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出歌劇的靈感來自於1925年艾德溫·杜波斯·海沃德(Edwin Dubose Heyward)發表的小說《波基》。劇本由小說作者海沃德本人親自編寫,格什溫的哥哥艾勒則與他一同合作歌詞,劇的內容主要是描述一個跛腳乞丐波基與搬運女工貝絲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區的貧民窟。某日,以捕魚為生的當地黑人們,正在唱歌跳舞以消磨夏夜時光,碼頭搬運工克朗帶著情婦貝絲前來,在歡樂中,克朗因酒醉神誌不清,與漁民們發生糾紛,失手殺死了一個居民之後逃走。貝絲唯恐受到牽連,躲到惟一肯收容她的波基家中。波基是個不良於行的乞丐,但是心地善良,還替她趕走糾纏不休的克朗。貝絲受他感動,決定以身相許。當克朗又來糾纏貝絲時,波基殺死了他,而被警方逮捕。毒品販子乘虛而入,告訴貝絲說,波基此去必定難逃劫數。在絕望中,貝絲接受了誘惑,跟毒販前往紐約。不料波基卻安然歸來,並且熱切地盼望跟他所愛的貝絲重新建立新生活。當鄰居們告訴他,貝絲已經把自己賣給魔鬼,同時遠赴紐約時,波基決心不辭千裏地去找尋他的摯愛,在冷靜地問明紐約的距離和方向後,毅然離開了家鄉,而鄰居們則給予他由衷的祝福。
1935年,當這出投注了格什溫畢生心力的得意之作初次在百老彙推出時,觀眾的反應並不如預期那樣,評論家亦沒有給予公平的評價。可能由於劇中清一色是黑人角色,一般白人觀眾難以立即接受,所以演不了幾場就被撤換了。這種現象其實和美國當時黑人遭受嚴重的種族歧視,有密切的關係。
即使引發的爭議和批評不斷,期望音樂能屬於每一個人的格什溫還是堅信,他譜出了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歌曲。1935年10月20日他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聲明創作此劇的態度:“《波基與貝絲》是一個民間故事,劇中人物很自然地必須演唱通俗歌曲,但下筆時,為了展現幽默、迷信、宗教熱情、舞蹈和種族精神,我決定不直接采用民俗素材,而以創作能融入每個人生活的音樂為出發點,因此譜出了這樣的新式樂曲。正因為故事的題材涉及美國黑人生活,歌劇的形式也連帶產生前所未有的突破。”
而真正平息所有反對意見的,除了這篇真摯的自我表露外,還是《波基與貝絲》中充滿活力和創意的豐富旋律。當人們步入戲院,聆聽這出結合戲劇和音樂力量的傑作時,心中對角色的抗拒漸漸在無形中隨著動人的音樂,被憐憫和同情所取代。
此時真正屬於美國的新歌劇已經悄悄誕生,格什溫是第一位譜出美國民謠歌劇的作曲家;後來因為被改編為電影《乞丐與蕩婦》而更加轟動的《波基與貝絲》,正是美式歌劇的先驅。
遺漏的節拍
1937年,在一次公開演奏《F大調鋼琴協奏曲》的音樂會上,格什溫毫無預兆地失去了知覺,並且漏掉了好幾小節,雖然回複神智後,他若無其事地把剩下的部分彈完,但是這突如其來的事件,其實是一個不祥的預兆,厄運已經悄悄籠罩了格什溫。
往後幾個月中,格什溫數度無來由地昏厥,頭痛、手腳麻木等症狀也接踵而至。1937年7月9日,他突然感到極度不適,緊急送醫院檢查之後發現,他的大腦裏長著一個腫瘤,隨即他陷入昏迷狀態。家人聘請專家瓦特·丹迪(Wflter Dandy)為他動手術,但丹迪醫生人在外地,無法及時趕回,不得已隻好由其他醫生操刀。
不幸為時已晚,格什溫始終未能恢複知覺便與世長辭了,過世時還未滿39歲,並且終其一生都未婚。
美國最珍貴的音樂遺產
格什溫的生命雖然短促,留下的作品卻不少。他音樂創作的最大價值,在於把美國的“通俗音樂”,與歐洲主流的“嚴肅音樂”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交響爵士樂”的新典範。
格什溫具有將甜美的旋律與強烈的節奏、悲傷的藍調與冷酷的氣氛等兩種極端合而為一的才能。他把歐洲傳統的古典要素,與美國的大眾爵士風格巧妙地結合起來,並通過電影彰顯了獨特的美國音樂,使他的作品成為20世紀美國最珍貴的音樂遺產,永遠受到世人的歡迎。
在五線譜之外
格什溫的生命最後停留在盛年,而他熱衷的事物和生活方式,也充滿著年輕人和大都會的活力。令他沉醉的除了音樂戲劇之外,還有不間斷的熱戀、球賽、繪畫、名牌服飾和名貴跑車。
從他奔放熱情的音樂中,我們很難想像他並不是一個放縱的人。他虛懷若穀(從他四處向人討教就能得知)、做事深思熟慮;如果去掉熬夜和抽雪茄這兩項,生活習慣堪稱優良。他既討厭賭博,也不酗酒、不暴飲暴食;待人則非常寬厚,雖然自己也有不少家累,卻常常資助無名的新人作曲家。
天資敏銳加上專注、勤勉,讓他在畫布上也能一展所長,他常在午後走向畫架,與顏料一起度過無數沉靜的時光。他的畫作被藝評家認定已具備專業水準。如果不是音樂太令他沉迷,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應該就不會是音樂家格什溫,而是畫家格什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