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式雕塑(1 / 3)

羅馬式雕塑

10世紀後歐洲的教會勢力不斷發展,影響力隨之擴大。11世紀西歐的城市重新興起。隨著西歐經濟水平的提高,教堂和修道院建築在各地大量興建起來,這些建築普遍采用類似古羅馬的拱頂和梁柱結合的體係。被稱為羅馬式建築。隨著羅馬式教堂建築的興建,教堂裝飾雕刻也開始複蘇並發展起來。羅馬式教堂通常采用浮雕和圓雕進行裝飾。將聖經故事中的代表性人物和情節雕刻在柱子和牆壁上,形成了所謂的“石頭聖經”,因為當時的人們多半不識字,“石頭聖經”起到了形象的教育作用。10—12世紀的歐洲雕塑藝術風格被稱為“羅馬式”雕塑。

羅馬式教堂的雕塑裝飾主要分布在教堂的外牆壁上,作為建築裝飾與教堂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羅馬式教堂正立麵的一塊半圓形凹進去的空間中,通常安裝一塊浮雕,這件浮雕最為引人注目。柱頭雕刻被認為是羅馬建築雕刻中最為精彩的部分。這類雕刻反映了古代各民族藝術融合與演變。雕塑家在梯形的狹小空間中塑造了聖經故事中各種奇形怪狀的人物形象。在羅馬式建築龐大的圓頂下,柱子顯得有些纖細,不勝重負,而羅馬式柱頭雕刻使看起來有些纖細的柱子在視覺上得到了有力的補充。

羅馬式雕刻充盈在羅馬式教堂的門楣中心、橫楣、拱門飾、門廊,門間壁、門側壁甚至柱頭與柱身的所有表麵。為了同建築體係和諧統一,羅馬式雕刻在造型與形式組合上都服從於建築的結構和韻律。另外,根據建築結構的需要,羅馬式雕刻家還經常違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實空間序列。將各種物象任意地進行組合。

法國羅馬式雕刻

直通聖地亞哥的恭伯斯戴拉的朝聖之路上,也就是在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最早興起了石雕藝術。西班牙和法國交界處比利牛斯山脈地區的羅馬式教堂中最早出現 了一些教堂裝飾雕刻。法國東比利牛斯省的聖吉尼斯·方丹斯教堂中的門楣大理石雕刻《光環中的基督和六使徒》(作於1019—1020)是這些最早出現的教堂裝飾雕刻中較為著名的一件,在這件雕刻中,人物的處理手法源於奧托時代的象牙雕刻,而在人物之外的空間中則刻滿了銘文和受伊斯蘭藝術影響的花紋裝飾。

比利牛斯地區興起雕刻藝術之後,法國圖盧茲地區一個名叫伯納德·吉爾杜因(Bernardus Gilduinus)的人所主持的雕刻作坊,在11世紀最後25年中承接了圖魯茲的聖塞南教堂中的7塊大理石浮雕以及一些室內的柱頭和主祭壇雕刻。

聖塞南大教堂中大理石高浮雕《傳福音者》由吉爾杜因製作於11世紀末,高182.8厘米。原來可能是祭壇上的浮雕裝飾,現放置在聖塞爾南教堂的回廊上。這件石雕體積厚重,傳福音者頭戴圓帽,身體結構嚴謹,人物形象的處理采用了拜占庭象牙雕刻的表現手法;人物雖被安排在拱門框內的有限空間中,但由於其形態設置得當。使這件構圖單純的雕刻具有了很強的空間感。

在聖地亞哥主教堂的正立麵和它們的兩個入口處,裝飾著極為豐富的雕刻,通常認為這些雕刻出自一位法國圖盧茲雕刻家之手。此外建於11世紀末的穆瓦薩克的克呂尼會的大修道院的回廊雕刻和圖盧茲的拉多拉德大修道院的柱頭雕刻都與吉爾杜因作坊中的早期作品在風格上相近。穆瓦薩克的克呂尼會的大修道院回廊的敦柱上鑲嵌著表現諸使徒的大理石浮雕,其中較為著名的一件是《修道院院長杜蘭》 (作於1100年)。這些浮雕的風格同聖塞南教堂中浮雕有較密切的聯係。而拉多拉德大修道院中的柱頭雕刻也涉及了許多宗教和神話的內容,也有不少裝飾性題材,內容極為豐富多樣。

12世紀初,法國的羅馬式雕刻進入了高度繁榮的時期。當時,隨著各地多種羅馬式建築學派的興起,相應的也興起了一些雕刻學派。以勃艮第、朗格多克與普羅凡斯雕刻學派的地位較為突出。

維瑞雷的聖馬德萊娜教堂(1125—1130)和奧頓大教堂的山牆,是勃艮第學派留下的優秀作品。維瑞雷的山牆雕刻表現了莊嚴升天的基督雙手放出勝利的光芒,照在傳福音者的身上。傳福音者每個人都手捧聖經,準備履行自己的使命。位於雕刻中心的基督形象莊嚴,正全神貫注地進行著說教,身上的衣紋線條宛如水波紋,為基督的形象增添了生動的氣韻。而傳福音者的動作則充滿了戲劇性,反映出了他們要傳布福音的熱切情緒。這件雕刻中光影的對比十分強烈,浮雕人物的立體感很強。在圍繞著這一中心場景的8個小構圖中,有若幹組奇異的怪人,有侏儒、長著大象耳朵的人、長著狗頭的怪人等等,他們是福音傳布的對象。山牆雕刻下麵的門柱上雕刻著施洗約翰和四使徒。在環繞拱門雕刻的邊框中,有星辰天體的象征符號和表現人們各種勞作的圖樣。

法國奧頓大教堂山牆雕刻表現的內容是“最後的審判”。這件雕刻的底長6.4米。厚度為4.2米,為了便於運輸和施工,整個半圓形的壁麵,被分為29塊石片,其中橫梁為兩塊。作為審判者的耶鮮在構圖中央占據最顯著的中心位置,他坐在一光輪寶座之上,四位天使擎著光輪。基督的右邊描繪的是上帝的選民在聖彼得和一位天使的引領下被接受進入天堂的情景。基督的左邊上半部表現的是死者的命運被放在天平上,一邊有魔鬼在往下拉,一邊是天使在往上抬,呼救的靈魂像小孩子一樣拉住天使的衣服。尋求保護。下半部表現的是已經死去的人恐懼,顫抖著從墳墓中爬出,他們或被蛇纏繞,或被魔鬼用鉗子一樣的雙手卡住頭部。而獰笑的魔鬼正在抓起被懲罰的靈魂,將它丟入地獄的深淵中去。在基督的腳下有雕刻家的簽名——席茲列貝特斯(Gislelbertus)。這樣的簽名在那個時代是不常見的,看來雕刻家對自己的這件作品是很重視的,並引以為榮。這件雕刻中的許多人物形象采用了高浮雕的形式,有的形象甚至已經脫離了背景。這件雕刻反映出雕刻家驚人的幻想能力,魔鬼的可怕形象,令人感到恐怖的震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