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溫

創造大師的機器鋼琴

時間是20世紀初。

紐約東區第125大道,有個衣衫不整,看起來像小乞丐的男孩在街上遊蕩。

他經過一家自動鋼琴店門口,看見一架機器鋼琴,一時興起,丟了個硬幣進去,這機器竟自動奏出名音樂家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的曲子。這男孩目瞪口呆,隨後聚精會神地聽完了這首曲子,這個動作,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寫了美國樂壇的曆史。這男孩,就是美國音樂的先驅,也是現代樂派的大師——喬治·格什溫。

美國音樂的曆史不長,長久以來都被歐洲主流音樂影響著,而讓美國音樂明確表現出國民性格的人,就是格什溫。他將20世紀美國流行的爵士樂手法,用在演奏會的大型音樂中,並且結合了傳統的歐洲音樂、爵士樂及黑人音樂等各種形式的音樂,來豐富美國音樂的內涵。

布魯克林區的街頭頑童

1898年,喬治·格什溫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區一棟小磚房中,他的父親莫利斯與母親蘿絲,都是從俄國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而除了他之外,格什溫家還有其他4個孩子,他排行老二,上麵有一個哥哥艾勒(Ira)。艾勒在格什溫的音樂生涯中,給予了他莫大的協助。

格什溫從小就是個頑皮的孩子,父親因為忙於工作對他疏於管教,他課業方麵表現不佳,整天在街上遊蕩。他自己後來回憶起還未接觸到鋼琴時的那段童年時光也說:“音樂從來沒引起過我的興趣,我每天就是和玩伴一起想辦法把大人搞得緊張兮兮。”這段時間的經曆,讓我們在他日後的作品中,嗅到濃濃的布魯克林氣息。

1910年,格什溫家搬到了康尼島(Coney Island),小格什溫一如往常,不愛上課時就去看電影,在街頭晃蕩,而本文一開始所敘述的,讓他如夢初醒的魯賓斯坦樂曲事件,就是發生在這段時間中。

原本家中計劃栽培大兒子艾勒往音樂方麵發展,沒想到因為在街上聽了魯賓斯坦的曲子,就對音樂產生了莫大興趣的二兒子喬治也開始想往這條路走,於是他的父母便為他聘請了鋼琴教師來上課,幫助他正式展開音樂生涯。

作品的產生

一般10多歲的青少年,應該都還在念書,但是喬治·格什溫卻已經開始用音樂謀生了。他在紐約的廷潘街(Tin Pan Allay,當時通俗音樂作曲家和出版社的集中地)找到一份工作後,就沒有繼續升學。他的工作主要是以彈奏鋼琴來推銷樂曲,那時他才16歲,卻已經察覺音樂即將發生重大的變革。他厭倦當時大部分作曲家所采用的形式與風格,渴望自己能創作出與眾不同,並且受到大眾喜愛的歌曲。

不久後他開始嚐試作曲,並利用工作之便偷偷測試自己的成果。當他為客人彈奏了無新意又比較少人知道的樂曲時,不時會巧妙地彈出自己創造的音符,隻要客人有反應,他就會把這段旋律記下,作為日後創作的材料。這時他早已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未來投入音樂創作,沒有任何事可以動搖他。

從美金10元開始

1916年,格什溫將自己創作的歌曲《想要的得不到,得到了又不想要》(When you want them,you can’t get them;when you get them,you don’t want them)以美金10元的代價,賣給出版商出版。同年,經由知名詞曲作家羅柏(Sigmund Romberg)的引薦,獲得為“1916年年終晚會”作曲的機會,向成為百老彙作曲家邁進了一大步。

隔年,格什溫擔任選美活動晚會的歌唱鋼琴伴奏,在晚會中,歌星薇薇恩·塞格(Vivienne Sega)演唱了他所作的兩首歌曲,使格什溫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宣傳海報上。

對格什溫而言,1919年是令人驚奇的一年。這一年裏,他的喜劇《拉拉露西爾》成為百老彙最受歡迎的樂曲,海報連續張貼了6個月。同年他又發表了代表作之一《斯旺尼》(Swanee),結果造成轟動,唱片和樂譜在全國暢銷,使他終於步入專業作曲家的行列。然而直到1924年,一首獨步樂壇的曲子發表後,格什溫的作曲家地位才算是真正穩固。

從沉悶中驚醒的《藍色狂想曲》

1924年初的某天早上,格什溫突然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新聞宣稱他將在一個月後的“現代音樂實驗”上發表新作。他還沒弄清楚怎麼回事,就接到爵士樂大老、名指揮家,一向以開創美國現代音樂自詡的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的通知,要他“以爵士民族語言,譜寫一段取材廣泛的半交響曲”。格什溫在接到訊息的18天內就已經完成草稿,而正式寫完曲子的時間則隻花費了一星期。作曲過程中,他並未訂立任何作曲計劃,或者套用某種既定的結構,隻是帶著打破人們對爵士樂刻板印象的決心,不論身處何地,總是不停歇地構思著音符。最後在從波士頓返回紐約的火車上,這首和美國這個民族大熔爐一樣五光十色的曲子,已經結構鮮明,躍然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