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費朗茲·舒伯特是人們喜歡的奧地利作曲家。他於1797年出生在維也納郊外一位小學教師的家庭裏。雖然隻活到31歲,但他在世界音樂史上卻留下了600多首歌曲,成為浪漫派的首領,音樂上的“歌曲大王”。他那短促的生涯,有著很多動人的故事。
在學校讀書時,舒伯特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除了上課就呆在宿舍裏。由於他深度近視,甚至在睡著的時候,也戴著眼鏡在臉上,有的孩子便乘他睡著時,摘去他的眼鏡,看他醒來時慌慌張張的模樣。老師們也認為舒伯特太過於嚴肅。但是,他們又不得不承認舒伯特具有非凡的才能和想像力,一致公認:“弗朗茲·舒伯特是學校裏最好的歌手。”他有一副與眾不同的甜潤歌喉。在學校的樂隊中,他是不可多得的小提琴手。舒伯特工作起來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自動擔負樂器調音的責任,每次演奏之前,他總是把樂譜散發在樂隊成員的樂譜架上,連燭光照明的事,他也積極地去做。舒伯特不善言詞,但動作麻利,做事一團和氣,同學們都願意和他親近。
在求學時代,舒伯特異常勤奮。他喜愛彈奏莫紮特、貝多芬的作品。在維也納,貝多芬是令舒伯特最尊敬的人。有一段時間,貝多芬出門散步,小舒伯特總是遠遠地跟在他的身後,瞻仰他的儀表、風姿,並因此而心潮激蕩。他為能生活在貝多芬的音樂時代而自豪,他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寫出像貝多芬那樣感人肺腑、鼓舞人心的音樂啊!
神學校從不教作曲,舒伯特也無從係統地學習音樂理論,可他已開始像模像樣地作曲了。他躲在宿舍裏,有時就趴在燭光搖曳的床頭,寫下一首幻想曲,一首12個樂章的鋼琴二重奏,一首序曲,兩首弦樂四重奏和一首奏鳴曲。作曲的時候,他很少使用鋼琴,他說,這會打斷他的思路。有時候,他僅僅用手指敲打著書桌或床沿,仿佛在試彈一個片段,至於音響的效果,他已了然於心。舒伯特作曲速度很快,而且不費什麼力氣,作完之後,無需重新潤色修飾。他的這種作曲方法,與貝多芬千錘百煉、追求至善至美的作曲很不相同。舒伯特的創作,完全憑激情和靈感自然的流露,他把自己的樂思記下來,卻又每每符合音樂理論的要求。同學們都非常驚異,他隨手寫在五線譜紙上的,竟是一支支悅耳動聽的歌曲。每天散步的時候,舒伯特總是和同學們離得遠遠的,低著頭,背著手,手指不停地動著,好像在彈著鋼琴。他的一張麵孔,富於多變的表情,很少說話,但言必中的,而且在平靜中有一種十足的幽默感。舒伯特在創作上完全靠自我奮鬥,沒有人教他作曲,他作了,而且他的作品立即被同學們競相傳抄,這表明他是一個天才。令人遺憾的是,在舒伯特的天才生涯中,缺少的正是這種必要的教育。
舒伯特酷愛寫作,可他沒有錢買五線譜紙,於是他就把舊紙、舊信封翻過來,畫成譜紙練習創作。舒伯特十分欣賞自己這個小小的“發明”,經常高興地向朋友們說:“有五線譜紙啦!”
到16歲時,舒伯特開始變聲,因此,這個矮胖和藹的小夥子,隻有退出童聲合唱團,離開神學校。那時,他報名服義務兵役,沒有被錄取。因為他貧血,身高不夠,而且“瞎得像隻蝙蝠”。他參加了3次應征體檢,3次都被退了回來。“歌曲之王”當然不是一塊打仗材料。音樂才是他惟一的事業,這是命中注定的!在後來,當他回顧自己所走的人生之路時,他說:“我把內心的感情全部獻給了這個世界。”
舒伯特回到家中,父親嚴厲地問他:“難道你就這樣閑泡在家裏嗎?”要混飽肚子,總得有個工作,有個職業。第二年,舒伯特到父親工作的學校擔任助理教師,教孩子ABC。可他雖然身在學校,卻滿頭腦充滿了音樂創作的靈感。工作之餘,他創作了《紡線女》、《野玫瑰》等,近200餘首歌曲和五部交響曲。對教學工作,舒伯特毫無興趣,每天下班回家,總是猛力地把校門“嘭”地關上。到後來,他覺得學校簡直就是牢房,他再也呆不下去了。舒伯特終於離開了學校。從此,他成了自由自在的音樂家。
在舒伯特的一生中,最不可忽視的就是他最重視朋友之間的感情。友誼成了他生命中巨大的精神支柱。學生時代,一位叫斯科貝爾的青年也無私地幫助過他。斯科貝爾看過舒伯特的一些手稿,他深為舒伯特的作品而感動,當他得悉作曲家的生活困窘時,就去拜訪了青年作曲家,便說:“來和我一塊兒生活吧!我照顧你。”於是,舒伯特就跟斯科貝爾一同走了。舒伯特隨心所欲地寫作,年複一年地作曲,到25歲時,他的生活依然艱苦而貧困,斯科貝爾還要養活自己的兄弟,舒伯特不能長期依靠他生活。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朋友在共同幫助他。在他離開父親的學校以後,朋友們就極力設法為他出版歌集,但他們無力去說服出版商,去出版一個無名小輩的作品。因此,舒伯特優美動聽的作品,一直鮮為人知。
舒伯特的朋友不算多,但許多好朋友都崇拜他,大家親熱地喊他“胖子”,並樂意為他提供免費住宿的地方。他們都和舒伯特一樣,對音樂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當然,舒伯特還有一個興趣,就是喜愛咬著煙鬥,不停地抽煙。當人們給舒伯特介紹一個新朋友時,他總是低聲問道:“他會啥?”
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一個朋友介紹他認識了艾斯特哈基伯爵,伯爵請舒伯特擔任子女的音樂教師。可是這個貴族家庭的成員,生性呆板,缺乏藝術熱情和想像力,音樂隻是他們茶餘飯後的生活點綴。對這一點,舒伯特毫不留情地忠告伯爵:“別浪費時間了,你們家沒有誰是玩鋼琴的材料。”舒伯特辭去了音樂教師的職務,躲回自己的鬥室,與他那堆放得亂七八糟的樂譜為伴,既不要為富人家的筵席伴奏,也不要聽貴族之家無聊的閑談。他咬著煙鬥,沉湎在自己的幻想裏,享受著“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自在愜意。
幸好,舒伯特一位同學的父親有一間大屋子,他們經常在那兒舉辦舒伯特作品音樂會,並設法選印一首最好的歌,在音樂會上演唱,把歌紙賣給聽眾,以擴大影響。第一首印出的歌是《伊爾王》,由舒伯特的朋友演唱。這位朋友嗓子好,有戲劇性唱腔,唱罷之後,聽眾大為讚賞,當場就賣了100多張歌紙。這就為下次音樂會籌集了錢去印刷別的歌。就這樣,靠朋友們的幫助,舒伯特一邊賣歌紙,一邊創作,來實踐他的偉大的藝術理想。
舒伯特,19世紀文明世界的大作曲家,生活是貧困的,常常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有一次,他饑餓難熬,雖然明知身無分文,卻不由自主地進一家飯店。舒伯特舉目張望,渴望能找到一個朋友,可是,非常失望。無奈之際,他發現一張桌子上有份報紙,上麵登了一首小詩。舒伯特細讀之後,便在餐桌的菜單上譜成歌曲,遞交店主,求賜了一份可憐的土豆烤牛肉。據說,在舒伯特逝世30年後,這個曲譜手稿已傳到法國巴黎,竟在一家拍賣行裏以4萬法郎的高價售出。這曲譜便是著名的《搖籃曲》。舒伯特雖然生活窮困潦倒,難得有收入,然而,當囊中有錢的時候,就幫助友人,從不吝嗇。他往往挾了幾首歌曲稿到出版商那裏賣一點錢,就欣然歸來,呼朋捎侶,同去聽音樂會,或到飯店裏飽飲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