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世紀雕塑(1 / 1)

印度中世紀雕塑

印度中世紀(約7~13世紀)雕塑藝術的中心內容是印度教雕塑。印度 教興起於5世紀左右,在印度的中世紀時代取代了佛教成為印度本土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印度教雕塑充滿了巴洛克式的動感表現和印度藝術特有的繁縟裝飾與奇特想像,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

印度教神廟的內外布滿了表現男女眾神的裝飾雕刻。這些神靈通常多麵多臂,形象怪誕,輪廓線條躍動柔和,富於肉感性和怪異性趣味。印度教神廟雕刻以地域為界分為三種流派類型:南方雕刻纖細優雅,群雕場麵富於戲劇性。運動感強烈,代表作是巨岩浮雕《恒河女神》、青銅雕刻《舞王濕婆》;中部雕刻雄勁厚重,造型超常。極富運動的爆發力,代表作是象島石窟中表現宇宙永恒變化的傑作《濕婆三麵像》以及埃羅拉石窟凱拉薩神廟的《舞蹈的濕婆》等;北方以卡朱拉侯神廟雕刻為代表,風格以極力追求華麗繁縟、強調女性的肉感魅力為特色。

象島石窟大殿南壁中央的巨大砂岩石刻《濕婆三麵像》高5.5米,雕像的右側一麵是優美恬靜的女性形象,用來象征濕婆生殖、創造的一麵,雕像的左側一麵是男性形象,恐怖、暴厲、猙獰、頭飾骷髏,手持眼鏡蛇,表情狂怒可怕,象征濕婆毀滅、破壞的一麵。雕像的中間一麵類似於笈多式佛像,明淨超脫,呈冥想狀,它集中了女性的優雅和男性的剛毅,將宇宙變化相反的兩麵和諧地聯係在一起。象島石窟的《濕婆三麵像》是印度教雕刻的不朽傑作,集優美、崇高和獰厲於一體,達到了高度的審美和諧。

卡朱拉侯神廟雕刻是印度教神廟雕刻爛熟期最突出的典範。刻意追求繁縟豪華的 裝飾,各種人物的肢體動作高度扭曲誇張、變形,極富性感。神廟外壁上有高浮雕嵌板。刻畫著這座神廟雕刻中最具吸引力的各種姿態的女性和愛侶的形象。她們身體扭曲度極大,將傳統的三曲式表現誇張到了極致。她們個個搔首弄姿,用各種妖嬈迷人的姿態表現著如火的愛欲,卡朱拉侯神廟的雕塑代表作是《情書》,塑造了一位體態豐滿的少婦亻寧立在樹陰下聚精會神地寫信,她的身體扭曲成變形的三屈式。突出了其肥碩婉麗的女性人體美。

笈多時代靜謐的佛像在印度教影響下,接收了印度教神像躍動和多麵多臂造型樣式的影響,逐漸密教化。印度教中許多神妃的形象進入佛教成為天部諸神和菩薩。這些原型來自印度教中菩薩的形象的特征多是肢體的扭動,多麵多臂。8世紀以後的佛教即密教雕刻也以裝飾繁縟和造型怪誕為特色。寶冠佛、多麵多臂觀音或女性的菩薩等雕像。完全取代了笈多風格的佛教造像。這種密教造像對中國和日本等國的密教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歐洲中世紀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