸的辦法控製情緒。

②決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反映了你的權利。譬如明天要考試,那麼自己的需要就是複習功課。

③判斷自己的需要是否公平。這反映了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例如晚上自己需要休息,這不妨礙別人的利益。

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當你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而且也知道這是公平的,那麼就應該大膽而堅決地表達出來。

人的行為是受自己的思維方式支配的,如果你從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入手,那麼行為的改變就會容易得多,為人處事也會簡單得多。

3警惕“社交恐怖症”

害羞是人之常情。碰到陌生的場合和陌生的人,害羞是掩飾自己內心慌張的有效辦法。但過分害羞,久而久之就形成社交恐怖症。這其實是一種變態的社交心理,是成功社交的絆腳石。

害羞,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正常焦慮現象,但如果這種焦慮持久而嚴重地幹擾了正常功能,則成為一種心理病態——社交焦慮障礙,即社交恐怖症。

休斯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政府機關工作。家人為他獲得來之不易的工作而欣喜,同學為他當上公務員投來羨慕的眼神,但這卻苦煞了休斯本人。原來休斯很怕別人注視自己,害怕與別人的眼睛對視,長期回避與人交往。在機關辦公室,一個四方辦公桌對麵坐著另一個同事,一抬頭很自然就與對方打照麵,同辦公室裏好幾個同事,整日抬頭不見低頭見。上班數月,休斯因無法適應和忍受痛苦而辭職。像休斯這種在平常的職業場合感到明顯和持久的害怕,就屬於社交焦慮障礙。

社交焦慮障礙,西方國家資料調查其終身患病率為10%~13%,可見該病發病率之高。但社交焦慮障礙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甚至認為是害羞或性格問題,因為每個人均在社交或職業場合體驗過不同程度的害怕與焦慮,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家人、朋友,甚至醫生都認為這隻是一般性問題。

其實,社交焦慮障礙往往會導致嚴重的社交功能殘疾等問題。因為社交焦慮障礙大多數起病於少年青春期(13~19歲),使其在社交、教育與職業的發展階段受影響。

由於害怕和回避社交,學習機會與社會技能鍛煉的機會就會減少,工作、學業能力與社交生活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據門診臨床谘詢案例統計,社交恐怖症患者女性多於男性,未婚獨身、教育程度低、社會階層低及失業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