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

1756年1月27日,星期天,晚上8點,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男孩在隆冬的嚴寒中誕生。第二天清晨,他被包在羊毛毯裏,於大雪紛飛中送到當地的巴羅克教堂,在那裏接受洗禮。凜冽的寒風像利刃一樣呼嘯著,這個包裹在羊毛毯裏的嬰兒,居然沒在途中凍死。

這個男孩,就是莫紮特。

父親雷奧博是薩爾斯堡宮廷的作曲家和音樂指揮,著名小提琴手,還著過一本《小提琴之藝術》。母親安娜·瑪麗婭,是當地最漂亮的夫人。莫紮特生得額頭開闊,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聰慧,水靈,當人們問:“小家夥,你那雙眼睛看到的是什麼?”莫紮特會奶聲奶氣地說:“我看到的是好聽的音樂呢!”瞧他那一雙會說話的眼睛,閃耀著天才的光芒,好像在說:我不能寫詩,我不會畫畫,可我能譜曲,親愛的朋友們,我生來就是一個音樂家。

3歲時,父親教7歲的姐姐安娜彈鋼琴,坐在鋼琴旁玩積木的莫紮特,聽到琴聲就會鬆開手中的玩具,不由自主地向鋼琴奔去。4歲時,父親半認真半逗樂地教他學彈琴,一年後,他就迷上了音樂,對別的遊戲都不感興趣,整日隻是練琴。

小家夥感情豐富,聽覺靈敏,最微弱的聲音變化也能感覺得到,一個全音的八分之一音程他都能辨別。有一次,他聽見了喇叭聲,頓時有異常感覺,竟然陷入痛苦之中,乃至倒地氣絕。莫紮特記憶力特強,一個親友在他家演奏小提琴,他聽了那人的小提琴音調,數日之後,還能清楚地記得其調子的高低,並對那人說:“你用的小提琴比我的小提琴的音調降低四分之一全音。”那個親友被小莫紮特驚得張大了嘴巴。

提起拉小提琴,莫紮特還從沒有學過,有次,父親的朋友來家中拉重奏,莫紮特非要把自己算上一名,父親說:“你沒拉過小提琴,別胡鬧了。”而莫紮特卻說:“拉小提琴是不用學的。”果真,他拉得很好。父親的朋友拉著小家夥快活地叫道:“這可真神啦!”

莫紮特的音樂天才,令父親吃驚。1761年,莫紮特才5歲,就能像模像樣地試著作曲了,這年,由他父親記譜,記下了莫紮特創作的第一首大鍵琴曲。這是人們常見的莫紮特最初的創作。此曲當然十分簡單,很明顯是兒童心情的流露,但他抒發得相當出色。這說明,早在童稚幼兒時期,莫紮特就有了純正而健全的樂感,那些美妙的旋律,是從他心靈深處流出來的。

父親看出兒子是一棵好苗子,就決心全力以赴地培養他。在莫紮特成長過程中,父親將自己的智慧、慈愛全部傾注給了兒子,這一點是任何人所無法取代的。莫紮特說:“第一位是上帝,第二位就是我父親。”

教育莫紮特,培養莫紮特,既要訓練他成為一個出色的小提琴與鋼琴演奏家,又不要壓製他自發的作曲欲望,讓他那天然自成的音樂才華,放射出光焰奪目的色彩,這給莫紮特的父親提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

多少具有音樂天賦的人,就像流光閃電,曇花一現,或因為引導不慎,或受到某種壓製,而沒有成為真正的天才。從這一點上說,莫紮特是幸運的,父親循循善誘,要求既嚴格又沒有一味地采用呆板的教學方式,而是讓他充分地發揮音樂天賦。父親說:“好孩子,咱們來彈一首曲子吧。記住,旋律是音樂的精髓,是一匹在聲音的大道上馳騁的駿馬……”

從6歲開始,莫紮特就不斷地赴各地演奏旅行了。有一次,他隨父親到維也納,皇後瑪麗婭·特雷莎非常喜愛他,他在皇後麵前演奏之後,爬上皇後的雙膝,摟著她的脖子親熱地吻她,並指著周圍的人說:“我多麼喜歡你們。”第二年,莫紮特又到德意誌南方各地巡回演出,接著到了巴黎,巴黎有一個婦人會唱意大利的歌,讓7歲的莫紮特為她彈奏。莫紮特聽她唱了一遍之後,就能不看樂譜,自由地配出和聲而彈伴奏,從頭到尾,一點不錯。唱完之後,他要求那婦人再唱一回,自己在琴上另配新的伴奏。這樣反複唱了10遍,莫紮特的伴奏每遍都有新的變化,旋律源源不絕地從他腦海流出,變化無窮,聽者無不為之驚歎!那婦人激動地說:“真是一個罕見的神童啊。”從此,莫紮特就有了這個令人聞名起敬的“音樂神童”的美稱。

莫紮特在童年時代即嶄露頭角,他的小手指在琴鍵上表現的高度純熟的技巧搞得聽眾們連氣都喘不過來,當他父親帶他去拜見大詩人歌德時,歌德說:“莫紮特是世界的第九奇跡!”我們知道,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以弗所的阿苔密斯神殿,奧林匹克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納蘇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羅德島上的阿波羅巨像,亞曆山大城的燈塔,中國的萬裏長城,是世界上的8大奇觀。歌德的意思是說,在這8大奇觀上,還要加上莫紮特這個第九奇跡!莫紮特的父親非常自豪,他帶著自己的女兒安娜和兒子莫紮特,因為他們兩個都是天才兒童,坐著華麗的馬車,到歐洲的各地宮廷,展示他們的音樂才華。王公貴族和貴婦公主們都被這兩個神童弄得如醉如癡,並向他們饋贈無數的禮品,給予無數的親吻,這是莫紮特的黃金時代。天真無邪的小神童,雖然飽嚐坐馬車旅行的顛簸,但他還是快樂的。1764年,法國路易十五世在凡爾賽宮中款待這位年方8歲的小音樂家,聽他演奏之後,泰麗莎皇後高興地抱著吻他。然後,莫紮特前往倫敦,英國喬治三世和皇後夏羅蒂,也都被這個神童所迷倒。他在英國皇宮內遇見過巴赫的第十一個兒子,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這位“倫敦的巴赫”說:“許多宮廷音樂家到了最後也沒有莫紮特開始的時候懂的多。”就在這一年,莫紮特已開始創作交響曲與奏鳴曲。

從1768年,莫紮特再遊維也納,便著手寫歌劇,但未演出。另一部歌劇《巴斯天與巴斯天納》,則在梅斯摩醫生的私人劇院上演。這年,莫紮特12歲。1991年,為了紀念莫紮特逝世200周年,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決定把莫紮特的所有作品搬上舞台,其中包括那些莫紮特兒時創作的歌劇。首演的歌劇是《本都山之王米特裏達特》,這是莫紮特還處在變聲期時寫的歌劇。據報道,雖然這次上演沒有什麼大明星壓陣,但入場券還是被搶購一空。莫紮特曾經說,歌劇是他最早接觸的東西。與此相稱的是,林肯中心將用歌劇活動來結束這次紀念活動。在最後兩周內隻有9部歌劇上演,其中8部是莫紮特成年之前的作品。

莫紮特第一部歌劇是他11歲時寫的《阿波羅與亞森特》,顯示出他對作品結構和布局的精通,令人歎為觀止! 《埃及王托馬斯》,樂隊表現手段豐富,並有大段大段的合唱,預示了莫紮特以後更大的成功。14歲的莫紮特不能再當鋼琴神童了,於是他創作了第一部正歌劇。這是一種18世紀風行一時的取材於曆史或神話題材的歌劇,作曲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量的詠歎調和宣敘調上。《米特裏達特》就是莫紮特在那時寫下的。此劇劇情起伏跌宕,講的是兩兄弟愛上了同一個女人,而此女恰恰是他們父親的未婚妻。《米特裏達特》1771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亞首演時獲得巨大成功,這對莫紮特來說是一種安慰,因為他早些時候寫下的《偽裝的傻子》曾受到觀眾的冷落。但是,12歲的莫紮特對此出浪漫喜劇傾注了巨大熱情。該劇講的是匈牙利男爵夫人(偽裝的傻子)讓一對兄弟誤以為她愛上了他們倆的故事。此劇的音樂始終熱情洋溢,神來之筆比比皆是,如果你閉上眼睛,它會讓你想起莫紮特音樂上最完美、最平衡的喜歌劇《女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