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個案(一)(1 / 3)

林則徐對傳統文化的接受與奉獻

清朝發展到乾隆末年,整個社會已呈“上下相蒙,無法不敝,宴安鴆毒,情偽日滋”的狀況,擺著無數社會問題等待回答。林則徐就在這時走進曆史,成為中國曆史這一轉變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盡管對他的評論在大體一致的情況下還有一些嶄新的論說對他求全責備,但遵照把人物放到當時曆史中去的要求來議論的話,林則徐在19世紀中期,對內有勇氣去回答社會提出的重大難題,敢於謀求解決治河、理漕、救災、禁煙等問題;對外有膽識去碰船堅炮利的硬碴,奮起抗擊來犯之敵,都足以說明林則徐不愧是一位堅決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者和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那麼,究竟曆史是怎樣熔鑄出這樣一位曆史人物的呢?林則徐是憑借哪些思想資料來回答這一堆重大社會課題並付之實踐的呢?林則徐又是如何接受傳統文化並對之作出奉獻的呢?

一、家庭的良好教育

林則徐出生在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賓日是以傳授儒家經典為主要職業的老儒,母親也是一位恪遵傳統文化優良內容而明於事理的主婦。林則徐4歲就從父親那裏接受了“從之無以至章句、皆口授之”(《雲左山房文鈔》卷二)的儒家啟蒙教育,直到進鼇峰書院這段長時間內,應該說已完成了對儒家經典著作的學習。遂使林則徐奠定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堅實基礎。這裏必須注意到林賓日並不是尋章摘句、抱殘守缺的腐儒,而是善於誘導、有經世之誌的良師。當林則徐7歲開始學做文章時,有人認為太早,但林賓日卻認為“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此教術之因材而施者耳”(同上)。從林則徐中秀才時的時文中也可看出父親對他的影響。林則徐在這篇名為《仁親以為寶》的時文中雖然反複闡述了君臣、父子的封建倫常關係,但也表達了對國家、君臣的經世思想的萌芽,提出了“君臣之合本人為,自古原無獨私之國”的論題,這無疑是受了林賓日耳提麵命的影響。林賓日還與裏中同輩組成真率會,是以反對泥古、反對守舊、反對虛偽為宗旨的比較開明的結社。這些都為林則徐順利接受傳統文化優良部分作了先驅的準備。

母親陳氏勤儉持家的身教和對林則徐的不時鼓勵,也對林則徐的立身行事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師友的切磋熏陶

林則徐從14歲成秀才到20歲中舉前,主要在鼇峰書院求學。鼇峰書院是康熙四十八年創建,以講求實學為主旨的學院。當時的山長是注重經世之學的鄭光策,他以《通鑒》、《通考》和陸贄、李綱、顧炎武等人的經世之作教導學生,要求學生。鄭光策的辦學宗旨是“勤於啟迪,嚴而有法”,目的是使“人才奮發”。他指導學生“以立誌為主,謂誌定而後教有所施”(《福建通誌》總卷四十)。林則徐在鄭光策的嚴格教導下,精心研讀了《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等經世致用的著作,吸取了經世致用的思想資料,撰寫了《雲左山房雜錄》(手稿,今藏福建師大圖書館),反映出林則徐博覽群籍方麵之廣。林則徐在書院中還結識同學梁章钜、廖鴻荃等人,獲得了互相切磋之益,對林則徐日後的政治實踐活動給予了一定的影響。

林則徐受熏陶較深的師友是福建的前輩學者陳壽祺。陳壽祺是對漢學、宋學都有相當造詣的經世學家。他對某些有維新傾向的今文遺說也頗有研究。他又是一位善於洞察社會的政論家。林則徐很崇敬他,是書信往還、詩文唱和較多的益友之一。他們不斷交流政治見解,陳壽祺有很多首詩文指斥吏治,要求林則徐補敝起廢,林則徐也以從政中的難題求教,從而汲取養料,豐富自己的經世思想。

林則徐在任京官時,並沒有像有些官員那樣忙於酬酢,耽於酒色,而是仍舊致力於經世之學,“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國朝先正事略》卷二五)。他還與同鄉編修郭尚先“相與研究輿地、象緯及經世有用之學”,有時又共應當時任軍機大臣上行走的盧蔭溥的邀請,一起談論朝政掌故(郭尚先:《增默庵文集》)。此外,林則徐還曾參加過京中士大夫詩酒唱和的宣南詩社活動。宣南詩社雖不是什麼有政治主張的結社,但它時間較長,人才濟濟,在有些詩文中也不時對時事、民生抒發些感慨,於林則徐對社會的認識也有所幫助。林則徐還有可能從有關學者融通中外、通經致用的著述,如《海國見聞錄》、《稗海紀遊》、《海錄》和《英吉利記》等書中領會那些知識分子基於傳統文化優良部分而表現出來的憂患意識和經世思想,從而蘊積和催化了林則徐日後善於吸收外來事物的思想。後來,林則徐又與當時蜚聲於世的許多經世學家多所交往,如龔自珍、姚瑩、姚椿、王柏心、魏源等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成為林則徐吸收傳統文化精粹的通道。

三、前人的榜樣示範

林則徐是一位受傳統文化優良部分影響極深的曆史人物,是善於從曆史人物和前輩的示範行為中獲取榜樣力量的人。他對曆史上由傳統文化精心培育而卓有業績的著名曆史人物非常崇敬。早在嘉慶二十四年剛入仕不久,在被派充雲南鄉試正考官的赴滇途中就訪問了有關張騫、曹操、諸葛亮等著名曆史人物的遺跡,從中吸取這些人物體現出來的傳統文化的精粹來充實自己。道光二年,他隻是浙江的一個中層官員,就在杭州倡議集資整修明於謙祠墓,並為之撰《重修於忠肅公祠墓記》。文中指出於謙與嶽飛、文天祥是“尚友信國(文天祥封信國公),進而尚友嶽忠武”的相承關係,隱喻自己又是繼承嶽、文、於的優良傳統,並以他們的行為規範自勵。文中還說修治於墓是扶樹綱常,有關“言治”的大事(《雲左山房文鈔》卷一)。道光七年,林則徐在陝西署布政使時曾在遊覽之餘,寫有《過紫柏山留侯廟》、《定軍山謁武侯墓》、《武侯廟觀琴》等詩篇,對古代的傑出政治家張良、諸葛亮、文天祥等曆史人物表達了仰慕之情,特別對忍辱負重的諸葛亮更是倍加讚歎。道光九年,林則徐在籍守製時,又興工重修宋李綱祠,並親為題聯雲:“進退一身關廟社,英靈千古鎮河山”,一申對李綱忠貞的仰慕。前人的這些高尚情操都哺育了林則徐的精神境界。林則徐在推行某些具體措施時,還曾仿行過民間傳統方式,如在江蘇為救災而實行的“擔粥法”就是從明代嘉興陳氏的擔粥就食的方式中推衍出來的。

林則徐不僅心儀古人,對近人之有卓立特行者也多所取法,以為師範。康熙名臣慕天顏,在江蘇特著治績,林則徐為《慕中丞疏稿》撰序時倍加推崇而有所感慨地說:“安得如公才者而挽之今日耶?”並表示要遵行成法。林則徐的另一位楷模是鄉先輩林希五。林希五以舉人補寧德教諭,曾因抨擊福建貪官按察使錢士椿,被羅織入獄,遣送新疆,備受淩辱。釋回後年過花甲,依然讀書作文,意氣不衰。所著《林希五文集》,僅僅22歲的林則徐為撰後序。這篇後序充滿著仰慕同情的內容,表明林則徐受林希五思想、品德、行為的影響頗深。這種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言行影響,對林則徐日後進入統治集團後仍能保持與一般封建官僚有所不同而獨具特色,是有重要作用的。

四、時賢的傳授經驗

盡管對林則徐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與議論,但他終不失為當時的一名好官。不僅在整頓河工、興修水利、創製農具、救災放賑、改革財政和查禁煙害等方麵,即使遣戍新疆時,也仍然倡導墾荒開井,傳播先進生產技術,充分表現了他的施政才幹,成為屈指可數的一名能員幹吏。他之所以獲此成就與當時幾位政績卓著的賢達把自己的從政經驗傾囊相授是有一定關聯的。這些政治賢達飽讀典籍,曆經風雨,從傳統文化中擷取和提煉精粹,施之於政而有成效,年積月累,概括竅要,用以點撥後輩,自能受益。林則徐頗得益於當時任福建巡撫的張師誠。張師誠是一位久經世故,並有豐富從政經驗的疆吏,林則徐早年受知於張,是張從縣級幕友中選拔入撫幕而著意培養的新人,這給年輕的林則徐深深印上了選賢任能的痕跡。林則徐居張幕四五年,親炙於門下,得到無數政治經驗的傳授,還從張師誠那裏“盡識先朝掌故及兵刑諸大政,益以經世自勵”(《續碑傳集》卷二四)。張師誠曾總結其施政有效的內容是:“先理淹禁濫押之囚,兼除弄法害民之蠹。盜匪惡棍,當思勾捕之條,毋許快役縱漏。農田水利,當思清源之法,不使豪強兼並。重師儒以勸學,勤撫字於催科。”(《一西自訂年譜》)林則徐日後的種種施政大體不出此範圍,益以見他與張師誠二人間之相承關係。

陶澍是當時頗有威信的封疆大吏,與林則徐在江蘇共事多年。道光十一年,林則徐先後任江蘇藩撫以來,在若幹施政的重大舉措上,如有關江浙兩省銀昂錢賤,商民交困、堅請緩征被災地區漕賦、堵截淮私以保浙鹽銷行和整頓賑務弊端等問題都得到時任江督陶澍的指導與支持;林則徐的施政建議也被陶澍采納實行,如道光十一年,林則徐初任江寧布政使,為解決救災問題,曾提出倡捐、煮賑、資送、留養、收孩、瘞棺、捐衣、勸糶、養佃、典牛、借籽種、禁燒鍋等十二則建議,都被陶澍所采納,奏請施行。道光十九年,陶澍臨死前還曾推薦林則徐繼己任,亦可見彼此之契合。他如百齡、魏元琅、黎世序、錢寶琛等有名於時的大僚,無不對林則徐傳授了在海運、治河、苗疆等問題上的有益經驗。

五、結語

林則徐通過家庭、師友、前人和時賢的渠道受到傳統文化優良部分的培育和灌輸,彙聚融合成指導他一生言行的思想資料。這些思想資料是他建功立業的肥土沃壤。中國傳統文化有優良部分,也有糟粕部分。當然前者占主要地位。林則徐廣收博取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內容,對內能以允執厥中的態度,較好地施政,成為人們基本上共識的能員幹吏;對外本著中華民族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優良傳統而探求域外事務,開一代新風。中國傳統文化優良部分所凝鑄的思想資料對培育人才上所具的作用與價值,於林則徐可得一例證。

林則徐不僅是傳統文化優良部分的受益者,他也對傳統文化的有所揚棄,奉獻了若幹可貴的內涵。他在各地施政所表現出的行動即發揮了傳統文化中的“仁”,實行了許多仁政,而在鴉片戰爭中更形成了“恃民”思想,視“民心”為可用,使其進行反侵略戰爭有恃無恐,這應是對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一大豐富。林則徐由於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傳統文化中的泥古、守舊,而比較容易接受外來事物,所以他能不同於一般保守官僚而參讀西書西報,並積累資料,成《四洲誌》一稿,為在東方產生重大影響、由魏源撰著的《海國圖誌》奠了良好的基礎,使中國在此曆史奇變的時代,對傳統文化有所揚新棄舊,這不僅為中國走向世界舞台作了準備,而且更開啟了研究邊疆史地的新思潮和海防塞防並重的國防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更新起了重要作用。不斷棄舊揚新,豐富完善,滾動前進,時時增添新的時代血液,才是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和準確詮釋,才能發揮真正的社會效能;如果視傳統文化為凝固、停滯,那它就不會具有不同時代的生命力而早已死亡。林則徐正是由於正確地認識傳統文化,所以才能取長補短,在曆史的重要關頭擔當起重大的曆史責任,終於以自己的業績成為一代曆史巨人。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開端時期的重要曆史人物,他所領導的禁煙運動是世界禁煙肅毒史上的偉大壯舉。他之所以能將禁煙運動如此徹底地付之行動,主要是由於當時社會上煙毒泛濫所造成的各方麵危害引發了他的義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