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序跋(一)(3 / 3)

“概述為舊誌所罕見,而新編方誌之立概述,似已為大多數人所認同。綜觀當前各誌,寫法有三:一全誌濃縮法,將全誌濃縮提煉,成萬字之篇,置之誌首;一特點勾勒法,將地方特點要言不煩,寫意勾勒;一分段提要法,按全書大篇區劃,等分撰寫提要。三者是非優劣,尚難定評,而概一地之要抑概一書之要,亦尚有爭論。愚以為概述既是一書之要,也是一地之要,最要者應為‘引而不發’。概述應引人粗識其地而急謀讀其誌。迨一誌在手,通讀全誌,則其地之天地人諸端,可了然於胸。”

1988年3月初旬,我應指導小組之邀,參加蕭山、渭南、玉山三縣誌書評論時,曾專題論辯概述有雲:

“當前絕大部分縣誌都設置了舊誌不經見的概述,這種安排似乎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概述的寫法卻有所不同。《渭南縣誌》以前言代概述,這個寫法是舍難就易的聰明辦法,它分兩部分,前半是地質、經濟、社會、人物諸方麵的簡述;後半則為編輯說明。《玉山縣誌》將概述分為十段,分述全縣各個方麵,可收層次分明,易於成文之效。《蕭山縣誌》則綜合全誌,作寫意式概括。各有千秋,本無需強求一律,但愚以為有一點似宜明確,即概述非概論,更非概說,而是全書精華的提煉。概述不必作未來的預測,也不需向當政者獻策,而應以能引發讀全誌之興趣為要。設讀概述而不欲讀或不需讀全誌,則概述失其本旨。設讀概述而急於通讀或翻檢全誌,則概述得其本旨。概述文字不宜過長,行文可不排順序,不設章節,總以高屋建瓴,一氣嗬成為尚。”

雖然如此,我之所言,終為寸紙短箋,非若任君《新方誌概述點評》一書之內涵豐富,論述詳明。任君所著,確具承先啟後之效能,故我樂為之序。

概述為首輪新編方誌的重要創意與構件,亦為二輪修誌關切要點,任君於此切入,可謂得其竅要。任君以全國31省市區首輪新編市縣兩級誌書之概述為研究基礎,盡數年搜集、整理、研究之功,撰成一書,其資料之豐富深厚,可以概見,則其辨章論述自可征信。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一為《總論》,首為對概述之理論研究,使讀者對概述之源流、功能與作用、特點與內容、名稱與體式以及寫作等基本理論概念,得一開宗明義之了解,並以之統攝全書。繼對百五十篇概述進行比較研究,對概述方方麵麵,進行詳盡細致之研究,比較其優長與不足,辨析其數字、史實、語言、標點之差誤。以警示來者。

第二部分為《百五十篇“概述”點評》,所收各篇,皆經篩選,於概述本文之前,皆寫一數百字的點評,簡述其篇幅、內容與體式,略評其得失、優劣。言簡意賅,文約事豐,妙筆圈點,頗堪回味。而循讀各概述本文,又時見有夾注,大者如人名、地名、物名之誤,小者如標點、用字、句法之訛,皆一一注出,示人以力求完備之意。既可作讀概述之選粹本,又得見易出錯訛之情狀,其義至深,其用至弘。

第三部分為《附錄:“概述”篇論文集萃》,共37篇,首列誌壇耆宿董老一博先生之三論概述編之設置。董老生前指導各地修誌,異常重視概述編之設置,曾就所見,成雄文三篇,並一再告我概述為全誌之靈魂,一篇好概述,當為全誌增色五成以上。善體斯言,可知概述之重要,其他多篇亦皆時賢深切體會之作,可供參考與借鑒。

全書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要蘊,非托諸空言者可比,而尤可貴者,任君麵對百餘作者,就事論事,坦率評論,為誌壇樹正確批評之風氣。瀏覽《點評》一過,無趨時迎合之媚態,學術境界,可謂不俗。雖僅就“概述”一隅立論,但鞭辟入裏,頗有見微知著之效。有此開端,繼起者當聞風而動,如大事記之研究,誌文之分部研究,附錄之研究等之問世,將可拭目以待。分而論之,合觀全貌,則不僅總結首輪修誌,亦為二輪修誌作依傍。善乎其二美具矣!惟見仁見智,各有所得,讀是編者,務不囿於任君之所言,而能親讀“概述”原本,簡練揣摩,獨立思考,自紓心得,則與任君所言,相輔相成,切磋砥礪,則誌壇之春天將紛呈異彩,二輪修誌必將有所超越,煌煌誌業,更增顏色。我於此固有期待焉。是為之序!

二○○八年四月寫於南開大學邃穀,行年八十六歲

(《中國地方誌》2009年第3期)

鄉鎮誌在中國方誌史上早具一席之地,自宋《澉水誌》以來,村鎮誌之修,不絕如縷,明清兩代,尤見興盛。在新編誌書年代,鄉鎮誌雖未列入三級修誌體製中,猶不乏相繼成書者。即以我所披讀者,前者有江蘇《盛澤誌》、浙江《長河鎮誌》、山西《南坳鎮誌》、《理家村村誌》等等。近年更有江蘇蘇州的《友新六村誌》、浙江慈溪的《坎墩鎮誌》、山東淄博的《彭家莊誌》等,均各有特色,而《洲泉鎮誌》內容之豐,篇幅之大,當為新編鎮誌中之翹楚。

洲泉位於浙江桐鄉市西部,境內河道縱橫,稱江南水鄉。曆代名人輩出,為人文薈萃之地,文化事跡斑斑可考,不愧為具有人文內涵之名鎮。該鎮有誌之士深知追尋記憶,不忘曆史之要諦,乃以數年之功,成近百萬字之鴻篇,為鄉土存既往,為後學示典範,實為當今文明建設不可或缺之要務。

《洲泉鎮誌》之引人注目者在於二注重。一不墨守成規,注重時代新興事物,在篇目設計上,即有新篇目、新內容,如第六編《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即記及環境汙染、能源消耗、村莊整治和節能降耗等事。第四編“人口”之第四章《人口遷徙和流動》即敘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地知青支援黑龍江、內蒙古等邊遠地區和本鎮接受外來知青插隊落戶等有關知青問題,反映時代特色,為一般誌書所少見。二是注重地方文稿獻之積存,近年來各地修誌多已注意文獻積存,而《洲泉鎮誌》於此尤為注重。於《凡例》中特著其事稱:

“曆代洲泉籍人士,多有著述,是為地方文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內容繁富,《文化》編中,已難包容,因於《文化》編外,另設《文獻著述》編。一些重要資料史實須載入誌中,而又不便歸入上述各編。茲別設第二十四編《洲泉曆史紀實》。”

《文化》編之設置,各誌多有,而另二編則為因地製宜之創意。其《文獻著述》編之《古代書目》節,不隻單列書目,而於各書下尚有長短不一的提要,並博采有關作者與典籍之其他著述中資料,如《玉壺清話》、《(雍正)浙江通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崇文總目》、《直齋書錄解題》、《郡齋讀書誌》、《文獻通考》……皆有所引錄,頗資參證。該編又立《詩文錄》專章,收自宋以來序言題跋、墓銘行略、雜記書劄及詩詞等,足為地方文獻所采擇。

第二十四編《洲泉曆史紀實》為編者之創意,第一章古籍中關於洲泉的若幹資料乃輯自《至元嘉禾誌》、雍正《浙江通誌》、《明一統誌》及《人譜》等多種古籍中爬梳有關洲泉資料,有裨史證。第二章表列日寇侵華時本地傷亡人員及財產損失較詳,可借以見日寇之暴行,亦可作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資料。此調查雖各地均在進行,但完成入誌者,首見於此。其第四章《岑山村資料彙編》,敘該鎮東北一山村之曆史現狀,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以見洲泉鎮發展變化之典型。

《洲泉鎮誌》的篇章設計,基本保持篇章合理,容量平衡。經濟門類設八編,占全書三分之一,體現以經濟為主的時代特點。文化門類設六編,占全書四分之一,雖稍遜於經濟,但也以見編者無某些誌書重經濟、輕文化之偏頗。第十五章《軍事民政》下第一節末列日軍侵略洲泉時的暴行於附錄,既存史實,又寓褒貶。以體例安排,見春秋筆法。

誌書雖為記事之作,若僅記事而無人物,則見樹不見人,失去精神靈魂,故各誌均設人物傳,緬懷先賢,教化後昆。《洲泉鎮誌》立《人物》一編,彰顯鄉賢誌士,激勵當代精英,尚稱完備。而於流寓人物亦能適當注意,更見卓識。如呂留良為清代文字獄大案中之主要人物,處刑之慘,影響之廣,載在文獻,雖非本鎮籍貫而墳塋在本鎮,難以入人物傳,乃於第十九編第一節《文物古跡》中列《呂留良墓》一目,略存事跡,以示文化專製主義之酷;若能修葺其墳塋,立為參觀謁拜之景點,可增本鎮文化氛圍。

綜觀《洲泉鎮誌》稿,無論體例、論述,還是資料、文字,均可稱是一部能反映該鎮曆史與現實的地情書,能發揮資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洲泉鎮領導及鎮誌主編俞尚曦先生為求鎮誌之更加完善,乃於2008年歲暮,邀約方誌界人士、洲泉鎮老領導及有關人員,共聚一堂,各傾所見,相互探討,而主編虛心聆聽,繼而參酌各種意見,曆時數月,重新進行一次貫穿始終的全麵修訂,近將刊行問世,特來請序。既參其事,自當略述大概,為讀者先導。《洲泉鎮誌》其將成為當前村鎮誌中之佳誌,實企待之。是為之序!

2009年初春寫於南開大學邃穀,行年八十七歲

村鎮誌雖為當今官辦三級修誌所屏除,但近年麵世者仍不少,多為基層組織或民間所為,實則村鎮誌所包極廣,修者亦眾,於中國方誌史上有其一席之地。所謂村鎮誌,包括鄉誌、鎮誌、村誌、裏誌、場誌、團誌、坊誌等等。現存最早之村鎮誌為宋常棠所撰《澉水誌》,為浙江海鹽澉水一鎮之誌。明清時期,村鎮誌數量大增,甚至有多次修誌者,如安徽貴池縣杏花村曾於清代和民國兩修《杏花村誌》。是可知村誌之修,其來有自。但若村已撤改而猶追記原建製之曆史、地情者,我未之見。有之,則今之《友新六村誌》也。

《友新六村誌》所含為現蘇州友新街道所轄之原雙橋、三元、三香、友聯、新郭、盤南等六村。六村位居蘇州西南隅,至2008年夏,因相繼“撤村建居”而不複存在。惟各村舊居民不忘曆史,追尋記憶,各成民間村誌,於資政、教化,實大有裨益。中華文化自原始時代,即有鄉老口耳相傳,以為後來者借鑒。迨有文字以來,筆之錄之,多成小誌,俾後世仰慕前徽。今人多以老照片追尋既往,皆寓教化庶眾之意,惜文字之追憶猶缺。今六村故老毅然命筆述舊,既寄老村民之懷念,又可教育後輩,增愛鄉愛國之理念,此六村誌之特色一也。

《友新六村誌》為合誌體。合誌在修誌史上,前有成例,如《上元江寧合誌》、《昆山新陽兩縣誌》、《常(熟)昭(文)合誌》等等,然皆為縣級合誌。若合多村為一誌者,見聞仄陋,尚未之見。當今“撤鄉並村”或“撤村建居”之舉,所在多有。而舊村曆史、地情,若過眼煙雲,行將湮滅無聞,日久更難尋蹤跡。獨六村誌對此已不複存在之社會最基層結構,著之文字,傳諸後世,實具創意。設舉國類此者,皆能有六村誌之舉措,存錄文字,其為後人積存之地方文獻,將不可計數。此六村誌為新修誌書辟一新徑,而顯其特色二也。

《友新六村誌》由各村分別撰寫,而後合為一集若幹叢書。雖出自多手,體例少有差異,而內容所述不出村境,舉凡自然村區劃、現存街道、古址逸聞、曆史往事、社會風俗以及人物文獻,無不入誌。文字直白,樸而不華。但資料所記,史事充實,頗有可作史征者。如《新郭村誌》第八章《名人與園墅》下《範成大與石湖別墅》節所記宋人範成大生平行事,著述愛好以及身後紀念等事,要言不煩,足資參考。在《餘覺與覺庵》條下又較詳細地記述了餘覺妻子、蘇繡奠基人沈壽生平與蘇繡興起發展之概況,有助於了解蘇繡藝術。在《友聯村村誌》第六章《名勝古跡及遺址》下第二節《唐寅墓》條下除敘其塋墓之興廢重建外,又附錄有明祝枝山所撰《唐伯虎墓誌銘》、蘇州府縣誌所載之小傳以及有關詩詞聯語等,為明代大畫家唐寅提供若幹可資研究之資料。其他各村誌,亦多有談故說往之細節史事,可備采擇。是內容豐富,文字通暢,又為其特色三也。

由此觀之,《友新六村誌》當為具有特色之新編村誌。我之所以得獲讀此佳誌,乃得益於忘年好友王君稼句也。稼句,古吳才子,年當我行年之半,而學識之博,著述之豐,令人拍案。稼句既承《友新六村誌》統稿職責,又函稿來舍,邀我為序其誌。深情厚誼,又何敢辭!乃盡一周之功,通讀其誌,而抉其特色三,寫序以報。至是否言之恰當,尚待通達君子有以教之!

二○○八歲暮,寫於南開大學邃穀,時年八十六歲

(《江蘇地方誌》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