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二年,我從徐雁君處聽到,他和傅璿琮先生合編一套《書林清話文庫》,收有韋力君所寫的《書樓尋蹤》一書。韋力君沒有讓我白白地期待,終於拂去征塵,拭幹汗水,用他的心血寫成一部獨具特色的書。這部書隻有韋力君才能寫,因為一則他對書的執著癡迷,幾乎把自己完全融入於書山;再則,我雖從未探尋過他的家底,但從接觸中了解,可能家道比較殷實,才有可能出私囊到各地尋訪;三則他在較長聚書過程中養成一種謹嚴勤奮的學風。因此他能五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做著一般人視為“傻事”的事,探尋知名或不甚知名的藏書樓的遺存或遺跡,總達百餘座。這雖與文獻記錄的藏書樓總數尚有不少的距離,但韋力君確實開了一個好頭。萬裏之行,起於足下。韋力君在書樓尋蹤的大事業中,已經起步,而且是大踏步地起步。
《書樓尋蹤》是韋力君自1997年立意以來,曆經五年,尋訪記錄的彙集,涉及浙江、江蘇、湖南、廣東、山東等五省,共百二十餘座藏書樓,所記有比較聞名的名樓,如明代的脈望館,天一閣,清代的南四閣,晚清四大藏書樓,清末的嘉業堂以及池北書庫、愛日精廬等等,也有並不知名而被登錄的,如鎮江的紹宗藏書樓,我在二十年前曾為訪查清人丁晏事跡在此訪問過丁氏後人。當時樓中淩亂,我一直未將其視作藏書樓,而韋力君不僅詳記其遺址,並敘其建樓始末以及藏書來源。即使某些遺跡已經蕩然無存,亦必攝其現狀存照,如揚州文彙閣毀於太平天國時期,現已建為西園大酒店。雖了無舊物痕跡,但就故地而臨風憑吊,亦足令人感慨萬千矣!《書樓尋蹤》的每一篇尋訪記錄,都包含著書樓的始建與現狀,主人的生平與著述,文獻記載與現實考察的比對以及作者即景生情的情感發抒,語語都堅實有據。各篇都附有插圖,體現了著作圖文並茂的優良傳統。
《書樓尋蹤》的最大特點是文獻與實際相結合的寫作方法,這是韋力君在開始尋訪之旅時就已自覺確立的主旨。於是他在文獻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於1999年11月開始了作者的尋訪之旅。由此可見韋力君不是一般遊山玩水,偶有所遇,信筆寫下的隨意之作,而是有文獻準備,有行動規劃,有尋訪目標的一次藏書樓研究的田野工作,是一項對專項地麵文物的考古工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於此,不禁引起我想起清初學者顧炎武的訪古方法。清初的另外一位學者全祖望曾論顧炎武的治學方法說:“先生所至,呼老兵逃卒,詢其曲折,或於平日所聞不合,則即訪肆中,發書而對勘之。”韋力君在尋訪書樓過程中,不恥下問,求教於老民家人,歸而核對於文獻,方著之於文的做法,豈不師承乎先賢之餘緒耶?
《書樓尋蹤》既問世,不僅為後來求訪者授一指南,又為藏書文化研究增若幹可靠資料,征文考獻更為今之浮躁學風給以棒喝。學如積薪,後來者居上。我雖癡長於韋力君,而心折其所為。八旬老叟,不打誑語,不做虛諛,讀《書樓尋蹤》當知我非信口而言也。唯書樓遍布中華大地,韋力君既有其善始,要當傾其精力、財力,成《全國藏書樓綜錄》以顯示我華夏文明之燦爛,而善終其事。我於韋力君,寄厚望焉!
(《光明日報》2005年5月12日)
湖州張建智兄寄來新作《紅樓半畝地》,甚感驚訝。建智學識廣博,曾讀其著書多種,但素不知其尚涉跡紅樓。紅樓自清末民初以來,說者論者、著書者、立說者日多。晚近尤烈,學者不分老少,作家不論大小,達官顯宦,凡夫俗子,多好侈談紅樓,眾人統名之為紅學。鴻文迭出,論版本批校者有之,論人物形象者有之,論曹氏身世者有之,論社會背景者有之,論政治內涵者有之。課堂講座,舞台熒屏,可見紅樓遍立。而芸芸眾生,蚩蚩者氓,起哄架秧者有之,隨聲附和者有之,追星崇敬者有之,於是無形中成一紅學軍團,紅學則因有無限空間可供探索而成當世之顯學。設各路英雄多能各守領地,勤於耕耘,互補短長,則紅學繁榮,自在意中。惜近年時有紛爭,爾攻我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而甘篤守一隅,力陳創意者鮮;有之,則建智之《紅樓半畝地》也。
建智之成此紅樓瑣語一卷,以“半畝地”為名,於其序中有明確詮釋,序中有雲:“相對那浩瀚宏博的紅學來說,也僅是半畝乃或一角薄田而已”,此蓋建智之謙詞也。實則建智自守園圃,自怡自悅,乃讀書人本分。建智之涉足紅樓,能以半畝地以明其淡泊之誌,實為難得。展讀全卷,共得十篇,其結構亦非同一般。首篇為小說,建智以其深入研究之獄神廟為故事發生地,以賈寶玉落泊羈押於獄神廟為書魂,以一群小人物不忘故舊,不計利害的作為展開故事,豐富和解讀紅樓深藏的內涵。他摒棄釵、黛、熙鳳、可卿及若幹頭等丫頭等為人熟知的“顯赫”人物,而發掘茜雪、小紅、柳湘蓮、醉金剛、王短腿等一批小人物。茜雪是曾被寶玉借題發揮,潑茶摔碗,終被攆走的丫鬟。小紅是個心靈手巧,對男人具有魅力的四等丫鬟,癡心於寶玉,但卻被高她幾等的大丫鬟們搶白和排擠,最後由於熙鳳一時好心,放出府去,與賈芸組成家庭,成為賈府抄沒時的漏網之魚。賈芸是個供熙鳳小跑的“碎催”,柳湘蓮是浪跡江湖的遊俠人物,醉金剛倪二是痞子氣十足的小混混,王短腿是個馬販子出身,與茜雪成婚後專職獄卒,心存忠厚,又患得患失的哥們,這對夫婦,是獄神廟的主宰,寶玉遭難後的稻草。後用九篇散文娓娓解說小說細節。細節是構成情節的主要成分,頭一篇小說的濃縮,得到後九篇細節的賞析,令人恍然大悟建智之真意,在於以獄神廟研究的奧秘為鋪墊,發前人所未發,引人入勝,以小說與散文相熔鑄,寫他人所不寫,揭作者之隱秘,陳小人物之義行,襯托“樹倒猢猻散”之淒涼。此建智之創意,而半畝地之根正苗壯,則曆曆可見。若以紅樓之廣袤,好者愛者皆能作半畝、半畝……之精耕,則紅樓之研究,行見日益寬廣。
建智於紅樓主體專論之後,複附以《隨詩而想》、《茶禪記遊》及《鴻爪印雪》等分論三卷,合成一集。《隨詩而想》寫了上世紀30年代十位新詩詩人,有的是後人熟知的,如林徽因、胡適,有的是我這一代人比較熟悉的,如戴望舒、汪靜之、康白情、殷夫,有的是被淹沒或遺忘的如於賡虞、浦風、朱渭深,有的則是我從未視之為詩人連他有無詩作都一無所知,那就是曾任燕京大學校長的語言學家陸誌韋和他的詩集《渡河》。建智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和逸事,評價了他們的詩作,還插入了若幹書影圖片,不僅闡幽發微,給讀者陳舊而新鮮的知識,亦為新文學史豐富了內容。《茶禪記遊》是別賦新意的遊記,所遊古刹名寺,所談茶禪文化,既寄身煙雲虛幻之間,複從僧錄機鋒中,得善待現實人生的感悟。《鴻爪印雪》古今存沒共在一編,讀者倘佯其間,若覿麵晤談,古往今來,任君馳騁,建智之史識於此可見。暑日炎炎,難遣永晝,握此一集,斜倚臥榻,翻讀書頁,不覺清風徐來,了無倦意!我又曷得不謝建智筆墨之勞!
入境問俗,古有明訓。每到一地,總要先了解當地風俗習慣,人文曆史。相沿既久,就在此成語。古時限於文字印刷不便,所以就要入境問俗,當代出版印刷條件日益完備,當可借助於圖文資料了解一地地情。近年以來,各地介紹當地風情的小書,紛至迭出,目不暇接,但大多文字簡單,插圖欠精,令讀者難得要領,缺乏美感。近日得《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天津》一小畫冊,雖篇幅不大而要言不煩,圖片尤稱精美,讀後令人愜意。
《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天津》是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審訂的一套名城叢書,天津隻是其中一種。全書是方形袖珍本,便於隨身攜帶。內容設計,亦稱恰當。共設《古城遺產》、《革命史跡》、《歐陸建築》、《津門勝跡》、《盤山名勝》、《沽上名人》、《文化精粹》、《風味特產》、《當代建設》、《旅遊服務》等十題。雖僅10萬字規模,但通貫古今,涵蓋文化,一卷在握,可盡得津門風貌,是遊津人士不可或缺之懷中寶。
是書為以圖為主的畫冊。所有圖片除極少數為借用,大多為天津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劉宗武先生主攝。劉先生不僅攝影技術高超,而取景角度滲透美學觀念,無論人物、景觀,皆能簡潔明快,給人一種欣賞的美感。所選圖景多具有代表性,如大悲禪院之肅穆莊嚴,望海樓教堂之凝重,張園院落之靜謐,五大道名人故居之各色風格,萬國橋之巍峨壯觀,薊縣風光之足發思古之幽情。
這雖是一本以圖片為主的畫冊,但尚配有簡要的文字說明。如大悲禪院的說明稱:“位於天緯路中段,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西院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東院為1943年重修時所建,因供奉一尊3.6米高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而被稱為大悲院。大悲院內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鐵、石、木佛像數百尊。”寥寥百餘字,完整地述說了大悲院的定位、規模、興建及收藏的情況,使人得其大概。又盤山的簡介稱:國家風景名勝區,位於薊縣縣城西北12公裏處。古名徐元山,因田疇助曹操大破烏桓有功,改名為田盤山,後簡稱盤山。主峰海拔864.4米。自三國時期至清朝末年,曆代帝王官宦、文人墨客,多來此遊覽。乾隆曾先後28次到盤山。主要名勝有“五峰”、“八石”、“三盤”,被譽為“京東第一山”。對盤山的位置、曆史、景點等,概括無遺,令人一目了然。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每一簡介皆附以英文對照,對海外遊客更有裨助。
這本圖冊,雖篇幅不大,但已濃縮天津概貌,它為天津居民和訪津遊客,提供一份了解天津、認識天津、喜歡天津、懷念天津而展卷可得的圖樣文字。讀者按圖索驥,自得情趣。
近來有一種人們共識的理念,那就是“一個沒有自己文化和文明的城市,是算不上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的”。期望這本畫冊能體現這一理念,而為大眾所喜歡。
(《天津日報》2009年1月13日)
《蕭山市誌》是繼1985年版《蕭山縣誌》之後的第二輪修誌中的市區誌。是以區劃更易命名的續誌。上起1985年1月,下迄2001年2月。這是全體修誌人員曆經多年辛勞,廣搜資料,精心編撰的嘔心瀝血之作。在修誌過程中,我曾多次與修誌人員接觸,了解一些修誌情況。近又獲讀《蕭山市誌》第一卷上下冊。盡一月之力,通讀全卷,深感此誌非一般編纂之作,而是具有科學性、真實性、資料豐富、內容充實的創意之作。
此誌在體製上不墨守成規而隨著時代前進,新建若幹篇目以反映現實,但亦有可商榷者,如大事記分為《蕭山要事》、《領導視察》、《外賓港澳台來賓來訪》、《限外輯要》四篇,有眉目清楚之處,但將《領導視察》分割自成一篇,似可不必,因領導視察本為要事之一,且分割領導與一般要事,置領導於民眾之外,不符以民為本宗旨。《限外輯要》十分必要,因有些事務不能至下限砉然而止,且可為以後續修作張本。
《大事記》敘事,應每事一條,不能將不同記事連綴為一條,如1985年2月28日條,記開展農村第二步改革,4月1日又記取消糧食統派購,4月9日,又記紫泥礦塌方,三件不同時間,毫不相幹的大事,連成一條。又1989年3月建衛星城鎮與5、6月間北京政治風波在當地影響,二事毫無關聯,連接成一條。均不合體製,應一事一條。
《限外輯要》於2004年最後列全年全區戶籍人口為1166657人。過去編年紀事書,多有此記述,是很好的傳統;但不知為何僅此一條,其他各年均無,如能補入最好,其統計數字較易找到。如其他各年不加,則此條可取消,以求體例一致。又計戶口數傳統記法,男女分開,按丁口分計。
各編設置極有新意,如第一編《跨湖橋文化》,追尋遠古文化,且有實物可證,不僅為蕭山曆史上推八千年,亦為中華文化增加輝煌。又跨湖橋文化可稱遺跡,而第二章第一節《獨木舟》一目似不應屬遺跡,因獨木舟是遺物,應放在第三章中。其他有不少編皆能與時俱進,反映新事物。如第四編《環境保護》,曆數環境質量、汙染源、監測、汙染治理、管理及生態保護等內容,為前此諸誌所未載,具有時代創意。第六編《人口》第四章單立《素質》一章,講述精神文明,頗具新意,體現了兩手抓的要求。第七編《居民生活》詳細記錄人民的各種消費,符合以人為本的基本國策。所調查各類資料極為詳盡,成為重要史源。第十一編《農村農民農業》具體剖析了國家三農政策的落實情況,提供了解決三農問題的例證。第十二編《墾區開發》為蕭山所特有,前此曾補寫《蕭山圍墾誌》,今並入全誌,更顯完整。其他各章節也時見創意,如第三編專立《錢江潮》一章體現地方特色。第九編首立《航空》一章,體現航路在蕭山交通中的重要地位。類此均取得新人耳目的效果。
本誌最引我注意的是改腳注為邊注,在形式上為他誌所未用而極便讀者隨讀正文,隨參閱注釋,且在版式上美化了。在內容上尤令人重視,因所有邊注並不是僅限於注解和出處。這些邊注首先體現全誌的科學性,如注考異、存疑、互見、文獻根據等皆足以為證。注文謹嚴,對術語界定很準確。如頁795解釋人所熟知的“天敵”一詞說:“在自然界中,一種動物(甲)被另一種動物(乙)所捕食,或寄生而致死亡的,則動物乙為動物甲的天敵。如貓頭鷹、蛇捕食鼠類,鳥類捕食昆蟲,寄生蜂寄生於昆蟲等。食蟲性昆蟲稱為天敵昆蟲,害蟲與害獸的發生常受天敵所控製。”
第二輪修誌與首輪修誌最大差異,就是第二輪修誌注重科學觀。本誌遵循十七大科學觀的要求,重視調查研究。全誌處處可見調查報告,如頁799根據樓曼慶的調查報告所寫的《1987—2003年蕭山農田害鼠種群動態調查》不僅是具有說服力的附錄,甚而還是一篇可備有關部門采取措施的科學依據。第三篇第一章《地質》對岩石、構造及主要山嶺均非沿襲陳舊,而是經過調查後所得。又第七章《動植物》所列中英文對照的名目表,都據動植物誌,科學性甚強。其他例證多處可見。
附錄多為補正文之不足,或為降格記述,含有貶義,而本誌各附錄均經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統計所得。如第七編第二章第一節所附六個附錄,從報刊鎮誌中輯錄有關居民消費新特點、市場疲軟的分析與對策、消費形態的形成、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觀念的更新及一個鎮的工資工價等(頁383—386)。又頁406—408所附《蕭山某城鎮居民家庭的日常消費》,分年排日具體記述,不僅可見居民生活狀況,亦對物價的具體變化有參考價值。第十一編第六章《農民》所附《北幹街道興議村外來務工人員情況調查》,是2006年調查所得,對外來工的基本情況、居住情況、產生的作用、帶來的負麵影響以及消除負麵影響的對策等,記述詳盡,分析深入,是一篇實事求是的調查報告,不僅有事實可據,還有對策,可供施政參考。以外來工入誌,不單是記述上的首創,特別體現出對外來務工人員的重視。
地方誌為地情書,其記述應實事求是,報喜報憂,無所回避。如第三編第五章第六節設《潮難》專節,記1993年10月3日,錢塘江觀潮大難具體經過及傷亡人員,災情曆曆在目。又第十一編第五章設《農村社會矛盾》專節,揭示農村的十一類矛盾,即集體資產管理矛盾、農民負擔矛盾、計劃生育矛盾、土地管理矛盾、土地征用矛盾、農民工待遇和欠薪矛盾、環境汙染矛盾、社會治安矛盾、交通安全矛盾、封建落後陋習矛盾和貧富矛盾等。這些提示對如何貫徹好三農政策有著重要谘詢價值。
圖表為地方誌必備的體例之一。本誌隨文插圖較多,增強左圖右史的閱讀感。如第十編第八章所附《蕭山居民居住環境狀況調查》,連篇累牘(頁653—661),用若幹示意圖,表明用水、用電、受汙染、交通、治安、衛生等變化情況,一目了然,節省文字,可謂兩得。但尚可補充一些圖,如第五編《土地》應補入土地使用權證圖片。本誌在使用表體上也頗得當,如第八編《水利》第三章《水利設施》第二節《涵閘》之節製閘、排灌閘、旱閘等表,均簡明扼要,眉目清醒。節省文字一覽可得。
為使全誌更加完善,在卷首應精選若幹彩色圖照,少放或不放領導人圖像與題詞。《大事記》後,應增設《前誌拾補》,對1985年版《蕭山縣誌》的得失、錯謬、缺失等,實事求是地加以拾補,也是對第一輪蕭山修誌的總結。對於多年市誌編纂的經過,應在卷末寫一篇《修誌紀要》,既見辛勞,又著經驗,以為後人借鑒。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