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談故(二)(2 / 3)

海源閣興於楊以增,敗於楊敬夫,曆時四世百餘年,飽經苦難滄桑,終未能逃脫“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命運。聚散無常,人間正道。聚書淘書,固讀書人之快事,但生前若能化私為公,善加處置,為藏書謀棲身之所,既免流散之厄,又為另一代讀書人增便利,得哺育,豈非善舉?“子孫寶之”,實為妄念,曆代藏家之興廢,可為明證。

(《天一閣文叢》第6輯,寧波出版社2008年12月)

鼠年很快就要過去,牛年即將來到。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二位,是最貼近人們生活,也是人們最喜愛的動物。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語詞讚頌牛,也常把這些語詞作為對人的讚譽。牛的本性,不辭勞苦,埋頭苦幹,於是人們把一生敬業,默默奉獻的人稱為“老黃牛”。人很不容易得到這種讚譽。

牛是人們主要生命來源的依靠。人都要吃飯,要吃飯就要耕耘,所以牛和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係,在十二生肖中隻有牛字上往往冠以耕字,稱為“耕牛”。曆代有許多著名畫家,繪《耕牛圖》、《牧牛圖》來讚頌牛的勤勞。畫家曾為清雍正帝繪有多幅《耕織圖》,描繪雍正為表示重農親自扶犁驅牛的情狀,皇帝和牛出現在同一畫麵,而牛被放在畫麵的中心部位。一些賢吏把牛作為提倡農業的號召,漢宣帝時渤海太守、循吏龔遂為能改變農業荒廢現狀,號召民間“賣劍買牛,賣刀買犢”,以蓄養大小牛隻,鼓勵從事農業,使民春夏趨田畝,秋冬課收斂,而“吏民皆富實”。我在上世紀70年代,遠放津郊,務農四年,幾乎有三分之二的歲月與牛相伴:春夏趕牛車運用具、肥料,秋運柴草、收成,冬冒嚴寒,拖著一個小碌碡去壓地保墒,為來年春耕做準備,牛總是那麼竭盡全力。牛的這種精神也舒解了我孤寂生活中的苦澀。

牛是農民的財富標誌,過去農戶以有無牛隻來判定家境。無牛就千方百計節省開支買牛,即使牛犢,也給農民帶來未來生活有著落的期待。有了牛不但減輕了農戶的勞力負擔,還標誌著農戶在走向興旺。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在湘西的一個山村參加土改,在後期分果實那天,除了分田分地分浮財外,還分牛到戶,即使分半頭牛、一條腿,都會合家歡樂喜悅,因為從此可以在鄉鄰間誇耀自家有牛啦。這一天,我也嚐到以陶炭爐煮河溝裏撈的小魚崽的辣味湯的美味,與他們共享歡樂。

牛把自身的一切都奉獻給人類,它作為犧牲參與各種不同祭祀作祭品而稱為“大牲”。母牛的乳汁,滋養著大人、孩子的成長健康。牛乳的色澤晶瑩,味道醇美,引動詩人蘇軾把它作為美味的最高比喻,蘇軾的《玉糝羹詩》有句雲:“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牛肝膽中的塊狀物稱“牛黃”,是牛的沉重病痛,但它確是人們急救中風的良藥。藥學家明人李時珍曾論說雲:“牛之黃,牛之病也,故有黃之牛,多病而易死。”因其病在心及肝膽之間凝結成黃,故能治心病及肝膽之病,世所服用的牛黃清心丸及安宮牛黃等急救中風的神丹妙藥即以此為主料(必須是真品)。牛尿稱為“牛溲”,也是一種藥材,《本草綱目》上說它:“氣味苦辛,微溫無毒,主治水腫、腹脹、腳滿,利小便。”

牛是大和多的形容詞。牛的耳朵很大,所以古籍中注解樹葉之大曰“葉大如牛耳”。而它更具有一種為首和示信的含意。古代諸侯結盟,主盟人親手割牛耳取血置珠盤,加盟者就盤各嚐牲血,謂之“歃血”,蓋借牛的誠信以示盟約的共守效力。刀之大者稱叫“牛刀”,俗諺有“割雞焉用牛刀”,以寓大才不得小用。牛鼎是能容一牛的食器,若用來煮雞,無異是大材小用,是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知。牛毛喻數量極多,杜甫在《述古詩》中說:“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牛有濃鬱的親情,所以世人用“舐犢情深”來形容親子之情,倘若仔細觀察,常看到小牛迅捷過河後,不是掉頭而去,而是站在對岸,回身仰頭長鳴,等待老牛緩慢地渡河。每見此情狀,能不令人潸然?覽宋人毛益的《牧牛圖》,老牛在前凝重緩行,似在等小牛更靠近點,小牛則奔跑著追老牛,憨態可掬,依戀之態,躍然紙上。

牛還有許多值得人們借鑒的美德,不是一時所能盡說,這裏隻是拈數例而已。明代理學家劉宗周在其所著《人譜》中曾說:“六畜之中,有功於世而無害於人者,惟牛與犬”,給牛以公允的評價。在牛值年的牛年。人們希望像牛那樣,雖然腳步略慢些,但卻是平穩不停地在前進。人們將以牛所具有的勤懇、寬容、和諧的品格,築成一座堅實的防火牆,抵抗住金融風暴,讓天下蒼生平平安安地從牛年進入奔騰跳躍的虎年!

戊子年歲末寫於南開大學邃穀

(《今晚報》2009年1月28日)

蛇年即將過去,馬年就要來臨。蛇雖經世人比附於龍,而稱為小龍,又由偉人以“山舞銀蛇”加以包裝,但仍然給人一種麻酥酥的不舒服感,特別是婦女兒童都避之唯恐不及。而馬則完全不一樣,馬有許許多多可說的故事,又和人有方方麵麵的親密關係。因而馬頗為人們所垂愛,而馬年也就成為備受歡迎的生肖年。

馬有許多佳名美譽:千裏馬、天馬、寶馬、汗血善馬、駿馬、老驥、白駒等等。唐太宗屢用以征伐的六駿、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駿、漢文帝有良馬九匹號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賜以嘉號。髫齡讀《三字經》,就知道“馬牛羊、雞犬豕”等六畜,馬與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馬居六畜之首。稍長讀《幼學瓊林》有“驊騮,良馬之號”之句。走到商肆店鋪,常見“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的對聯,以企盼經營順利,生意興旺。

馬在史傳中多記有故事,《史記·大宛列傳》記張騫使西域,在給漢帝的報告中,盛陳大宛名特產,特指稱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後又有使者誇讚其馬。並言最善者在大宛貳師城,武帝急於得善馬,曾派人“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遭到拒絕,於是不惜派貳師將軍李廣利以數萬專門之師,直趨貳師城,取得善馬。賜名“天馬”。可見善馬之為時所重。

馬在人類社會生活與事業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業的戰具,至今流傳著許多成語、俗諺。終日奔忙謂之“馬不停蹄”,不迷方向稱“老馬識途”,不亂行止惟“馬首是瞻”。祝事功有成,莫不言“馬到成功”。若言文采,李白自薦於韓荊州而稱“雖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晉桓溫北征,才華為一時所稱的袁宏(虎)相從,“會需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世說新語·文學》)。北魏傅永,字滫期,有才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可惜隻是一介武夫,連友人的來信都無法回複,而請另一位朋友代答,遭到拒絕,於是“發奮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筆”,終於成為一位文武全才。建立事功,以致魏高祖常常歎服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惟傅滫期耳!”事見《魏書》與《北史》。傅永的功績,馬至少作出了一半貢獻。秦皇統一六國,馬之功居其半,兵馬俑可為一證,銅車馬得行軍快速之效,馬踏飛燕示馬之迅猛,馳道之修亦利馬之驅馳;唐太宗連年征伐,所驅策者六駿,貞觀之治,六駿有其功。太宗不僅自撰《六馬讚》,還刻石鑲於墓室,示至死不能須臾離六駿。是以元人王惲題唐韓幹畫馬詩有句雲:“昭陵六駿秋風裏,辛苦文皇百戰功”,以讚歎六駿之勳績。俗語有“馬到成功”之說,正以馬之屢建大功,深得人心。而“一馬當先”正以見勇士之奮進。

馬以速度見稱而成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選。周穆王以八駿巡行四方,升昆侖之墟。傳說還因八駿之快捷而縮短了與西王母相會的時間。光陰似箭,而以馬之疾馳為喻者,尤所習知,即下智若秦二世,亦深明此理。《史記·李斯傳》記稱:“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謂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莊子·知北遊》中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漢張良、魏豹的史傳中亦都有“人生一世間,若白駒之過隙”。是可見周秦以來,已以良馬白駒之快捷喻光陰之迅速。

河圖洛書相傳為文化之肇端,白馬馱經得外來文化之滋潤,馬遂為重要文藝題材之一,畫家色彩,畢現馬之威武、飄逸、灑脫、奔騰種種美姿;八駿、六駿以及百馬之圖永為畫家筆墨所至,唐曹霸畫馬,詩聖杜甫為作《丹青引》詩以贈,佳篇傳誦至今。現代畫家徐悲鴻亦以畫馬獲譽海內外,人爭仿作。我國最早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小雅》的《白駒》之什,就有“皎皎白駒”之句,言良馬之毛色,《六月》頌“四牡騤騤”,則言良馬之強壯。詩人筆下,馬更是重要寫作對象,古詩十九首之“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喻人之不能忘本,魏武以老驥自喻,世傳名句。唐宋詩人更多吟詠,杜甫詩集隨手翻檢,可得詠馬之作多首,而汗血善馬之刻畫,尤令人神往。其《房兵曹胡馬》詩雲:“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宋王安石的《驊騮》一詩,更為簡潔動人,詩雲:“驊騮亦駿物,卓犖地上遊。怒行追疾風,忽忽跨九州。”宋孤臣鄭思肖發出“此地暫胡馬,終身隻宋民”的悲憤,充分表達眷念故宋的舊情。類此難以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