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世紀音樂 奧斯曼帝國的音樂(2 / 3)

西非的加納國家也大致形成於3世紀左右,位於尼日爾河上遊康加巴地區的馬裏也曾在13世紀初逐漸崛起而形成馬裏帝國 (以金礦著稱,亡於17世紀)。繼加納、馬裏之後,稱雄西非地區的是桑海帝國(亡於16肋年),是西非地區最大的帝國,也是最後的一個帝國,滅亡後,西非地區就陷入部族混戰之中。

撒哈拉以南的所謂黑非洲,由於居住在森林地帶和薩瓦納草原上的各個部族社會而形成的文化,也反映在音樂文化之中形成千姿百態的各部族音樂文化。盡管曆史上曾受到亞洲等其他地域的影響,在不同程度上、一些地區中接受了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但處於與世界其他地區相對隔絕狀態下的黑非洲,不少地區卻葆有其獨特的傳統音樂文化。與世界其他地區民族音樂相比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兼自娛功能和社會功能於一體。有磨米歌、舂米歌、搖籃曲、牧羊曲、劃槳歌、家務歌等自娛性的音樂;不同的行業音樂、敬神音樂、巫術音樂、婚喪嫁娶音樂、成人儀式音樂,以及兼有教育、醫療、司法、道德評判等多種社會功能。由此可見,音樂與社會生活和傳統習俗密切相關,人的一生從誕生、成人、結婚、死亡等階段都要通過禮儀來完成的,在禮儀中音樂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每個部族成員都或多或少地都被卷入某種音樂活動中去,音樂藝術成為“一種既強調藝術性,又強調社會性、政治性和宗教性的社會活動。”(J·H·克瓦本納·恩凱蒂亞《非洲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版第 30頁)

在音樂上,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與世界其他地區迥然相異的、異常鮮明的節奏語法,特別是其中的複節奏。四、五、六、七聲音階均見於各地。其音程近似於平均律,如平均七聲音階 (在歌唱中)、等距六聲音階(近似全音音階),亦有不等距音程。音樂樂句較短且多反複,織體為單聲部音樂,但又具有各種各樣形態的支聲複調。比較多的形態是持續音、平行音、多聲音樂、複節奏等。作為很有興味的演奏慣例,即在小合奏中,每個人隻演奏一組音中的一個音。

約魯巴人的“談話鼓”非洲的樂器,大多同種類的樂器廣泛分布於各地,但其構造稍有不同。如非洲的代表性樂器散紮(sanza),不僅各地名稱各異,而且捆紮其上的振動片也多為金屬,有些地區則為木製;其共鳴器可為木製箱形,亦可以葫蘆製成。另外一大特征為使用樂音與噪音相混的複雜的音響世界。散紮演奏時,不僅其本體振動,而且樂器周邊和手腕子上的鈴和刮響器的裝置也在發響;木琴在其每個鍵下安裝的共鳴筒上也開有小孔並貼上薄膜以產生蜂音。

非洲樂器的分布情況大致如下:西非有管狀、容器狀的笛類(多為橫笛)、號角、喇叭(象牙、角、木製等)等氣鳴樂器,豎琴類、齊特類、琉特類等弦鳴樂器(有的源於阿拉伯),以及木桶狀、筒狀的鼓類、刮響器、鈴、裂縫樹鼓等。

中非有吟板(一般為在橢圓形的薄板的一端用細繩拴上,掄起於空中旋轉發音,亦為“發音道具”)、豎笛、橫笛、喇叭類、管子類、雙簧管類等氣鳴樂器,非洲木製橫吹喇叭以及特別顯眼的樂弓(種類頗多,常見為以嘴吹奏的“口弓”)、裏拉類樂器、各種各樣的鼓。特別是其中的鼓,可模仿音調言語(在日常會話中的具有旋律性的言語的抑揚),作為所謂“會講話的鼓” (talkingdrum)使用,為傳達意誌和裁判使用的重要的東西。

東非的樂器的種類大體與西非同。

南非的樂器除與西非共同的樂器外,尤以吹奏的弦樂器可拉琴(gora,彈撥樂器,張21弦,共鳴器為一葫蘆,往弦上吹氣使之產生振動發音)獨特。尚有多種形態的木琴、樂弓等。

美洲音樂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兩大部分。美國、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等國家和地區為北美洲,美國以南至最南端的合恩角為拉丁美洲(因其曾是拉丁語係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而得名)。大約距今4~5萬年前,印第安人從亞洲的東北部經白令海峽的陸橋遷徙至北美洲,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分布到南美洲,後愛斯基摩人也遷徙到北美洲北部和北極地區(以狩獵、捕魚為生)。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同屬亞洲蒙古利亞人種。其語言同屬古亞洲語係的愛斯基摩語。印第安人有1700多種語言和方言。拉丁美洲雖地處熱帶,但其綿延不斷、縱貫南北的山脈,以及由山脈所形成的高原和山間穀地形成其獨特的地形,使之高原上和壩子裏涼爽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