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善把人脈變換成走向成功的資本 三、巧用人脈資源為自己辦事(2 / 3)

剛開始的時候,傑克·倫敦並沒有忘記與他共患難同甘苦的淘金工人們,正是他們的生活給了他靈感與素材。他經常去看望他的窮朋友們,一起聊天,一起喝酒,回憶以往的歲月。

但是後來,傑克·倫敦的錢越來越多,他對於錢也越來越看重。他甚至公開聲明他隻是為了錢才寫作。他開始過起豪華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揮霍。與此同時,他也漸漸地忘記了那些窮朋友們。

有一次,坎裏南來芝加哥看望傑克·倫敦,可傑克·倫敦隻是忙於應酬各式各樣的聚會、酒宴和修建他的別墅,對坎裏南不理不睬,一個星期中坎裏南隻見了他兩麵。

坎裏南頭也不回地走了。同時,傑克·倫敦的淘金朋友們也永遠地從他的身邊離開了。

離開了朋友,離開了寫作的源泉,傑克·倫敦的思維枯竭,他再也寫不出一部像樣的著作了。於是,1916年11月22日,處於精神和金錢危機中的傑克·倫敦在自己的寓所裏用一把左輪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從廣義上講,無論是朋友,還是對手,都可以借用他們的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3借同窗之誼辦自己的事

誰沒有幾位昔日的同窗?說不定你的音容笑貌猶存他們的記憶中。千萬不要把這種寶貴的人際關係資源白白浪費掉。

同窗之誼,情如手足,在某種程度上猶勝於手足之情。

同窗之誼,猶如朋友之情,但一定意義又有別於朋友之情。

能為同窗,實屬有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此緣當堪足惜,當應足惜。

相識、相處,爾後相知、相助,同窗關係愈久彌堅,助益良多,何樂而不為?

辦事兒最實在、最得力的要屬同窗關係。

同窗關係是非常純潔的,有可能發展為長久、牢固的友誼。因為在學生時代,人們年輕單純,熱情奔放,對人生、對未來充滿浪漫的理想。而這種理想往往是同窗間共同追求的目標。曾幾何時,彼此在一起熱烈地爭論和探討,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袒露在別人麵前。加之同窗之間朝夕相處,彼此間對對方的性格、脾氣、愛好、興趣等等能夠深入了解,從而惺惺相惜。這就如同釀酒,久了必醇。

那麼,該如何利用同學關係呢?

(1)加深關係,讓同學主動幫忙

同學之間關係愈深,將來幫忙的可能性愈大,甚至是主動幫忙。姚崇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權傾當朝。

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後,與一位叫張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師門下繼續深造,以期將來能考中進士,光宗耀祖。張宗全高談闊論,每每給姚崇以深深的啟迪。

姚崇當了宰相以後,遂向唐玄宗推薦此人。唐玄宗在親自考核張宗全的才華之後,深以為信,便封了他一個正三品官銜,專職外藩事務。

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可見,人情在同窗關係中的作用是多麼的巨大!因此,同學之間,應創造條件,不斷加深彼此的關係。

(2)經常聚會,關鍵時候得幫手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為同學,實是緣分不淺。雖相處時間不長,但這中間的關係值得珍惜,值得持續下去。辦成人生事,同窗之情實屬必要!當你與同學分開後,還能保持一種相互聯係、愈久彌堅的關係的話,那對你的一生,或者說對你將來所要達到的目的與理想是會有很大好處的。這其中的有利方麵,也許是你所未想到的。

同學有時在很危急的關頭能幫上大忙,能起到排憂解難的作用。但是,一定要記住的一點是,這中間的好處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你與同學分開之後並沒有經常性的相聚,那關係之好從何談起,從中受益則更是一廂情願了。所以,隻要你有這份心、這份情,真誠地維持分開之後的同學關係,那你的人際麵會更加廣泛,路子也會比別人多出幾條。

(3)參加同學會,辦事兒時有照應

現代社會中,由於物質的極大刺激,造成許多人的目光短淺,特別是在同學關係上,相聚時漠然處之,分開後互不來往,“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直到遇到困難時才想到同學,那就為時已晚矣!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認識的提高,大家也加深了對各種人際關係的認識。許多人在與同學分開之後,還經常保持聯係,或成立一個組織機構——同學會,這實在是一種十分有見地的方法。一年一小會,十年一大會,大家雖已不再同學,但關係愈聚愈堅、愈聚愈惜,彼此相互照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真是中國所特有的人際關係,它說明了同學關係已躍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受時間所限,不受空間所限,隻要有“聚”,那份關係、那份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4巧借親情達到辦事目的

親戚關係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筆寶貴資源,在辦事中不懂得善加利用,可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利用親戚關係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親情去打動對方,以期達到自己辦事兒的目的。

蔣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不但殺了大量的共產黨員,而且還秘密拘捕了數以萬計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血雨腥風後,有一天,蔣介石接到門衛的報告,說從家鄉來了一位親戚要求見他。蔣介石一聽家鄉來人了,連忙叫侍衛官請進來。

門外進來一人,蔣介石仔細一看,正是自己的表弟。說起這個表弟,年齡隻比蔣介石小兩歲,是蔣介石小時候最要好的一個親戚。

隻見表弟走了過來,行了一禮,說:“表哥目前可謂春風得意,隻怕連我這個表弟你也認不得了吧!”

蔣介石一聽此言,知道這位表弟必有什麼事要責備於他。仔細問清緣由後,果然不出所料,原來蔣介石在大肆拘捕共產黨員與革命群眾時,把這位表弟的一位好友也抓了進去。

蔣介石一聽是這件事,不由暗暗為難,這是他定下的“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政策。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表弟放人的要求。

蔣介石的表弟一見這種情況,就知道若來硬的,肯定不會達到放人的目的。於是,他用悲傷的語氣對蔣介石說:

“看來表哥確實變了一個人,姑奶當時對我說的話我還不信,現在看來是不會錯了。”

接著,他回憶起小時候的情形,那時表兄弟在一起是多麼的開心,感情是多麼的深厚。那動情的言語令蔣介石不由得也為之暗暗感到悲傷。

說完一番話,蔣介石的表弟一抹眼淚,起身就要告辭,這時,蔣介石一揮手,說:

“好吧,表弟,看在你我幼時的感情的份上,我答應你放人!”

就這樣,一番親情感動了殺人如麻、心如鐵石的蔣介石。

從中可以看出,在辦事時,親戚關係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善用親情是辦事兒的一個重要方法。但在求親戚幫助的時候,一樣需要用真誠打動對方,使親情得以發揮利用,切不可虛假用情。

英年早逝的詩人徐誌摩正是運用了此種技巧拜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

徐誌摩還在7歲的時候,就已非常聰明,且對語言及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5歲了,他還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長進不大,因此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

當聽說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這方麵很有造詣時,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去學習,但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薦。

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梁子恩是同窗好友,於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為其引見。但徐誌摩的這位表舅是一貫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學這些的,他很想讓徐誌摩去學醫,他認為這風月詩詞之類,隻能是閑時消遣之物罷了。

在與表舅的一席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堅定而又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此子乃可造之材,最終答應了他,並親自帶徐誌摩去梁子恩的家,讓其拜在梁子恩的門下。從此,在老師的輔導加上自身的努力下,徐誌摩在詩詞上的造詣突飛猛進,終成一代詩人。

利用親戚關係並不是無限製地亂利用,不顧一切去利用,那不用說對方會加以拒絕,就是自己也會因此而受到道德的譴責,良心也難安。5鄉情也是辦事的好途徑

鄉情也是一種難得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對於離開故鄉的人,這種關係更容易成為加強交流,互相幫助的資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出自李白《靜夜思》的千古絕唱,將一個遠離家鄉、懷念家鄉的遊子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一個人,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離開家鄉,離開生他的土地,也許開頭並不感到有什麼難過,但時間一久,或在他鄉碰到不習慣的生活習俗,或遇到挫折,他就更會感到家鄉的親切,家鄉的美好。也許,這個時候,一個人才會深深地感到,自己對家鄉有割不斷、丟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著遊子出外闖世界的精神依靠。

因此,在遊子的記憶深處,有一塊屬於家鄉的領地,也許,現實的生活會暫時把這塊領地掩蓋起來,而一旦觸及到了這塊領地,那一股思鄉潮就會源源不斷地湧泄出來,如閃電一般,充滿遊子的大腦,觸及其記憶的神經。

如此看來,要與一個久離家鄉的老鄉處好關係,有一種特別有效的技巧就是:運用自己的真誠,與老鄉談起家鄉的話題,以此來觸動對方的思鄉情緒,達到共鳴,從而使老鄉之間的關係更進一層。

張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戰爭時,由於兵荒馬亂,他跟著父母逃荒到山東,後就在山東定居下來,一家人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後來新中國成立了,張先生一家人為了當地的建設,就再沒有回吉林。

改革開放以後,張先生以敏捷的思維和大膽的投資,創辦了一個工廠,經過幾年的奮鬥與拚搏,現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佼佼者,個人資產總額已名列全國前五名。

張先生雖已成家立業,但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家鄉,想著家鄉的人民。現在年齡也大了,他很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想法,但苦於太忙,無法回去。

這時,張先生的家鄉為了創辦當地特有的產品加工廠,需要一筆數目不小的資金。當地政府千籌萬措,才籌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於是就派出王某去找張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對外聯絡辦的,為人聰明,善於交際,且很有辦法。他看了張先生的詳細資料後,就判斷張先生這時也很有回家鄉投資的意向。因此,在沒有任何人員陪同,也沒有準備任何禮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前往山東,並且打包票定會籌到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