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雕塑(1 / 2)

三、歐洲中世紀雕塑

早期基督教雕塑

早期基督教雕塑的主要形式是石棺雕刻。石棺雕刻大量繼承了羅馬藝術傳統,隻是將其改頭換麵,賦予了基督教題材的內容。3世紀前後,石棺雕刻在對福音書或聖經題材的處理和雕刻手法上幾乎完全采用古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傳統。而古希臘羅馬雕刻中的傳統表現內容,也仍然被運用在基督教題材的作品上。

現藏於意大利羅馬拉特蘭博物館的石棺雕刻《好牧人》,表現的內容是基督自稱是一位好牧人,在構圖和情景設置上同希臘雕刻的傳統題材負羊的赫爾墨斯十分接近,顯然這一題材的基督教石棺雕刻源出於希臘雕刻。

基督教藝術總的特征是不重視對客觀世界的忠實描繪,而強調對精神世界的表現。因此自然主義的雕刻手法被一步步放棄了。到4世紀時,石棺雕刻大量生產,因而出現了不少質量平庸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水平很高的作品。這個時期的石棺雕刻更注重敘事性,內容也更豐富。

羅馬及附近曾發現了一個早期基督教最大的石棺群,石棺雕刻在地中海及其他地區也有零星發現。現藏意大利羅馬拉特蘭博物館的兩兄弟石棺,以及359年去世的行政長官尤紐斯·巴蘇斯石棺 (現藏梵蒂岡聖彼得教堂地下洞室)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在這兩件作品中,浮雕中的人物幾乎完全脫離了背景中的古典建築,接近了圓雕的形式。人物形象較為真實,體態自然多變,保持了古典藝術造型的傳統特色。

4世紀的象牙雕刻,如布雷西亞的基督教博物館中的著名珠寶盒,是一件聖物盒,並被作為一個微型石棺來進行雕刻裝飾。上麵以連續桃簷的形式雕刻著許多取自《日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中題材的場景。這件雕刻中基督被表現為古代神話中青年英雄的形象。

藏於佛羅倫薩國立巴傑羅博物館中的一幅雙連板上的象牙浮雕,在處理上受到了古典雕刻中俄爾浦斯形象的影響。當時的基督教信仰同古希臘羅馬原有的宗教信仰並存,雕刻家們往往同時為兩者服務,因而在他們的雕刻中兩種信仰的藝術之間距離並不明顯。

拜占庭雕塑(5世紀~15世紀)

拜占庭存在的時間從330年~1453年土耳其將其征服為止,中心在君士坦丁堡。拜占庭藝術源自羅馬藝術,但很快就演變成為東西方融合的藝術。拜占庭藝術更多地具有東方的裝飾性和抽象性特色,同傳統的歐洲藝術分立而自成體係,並在1000年的時間中始終保持著發展的連續性。

早期拜占庭雕刻延續著希臘羅馬古典藝術的傳統,但很快新的風格從中發展起來。 5世紀時一些雕刻采用了非寫實的構圖與造型,並在造型上強調精神性、表現性。這一點也是拜占庭藝術的典型特色。

在10世紀的破壞聖像運動後,雕刻在拜占庭藝術中已不占據重要地位,圓雕作品幾乎完全消失了。雕刻主要存在於建築裝飾雕刻和石棺雕刻中。而裝飾雕刻在拜占庭式教堂中,僅僅被用於柱頭、門窗上楣和石製祭壇的屏飾等處,其形式多為淺浮雕和透雕,鑲嵌畫和壁畫取代了雕刻成為教堂中主要的裝飾手段。在建築物的裝飾雕刻中很少表現人物形象,而主要是用透雕的手法表現以樹木、花草、鳥獸及抽象紋樣為母題的裝飾圖案。浮雕形式也被拜占庭的雕刻家作了較為平麵化的處理,他們的浮雕作品類似於略有一些起伏而具有一定明暗效果的繪畫。

拜占庭時期保存下來的最著名的木雕作品是聖薩比納木門教堂的兩扇木門,它作於5世紀中葉,兩扇木門各有14塊嵌板,現有些已經佚失,嵌板上有表現聖經內容的 浮雕,這些浮雕在人物造型和構圖上完全采取同當時繪畫性一樣的形式。但中世紀這件大門雕刻樣式曾影響過意大利和德國的藝術家,他們用青銅模仿了這座大門雕刻。

象牙雕刻和金屬雕刻在拜占庭美術中有重要地位。象牙質地堅硬,經久耐磨,能夠表現微小的細節。象牙雕刻作品的形式最常見的有飾板、執政官折合板、首飾盒和聖物盒等。但留存下來數量最多的作品是象牙雕雙連板,它由兩片象牙浮雕板組成,用鉸鏈連接起來。現藏盧浮宮的一件雙連板被認為表現的是查士丁尼皇帝,他騎著戰馬,一個手持勝利女神小雕像的將軍向他走來。象牙板的下部是由勝利女神所引導的野蠻人帶著禮物前來。象牙板的上部是兩位天使擎著一個雕刻著基督胸像的大徽章。這件象牙雕刻在構思和人物造型上都繼承了古羅馬表現皇帝凱旋的浮雕形式。

拜占庭象牙雕刻另一件重要作品是出土於拉文納的《馬克西米連寶座》。這件寶座的下部雕刻著5個聖經人物,分別是聖約瑟、聖約翰和福音傳導者,他們的形象端正威嚴,都站在有螺旋紋柱廊的小建築物前,頭頂籠罩著貝殼形的光環,聖者的周圍還裝飾著各種動物和植物花紋;寶座上部的雕刻表現的是聖母和聖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