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5年巽伽王朝取代了孔雀王朝建立統治,佛教早期的幾座重要的紀念物都建於巽伽時代。巴爾扈特窣堵波和桑奇大塔是印度早期佛教建築的兩大代表。
巴爾扈特堵波以圍欄浮雕著稱。這座堵波建造的年代據推測約為公元前150年,圍欄是由社會各階層人士捐贈的,因而它不僅繼承了孔雀王朝宮廷雕刻的藝術傳統,而且反映了巽伽王朝各階層的審美意識,富於民間藝術特色。巴爾扈特圍欄浮雕的題材主要選自本生經和佛傳故事。其中本生經故事有32幅,佛傳故事有16幅。這些浮雕的雕刻者十分擅長表現動物和森林的情景,他們塑造的各種動物都被賦予親切的人性特征。
巴爾扈特浮雕是以線刻為主的淺浮雕,沒有景深的表現。形象也缺乏立體感。人物造型粗糙稚拙,類似民間木雕泥塑。然而,浮雕中的形象雖然樸拙簡率,但卻幾乎都佩戴著各種華麗的裝飾,環境和道具也都是精雕細刻,反映了印度藝術注重裝飾的特色。
巴爾扈特窣堵波的塔門與圍欄相接的隅柱和圍欄的某些立柱表麵雕刻著不少藥叉和藥叉女,他們的身材粗糙僵硬,卻有一種古拙的天趣。這些雕像反映出孔雀王朝宮廷的石雕技術已經流入民間,而民間木雕泥塑的樸拙趣味也被融合進了石雕藝術當中。
公元前1世紀安達羅王朝崛起。安達羅王朝時期建立的桑奇大塔的塔門雕刻薈萃了當時佛教雕刻的精華。桑奇大塔這座塔門采用砂石材料製成。高約10米,由三道中間微拱的橫梁和兩根方形側柱以插榫的方法構成。橫梁、側柱和柱頭上布滿了浮雕嵌板與半圓雕或圓雕構件。這座塔門是富商和民間佛教徒們捐贈的,由來自毗底薩的象牙雕刻匠師製作,因此這座塔門總體視覺效果像是放大了的象牙雕刻。
桑奇大塔的4座塔門上有模仿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雕刻——獅身鷲頭怪獸,有翼獅子和公牛,它們與印度特有的背負法輪的大象、馱著藥叉的駿馬和抱著果樹的藥叉女並列。而波斯王宮常見的鍾形柱飾,忍冬花紋和鋸齒狀飾帶,也與印度流行的蓮花卷渦紋、野鵝和孔雀裝飾圖案錯雜相間。
桑奇大塔塔門浮雕也屬於古風風格,但是較巴爾扈特圍欄浮雕已有了發展;浮雕不再是淺浮雕,而是高浮雕,構圖采用一圖數景的連續性構圖和密集緊湊的填充式構圖。雕塑中人物的陰影投射在身後的背景上,使浮雕人物在明亮的陽光照耀下從幽暗的背景中突顯出來。這些浮雕中的人物造型雖然仍較為稚拙,但人體的各部分比例已漸趨和諧,動態變化也更為多樣。
桑奇大塔東門北側立柱與第三道橫梁末端交角處的砂石圓雕托架《樹神藥叉女》約作於1世紀初葉,被認為是整個印度雕刻中最美的女性之一。藥叉女傾斜懸掛在整個建築結構之外,她的身體和四肢的挺伸與建築結構協調一致。樹神藥叉女的頭部向右傾斜,胸部向左扭轉,乳房高聳渾圓,極富性感,臀部又向右聳出,全身呈富有節奏的S形曲線。後來。這種身體彎曲成S形的三屈式逐漸被發展成印度雕刻中女性形體的程式化樣式。三屈式的S形曲線恰好將女性身體在軀幹部分的美集中而誇張地凸現出來,符合印度人特有的審美意趣的要求。按照人的視覺心理的慣性,S形曲線的結構具有向直線複位的趨勢,因此這種三屈式的女人體充滿了向水平方向伸展的彈性和自內向外的張力,從而將女性內在的生命衝動充分地展現出來。這種造型正好符合樹神藥叉女作為生殖崇拜的精靈的本質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