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典音樂(3 / 3)

四重奏

四重奏是海頓創作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海頓對古典主義的弦樂四重奏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一體裁經海頓之手逐漸固定,即由第一、二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4個樂手演奏,每個聲部都處於平等的地位,像是在對話。歌德曾形象地將四重奏比喻為4位知識分子的交談(指他們各自獨立,知識水平高,演奏水平高)。而且,我們應補充說明,他們的談話是帶有深刻的情感交流的。四重奏一般采用奏鳴曲形式,不僅體現了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維也納宮廷及家庭自娛音樂生活的需要,也體現了作曲家創作技巧的精湛純熟。

《弦樂四重奏》。作者:列文(1915-)1755年左右,海頓被一位愛好音樂的貴族福恩伯格(Karl Josef von Furnberg)邀請到其莊園創作。為了給宮廷演奏者自娛,而非為聽眾欣賞,他寫了一些室內樂。自此以後,弦樂四重奏在他室內樂創作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作品9(約1770年)開始,已具有海頓自己的風格,各聲部開始負擔主題的材料,有了一點獨立性。作品17、20 (1771,1772)中,4個聲部的獨立性與平衡性更趨成熟。這些四重奏在奏鳴曲式的樂章裏,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的長度幾乎相等海頓《四季》1808年3月27日在維也納大學宴會廳演出。1781年之後,海頓晚年的弦樂四重奏(作品33,50等)是古典四重奏的代表,也是古典四重奏成熟的標誌,它們也體現了海頓與莫紮特的友誼及創作上的相互影響。如它們各聲部都十分獨立。各樂章調性變化增多了(如作品74之三,第一樂章從g小調開始,在G大調結束;第二樂章為E大調;又如作品76之六,第一樂章降E大調,第二樂章B大調,而且內部還有升c小調-E大調-e小調-G大調-B大調-降b小調-B大調的轉調);慢樂章多采用主題加變奏的結構(如作品76之三,慢樂章主題用海頓自己寫的奧地利國歌),有時還采用雙變奏的形式(如作品50之四)。

鋼琴奏鳴曲

海頓的49首鋼琴奏鳴曲作於1760~1794年間,反映了這件樂器由楔槌鍵琴、羽管鍵琴漸漸演變為鋼琴的過程。其創作風格與同期其他體裁的作品相似,早期作品常用“嬉遊曲”或“奏鳴曲”作標題;常用3個樂章的形式,小步舞曲置於第二或第三樂章;3個樂章大體用同一調性;織體多用右手彈旋律,左手奏阿爾貝蒂低音。60、70年代末的第19首(作品30,D大調)和第46首(作品31,降A大調)深受埃曼紐爾·巴赫的影響,第20首(作品33,c小調,1771)以其戲劇性的力度變化、旋 律和華彩段顯示了“狂飆運動”的精神。

聲樂作品

海頓的聲樂作品中,最突出的是他的清唱劇《創世紀》(1797~1798)和《四季》(1798~1801)。這兩部作品是他在倫敦聽了亨德爾的《彌撒亞》受感動和啟發後寫的。《創世紀》的歌詞根據《聖經·創世紀》及彌爾頓的《失樂園》改寫,《四季》根據蘇格蘭詩人詹姆斯·湯姆森的詩篇改寫,描寫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和快樂。這兩部清唱劇的題材都同宗教題材有聯係,但實際上,卻都已深深打上了18世紀的時代精神。兩者均謳歌了自然和人類在樸素的生活中的歡樂(裏麵有對暴風雨、冰雹、動物、鳥類、遊魚等的生動描繪)。它們是啟蒙主義思想的生動體現。其中《四季》可以說已經完美地實現了清唱劇的世俗化。在寫法上,器樂的序奏和間奏都是18世紀標題性音樂的極好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