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是1853年,勃拉姆斯20歲,與舒曼夫婦的相識,是他音樂天才發展進程中邁出的最關鍵的一步。舒曼把勃拉姆斯介紹給最優秀的音樂界人士。他給一位出版商寫信,請出版商一定要發表勃拉姆斯的作品。他還在《新音樂報》上撰寫《新的道路》,稱讚勃拉姆斯是一個很有創見的天才。舒曼夫婦經常一星期舉辦一次音樂會,勃拉姆斯不僅成了他們家的座上客,而且也成了舒曼心上的寵兒。音樂界人士交口稱讚勃拉姆斯是個難得的後起之秀。勃拉姆斯演奏舒曼的作品,極其出色。由於受到舒曼這位音樂巨匠的獎掖,勃拉姆斯的進步更為驚人,毫無疑義,一個青年音樂家,能受到前輩音樂家的誇獎、指點與影響,肯定獲益匪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勃拉姆斯和舒曼的音樂作品有許多共同之處,勃拉姆斯是接過舒曼手中的火炬,將它舉得更高、更遠、更明媚。
舒曼夫人克拉拉是個高貴、美麗、才華出眾的女性,她待勃拉姆斯像待自己的兒子,勃拉姆斯也把舒曼夫人當作自己的母親。不久,舒曼得病住進了精神病院,他不僅把他的音樂,也把他的家庭、子女和妻子,全部托付給勃拉姆斯這個他衷心喜愛的青年人。在舒曼長期生病期間和逝世之後,是勃拉姆斯給舒曼一家帶來了安慰。每當克拉拉過於悲傷的時候,勃拉姆斯便竭盡全力來減輕悲劇帶給她的重創,他坐到鋼琴前麵,以音樂來撫慰她那哀痛的心靈。還是在舒曼離開人世之前,勃拉姆斯到醫院去看他。有一次,舒曼突然認出了勃拉姆斯,在這短暫的清醒片刻,他們一起談音樂,談他們對舒曼全家人的共同感情……麵對這個音樂大師奄奄一息的病體,勃拉姆斯隻得在心頭充滿悲哀!舒曼是他崇拜的音樂家,是他真心喜愛的朋友,是他親近的恩人和慈父,可是麵對病中的舒曼,他又愛莫能助。這是多麼漫長的煎熬與折磨,病在舒曼身上,而痛卻在每個親人的心頭。生離死別,令21歲的勃拉姆斯大有曆盡滄桑之感。可他必須堅強,必須忍住淚水。他經常陪伴克拉拉·舒曼在萊茵河畔作長距離散步,他稱克拉拉為“親愛的母親”,他們像母子,又像一對朋友。勃拉姆斯的熱情和忠誠,勃拉姆斯的天才和青春,隻有克拉拉最為理解和愛惜。
23歲時,勃拉姆斯已名聲大振,他接受了宮廷音樂會和李比·德特莫爾德王子的合唱團指揮的職務。他為合唱團創作了大量優美的合唱歌曲,這些歌曲,時至今日依然非常流行。25歲時,勃拉姆斯發表了第一首鋼琴協奏曲,但這首協奏曲首演並沒有獲得成功。舒曼夫人克拉拉為這首協奏曲,在全德國作巡回演出,才使它漸漸出了名。克拉拉不愧為優秀的鋼琴家,在她後期孤獨的生活裏,她常在歐洲各地作音樂旅行,既演奏丈夫舒曼的音樂,也演奏她忠實的朋友勃拉姆斯的作品。替他們向全歐洲揚名。勃拉姆斯和克拉拉都非常珍惜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後來勃拉姆斯離開了克拉拉,但他總是寫信給克拉拉,講述他的成功與失望,講述他的追求和理想。克拉拉則盡可能幫他修改作品,談她對他的作品的感受喜愛,以此來作為她的答複。
勃拉姆斯既指揮又作曲,30歲時來到維也納,專事創作。他的作品開始總是不太受歡迎,因為他的作品演奏起來比較困難。他在作品中總是深刻地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勃拉姆斯看來,音樂盡管有種種足以引起美感的外衣,但它最能表現的卻是思想。隻有最具批判眼光的有識之士,才可能同時掌握音樂的靈魂與形體。他認為,音樂主要是一種智力活動,一種以思想為基礎的美的上層建築。基於這種認識,再加上他純熟的創作技巧,使得他的作品艱深奧妙,難以理解。但是,人們一旦同他的作品有較深的接觸,就會被那無比優美的旋律和無限深刻的內容所感動。
1865年,勃拉姆斯母親去世,他立即趕回漢堡,料理母親的喪事。親人的故去,令勃拉姆斯異常悲痛,於是他為母親寫一首安魂曲——《德意誌安魂曲》。勃拉姆斯35歲時完成這部作品,被公認是繼貝多芬之後最高成就的合唱曲。一般說安魂曲的歌詞取自聖經經文,在羅馬天主教堂為悼念死者而作,這種安魂曲即是安魂彌撒。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安魂曲。傳統的安魂曲是用拉丁語寫歌詞,而他的《德意誌安魂曲》卻改用德語作歌詞,內容也是從德語聖經中選出來的。在這部作品中,他精心構思,發揮了他全部的創作技巧,洋溢著深厚的思想感情,因而能深深打動聽眾的心。從這時起,勃拉姆斯的藝術日臻完善,並且形成了一種哲理。勃拉姆斯本人,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