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
生平
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出生在
兒時的莫紮特奧地利薩爾茨堡。父親利奧波德·莫紮特(Leopold Mozart,1719~1789)是薩爾茨堡的宮廷樂隊副隊長、作曲家。他不僅是專業音樂家,而且是一位有教養和正直的人。他寫的《小提琴教材》一書(1756,小莫紮特出生那年出版)是18世紀著名的樂器演奏教科書,其意義與匡茨的長笛教科書齊名。由於發現小莫紮特的音樂天賦,為全力培養兒子,他中斷了自己的音樂活動,甚至未能晉升為樂隊長。小莫紮特是曆史上罕見的音樂神童。6歲就能演奏羽管鍵琴和小提琴,還能即興演奏賦格曲和譜寫小步舞曲,並有極佳的視譜能力。他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一部清唱劇,12歲寫了第一部歌劇。他僅僅活了不到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小莫紮特與父親,姐姐在演奏(1763-1764)莫紮特的生活和創作大體可分為3個時期:少年時代(1762~1773)、薩爾茨堡時期(1774~1781)、維也納時期(1781~1791)。
1762~1773年,6歲到15歲的莫紮特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由父親帶領著在歐洲大陸和英國各地旅行演出。此間,他曾在維也納給瑪利亞·泰麗莎女皇演奏,在凡爾賽宮為法國路易十五演奏,在倫敦給喬治三世演奏,期間為無數宮廷貴族和達官要人表演。在他父親的精心安排下,他接觸了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和盡可能多的音樂家和音樂,受到肖貝特(Johann Schobert,約1735~1767,德國的羽管鍵琴家、作曲家)的影響。又結識了當時聞名的約翰·克裏斯蒂安·巴赫,P.馬蒂尼、G.B.薩馬爾蒂尼等人,並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些都為他以後在創作上和風格上成為一位一流作曲家創造了條件。少年莫紮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麵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麵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的低下地位,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活動,又摧殘了他的健康。這時期,莫紮特的創作中有的受了約翰·克裏斯蒂安·巴赫的影響(1772年將巴赫的3首奏鳴曲改編為3首鋼琴協奏曲K.107之1-3),有的是受了薩馬爾蒂尼的影響(如寫於1770~1773年間的交響曲K 81,95,112,132,162,182)及馬蒂尼的影響(如歌劇《米特裏達特》,1770)。g小調交響曲(K.183)則明顯地反映了海頓“狂飆時期”的創作影響,但也開始顯示出他自己的風格。
1774~1781年,莫紮特基本生活在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和文化學習,包括拉丁語、意大利語、法語、英語等(這對他後來旅行各國及一生尋覓歌劇腳本都帶來極大的益處),並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和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這時已成人的莫紮特,對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鬥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2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業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此間又加深了對不平等製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接觸曼海姆樂派,聽到他們第一流的管弦樂隊的演奏。由於母親病逝,又未能謀到職位,隻得於1779年1月回薩爾茨堡。
這時期,他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小夜曲、嬉遊曲以及他的最好的一部正歌劇《伊多梅紐》。這些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因素,如奏鳴曲式第一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一主題相對比的第二(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的處理;在第一、二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進一步促進了古典奏鳴曲式的形成。
1781~1791年,莫紮特是在維也納度過的。從小就出入各國宮廷、王室的莫紮特,不堪忍受充當奴仆的角色,不願與廚師、花匠一起聽候主人吩咐,他公然頂撞大主教,在備受淩辱後,毅然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曆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此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征得父親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結了婚,又一次向封建傳統挑戰。長期依賴父母的照顧(22歲時還由母親陪伴到巴黎),使他沒有什麼獨立生活的能力,而這時,他沒有固定職業,繁忙的寫作和演出、幾個孩子接連早夭、妻子重病、精神上和債務上沉重的負擔等等,壓得他透不過氣。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莫紮特和在維也納的海頓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樂的創作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加入了“共濟會”,熱心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複,莫紮特有了機會從事歌劇創作。1786年又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禮》,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他的《唐璜》完成並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