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期間,德彪西認識了瓦尼葉夫人。在德彪西青澀的歲月裏,瓦尼葉一家人是他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柱,年輕貌美的瓦尼葉夫人是位業餘女高音,對德彪西嗬護備至,德彪西很快就沉溺於她碧藍的眼眸裏,對她產生了一種特別的情愫。瓦尼葉夫人成了德彪西的夢中情人,激發出他無窮的創作靈感。德彪西為瓦尼葉夫人寫了20多首曲子。而瓦尼葉先生對德彪西的青春熱情非但一笑置之,還指導德彪西在文學方麵的素養,並一再鼓勵他參加羅馬大獎的選拔。終於在22歲那年,德彪西以康塔塔《浪子》奪得羅馬大獎的第一名,得以到羅馬留學。

突破藩籬

羅馬的留學生活相當嚴肅而呆板,德彪西的創作才華無法得到發揮。公元1887年,自由的靈魂從羅馬逃回巴黎,像浪子一般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這期間他極少與人來往,靠著零星的編曲工作與教授鋼琴為生。但此時他開始了真正的愛情體驗,他第一個女朋友,朋友都稱她為“綠眼嘉比”。

嘉比的身世是一團謎,沒有人知道她是做什麼的。在與嘉比同居的10年中,他們過著簡陋貧苦的生活。嘉比對德彪西總是忍氣吞聲萬般順服,盡全力扶助德彪西,為他在簡陋的客廳裏租了一架豪華的鋼琴,默默照顧他,陪他度過最初的困窘時期。

後來,德彪西接觸了瓦格納的名作《特裏斯坦和伊索爾德》及 《帕西法爾》。德彪西原本十分傾慕瓦格納,但後來傾慕之情轉為對瓦格納音樂的反思,他立即跳脫出德國浪漫主義的桎梏,以全新的音樂形態創作,一心要突破傳統的束縛與限製。德彪西旋即創作了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為自己的創作生涯樹立了新的裏程碑。

1894年12月22日, 《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在巴黎首次公演,所有的觀眾都沉醉在德彪西如夢似幻的曲境裏,為這種朦朧的音樂效果而深深著迷。這首曲子是根據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的詩作改編的,故事描述一位半人半羊的牧神,剛從夏日午睡的夢中醒來,他緩緩吹起笛音,忽然看見水邊草叢間的精靈,他分不清這是夢還是真實,他幻想將精靈擁在懷中親吻,但精靈卻在他的追逐下如水波般消失了。最後牧神倒在沙上,在陽光的照耀下再次進入晦暗迷蒙的夢鄉。德彪西勾勒出牧神遊走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情境,試圖描繪一種稍縱即逝的印象,音樂中含糊的調性、無窮延伸的意境成功地樹立了印象派音樂的格調。

此曲的成功使德彪西聲名大噪,這年他32歲。在感情生活上,雖然他和嘉比一直保持來往,但他還是和別的女人有幾段羅曼史。盡管嘉比對他死心塌地,德彪西卻在1899年娶了第一任妻子莉莉(Lily Taxier)。無私的奉獻卻換來這樣的回報,使得嘉比傷心欲絕舉槍自盡。

結婚的前5年,德彪西和莉莉的家庭生活十分美滿,美麗的莉莉雖不懂音樂,卻是德彪西感情世界的女神,他再次激發創作的靈感,完成了生平惟一一部歌劇《佩莉亞斯與梅麗桑德》。1902年,這部歌劇在巴黎首次公演,但之後他與莉莉的感情卻開始出現裂痕,他鄙視莉莉貧乏的藝術修養,認為上流社會的女人才能吸引他。

追求自由的海之子

1904年,他與銀行家妻子艾瑪·巴達克夫人私奔,還戲劇化地挽著她的手在莉莉麵前要求離婚。肝腸寸斷的莉莉舉槍自殺,幸而被人及時送往醫院。康複後的莉莉黯然與德彪西離婚,但當時的輿論一致站在莉莉這邊,認為德彪西是個無情無義的家夥,因為貪圖財富才娶了艾瑪。受到眾人非議的德彪西隻好借工作逃避現實,卻也寫出了幾首優秀的作品。

德彪西反叛、浪漫、崇尚自由的性格與他喜愛的大海互相呼應,他瘋狂地迷戀水波變幻的光影,陶醉於蔚藍的海平麵,不斷揚起、喘息的波浪激發了他無窮盡的創作靈感。1905年,德彪西另一首著名的管弦樂作品《海》誕生。

《海》共分為3個樂章:“從黎明到中午的海上”、“海浪的嬉戲”、“風與海的對話”。這個作品從黎明前寧靜的海麵開始描述,隨著曙光破曉,海麵的變化與波浪的嬉戲開始上演,德彪西透過朦朧的音色與精巧的和聲,拚貼出一幅幅海的畫麵,浪花時而追逐爭吵,時而以壯闊的姿態掀起狂濤怒浪,加上光、影與風的點綴,更交織出震撼動人的印象。德彪西以巧妙的樂器配置,滲入獨特的東方禪味,讓聽眾迷醉在變幻莫測的洶湧波濤中,隨著潮起潮落構築豐富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