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王朝的雕塑(1 / 2)

早期王朝的雕塑

印度的早期王朝包括孔雀王朝(前332~前185)、巽伽王朝(前185~前76)和早期安達羅王朝(前1世紀~124年)。早期王朝處於佛教藝術的初創時期,藝術風格還徘徊於古拙階段。

公元前6世紀後半葉,稱霸西亞北非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統治印度西北部約兩個世紀。阿契美尼德諸王在他們四座都城蘇薩、伊克巴塔那、巴比倫和波斯利斯修建了壯麗的王宮,這些王宮集中了古代伊朗、亞述、巴比倫和埃及建築雕刻藝術之大成。

孔雀王朝建立於公元前4世紀末,是印度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它的領土包括印度河與恒河流域,北方延伸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故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繼承者是塞琉古王朝,孔雀王朝同塞琉古王朝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從那裏接觸和吸收了希臘雕塑藝術的影響。可以說,孔雀王朝的宮殿建築和裝飾雕刻受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巨大影響。

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王阿育王皈依佛教,確立了佛教建築的基本樣式,同時創立了佛教建築與雕刻藝術的綜合體——阿育王石柱柱頭。阿育王為紀念征討各地的勝利和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建立了30餘根獨石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圓柱高10米,直徑趨向頂端的部分略為縮小。柱頭用一塊獨立完整的石頭雕刻,下方是類似倒垂的蓮花的鍾形托座,中間是方形或圓形的頂板,頂板的側麵裝飾著浮雕圖案;上方是一個或多個圓雕獅子、公牛或大象等動物。阿育王石柱柱頭多采用楚那爾砂石,石麵被高度磨光,這一點是孔雀王朝雕刻藝術的最顯著特征。傳說阿育王曾招募波斯和希臘技師在皇家作坊裏輔導印度石匠雕刻石柱柱頭,這樣一來波斯和希臘的雕刻技術與印度本土的傳統便融合起來。

《薩拉納特獅子柱頭》(現藏薩拉納特博物館)是阿育王石柱柱頭的代表作。約作於公元前3世紀中葉,高208米。這個石柱的柱身現已斷裂,但柱頭保存完好,柱頭頂端有4隻一組蹲踞的圓雕雄獅。背對背頸脊相連,麵向四方,前肢挺立在鼓狀四形的頂板之上,4隻雄獅輪廓鮮明,比例勻稱,頭頸和胸部的鬣毛被雕成一束束密集排列的火焰狀,獅子上唇的髭須刻成三道平行對稱上彎的弧線,眼睛呈倒三角形,這些造型特征吸收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刻程式化的手法。而雄獅的麵容威猛沉雄,雕刻家對獅子咆哮的巨口和露出的牙齒刻畫逼真,獅子腿部的肌肉繃緊,足掌遒勁,則洋溢著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感。圓形頂板上的浮雕飾帶雕刻了4隻動物:獅子、大象、瘤牛、馬,每兩個動物之間用一個法輪隔開。頂板下方是鍾形倒垂的蓮花柱飾,蓮花的花瓣與萼片線條清晰。柱頭所用的淺褐色楚那爾砂石表麵高度磨光,非常光滑圓潤,使整個作品顯得既粗獷又細膩。《薩拉納特獅子柱頭》具有雙重的象征,法輪是佛法或佛陀本人的象征,同時輪寶又是征服世界的“轉輪聖王”的標誌;這一柱頭融合了亞述式的豪壯氣魄和波斯式的裝飾風格,形成了新穎的印度民族風格。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後將《薩拉納特獅子柱頭》選作國徽的圖案。

孔雀王朝出土的人物雕像不多,所發現的人物雕像基本上呈正麵直立的古風式。 《持拂藥叉女》約作於公元前3世紀,高163米,現藏巴特那博物館。這座圓雕藥叉女是孔雀王朝人物雕刻的代表性作品。藥叉是印度民間信奉的山林水澤的精靈,藥叉男是男性的精靈,藥叉女是女性的精靈。藥叉被作為財富的贈與者和守護者,藥叉女被看作是自然生殖力的源泉。這座藥叉女是半裸體,右手拿著長長的拂塵甩在肩後,她的腦後盤著濃厚的頭發,前額上裝飾著一顆碩大的頂珠。她的麵容端莊、淳樸,帶有一種古風式的微笑。藥叉女的乳房渾圓,非常誇張,腰肢纖細,臀部豐滿,周身的曲線韻律柔和,富於肉感。雕刻所用的黃褐色的砂石被高度磨光,從而使雕像具有了柔和的光澤。這件雕塑所表現的豐腴的女性肉體反映了印度人在生殖崇拜的觀念影響下特有的審美意趣。這座藥叉女也是印度女性雕塑形象的最初原型,後世印度雕刻中一係列表現女性美的藥叉女似乎都是從這裏脫胎演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