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26歲的舒伯特,染上了一種可怕的病症。從那以後,病痛的痛苦,把他扔到絕望的邊緣,他開始有點自暴自棄了。他說:“一個人的健康再也不可以恢複了……他的種種美好的希望都已成為泡影。”一般音樂家都有豐富的戀愛史,而舒伯特的一生卻沒有什麼戀愛記錄。仿佛他是愛情世界的特例。若是有人問他戀愛的經過,他便指一塊空地說:“在那兒,我的未婚妻就在那兒。”有一次,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爸爸打了他一記耳光,還把他趕出家門。他流浪到很遠的地方,情緒沮喪極了。他在流浪的世界上孤獨無依,他害怕極了。為了壯壯膽子,他就小聲地哼起了自己作的歌曲。他唱著歌,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爾後,他醒了,他睜大著眼睛,茫然地望著無邊的夜色……

舒伯特過著單身生活,專心作曲,與世無爭。心頭的憂傷不能消減時,他便將這憂傷轉化成一首首愛的歌曲。在他的周圍集結著一批畫家、詩人、音樂家、演員,全是些年輕的不拘小節的藝術家。舒伯特常和他們聚集在酒樓裏,他獨自埋頭喝酒,任他們在一旁胡鬧。更多的日子裏,是他自個兒形影相吊,走到哪個朋友家,便寄居在哪個朋友家。當他生病無錢時,他就悄悄地躲到某個角落,或帶著滿臉的酒色,去找一家能夠讓他賒酒的酒吧,在那裏,默默無聲地消磨著他那寶貴光華的青春。就在這種心境中,他寫下了《未完成交響曲》。這是以史詩的形式,抒寫的一首愛情之歌;這是在他痛苦的土壤中,開出的一朵嬌豔的花朵。舒伯特擬就了3個樂章的草稿,但他完成了兩個樂章之後,在第三樂章,他隻寫了一兩頁總譜,大概是他沒有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結尾,他就擱筆了。這部未完成的交響曲,正如舒伯特自身的生命那樣,在青春的曇花吐蕾之後,便戛然終止了。這是一部給他帶來不朽盛名的交響曲,但舒伯特就像在花園中漫不經心地采花人那樣,他在自己才華橫溢的枝頭,摘下了這朵絕美的花兒,然後就隨手把它扔在大千世界的路旁。在他去世40年後,人們才在阿爾卑斯山附近小村裏,從舒伯特一個朋友的抽屜裏,發現了這個19世紀最偉大的天才之一的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舒伯特的天才,最終還是被世人承認了,但這種認可來得太晚了!世界,你疏忽了一個天才;舒伯特,你也太疏忽了你自己。

看來,這種疏忽已然鑄就,誰也無力回天。數年之後,歌德出席了一次音樂會,聽到了敘事歌曲《魔王》,大詩人第一次領悟到它的旋律的力量。他在鼓掌的時候,不禁熱淚盈眶。可是,人們告訴他作曲者在兩年前就已辭別了人世。在激動之餘,在舒伯特的一個朋友的提醒下,這位舉足輕重的文學泰鬥,這才依稀地記起,是有一個叫舒伯特的青年人,沒經任何名人的引薦,貿然給他寄了一張歌紙,上麵印的就是《魔王》,而大詩人歌德當時隻是隨手將歌紙扔到廢紙簍裏!

舒伯特受夠了人們的冷遇和白眼,他的脾氣變壞了,他的性格也變得執拗了。從前那張和氣的圓臉,也變得酒氣熏人,整日掛著厭世與嘲諷的表情。貧窮,孤獨,絕望,瘋狂和虔誠,舒伯特還在作曲,舒伯特還在奉獻,這就夠了。隻要一息尚存,他就像一條任性的河流,讓才華在人世的沙漠或沼澤,歌唱著,並在荒涼的人間毫不遷就地消失。維也納皇家歌劇有了一個空缺,舒伯特前去應試,當女高音歌手請他把歌譜改一下時,舒伯特麵孔漲得通紅,他大喊一聲:“我一個音符也不改!”然後揚長而去。舒伯特的仰慕者和歌迷多了,朋友們請他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僅出售入場券,他也會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富翁。舒伯特同意了朋友們的請求,錢,當然是賺了一個巨額的數字。但舒伯特卻說:“我才不在乎這一群烏合之眾呢!”開音樂會無疑是增加收入的途徑,但舒伯特不願賺這筆錢。外界無法理喻他的怪癖,朋友們總是迎合他,舒伯特變得尖刻了。一次,幾個音樂家請舒伯特為他們寫幾首歌曲。舒伯特卻大聲嚷道:“為你們這些半壇子音樂家作曲?休想!”

舒伯特對大自然是熱愛的,沒有偏見的大自然,最容易博得舒伯特的親近。每當他感到頭暈目眩時,隻要在田野間散步,就能恢複身心健康。野外旅行更是他喜愛的事。1816年6月的一天,他寫道:“幾乎沒有什麼事能比得上在炎熱夏季的傍晚,觀賞綠色的原野更加令人賞心悅目的了。在朦朧的黃昏光線中,我的心中暖烘烘的,‘多美啊’,我沉浸在安靜的快樂中。”當然,能和親密的朋友們一起在戶外步行旅遊,能在一個酒店或好友的家中,邊喝酒邊唱歌,還為夥伴們創作一段即興鋼琴舞曲,那更是太愜意,太美妙了。因為窮困,舒伯特一生之中,遠途的旅行僅有過3次。而在他的想像之中,他早已到星星上去旅行過,翱翔過。

舒伯特和貝多芬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他倆都是以熱愛自然而聞名世界的音樂家。舒伯特的樂風有像貝多芬的地方,不過,他比貝多芬有更多抒情的、女性的情趣。所以又有“小貝多芬”、“女貝多芬”的別號。他們逝世相差一年,在同一時代呼吸著維也納的空氣,由於兩人身份階層不同,30年間未曾相見一麵。貝多芬聲名顯赫,交遊廣闊,備受時人推崇;而舒伯特活動範圍狹小,在社交界寂寂無聞。舒伯特仰慕貝多芬的大名,然而無從求見。又因為他秉性孤潔,不願登門拜訪貝多芬。所以,這兩位樂風相似,偉大也相似的大師,在世間終於為社會等級的門檻所隔絕,沒有見麵之緣。直到後來,有一個出版商勸請舒伯特去訪問貝多芬,呈送自己的作品,舒伯特當然不大情願。因為仰慕貝多芬的藝術,再加上出版商的強請,有一天,他果真跟隨這位出版商,挾了一冊自己的60首歌曲,去拜訪貝多芬。可是機緣不巧,貝多芬恰好不在家。於是舒伯特隻得把帶來的作品稿子留在桌子上,悵然返回。後來貝多芬得了病回來,一到家裏就躺在床上。一天,病勢偶減,他的朋友們想慰撫他的寂寞,拿桌上的一冊書給他放在枕邊,讓他翻閱消遣。恰巧這冊書就是舒伯特的作品,貝多芬看了作品,猛然叫到:“這裏有神聖的閃光!是誰作的?!”不久,貝多芬就閉目長逝了,懷著與舒伯特相識太晚之恨而走了。舒伯特得知這一消息,親自為貝多芬送殯。不幸的是,貝多芬死後18個月,舒伯特就辭別了人世,終年31歲。舒伯特臨終之前,在病床上向他的兄弟及友人提出一願:“請給我葬在貝多芬的旁邊!”死後,依照他的遺囑,給他葬在離貝多芬不到三墓的地方。

舒伯特的全部遺產,隻是一些破舊的衣物、床單,一些零散的樂譜原稿,另有2鎊10先令。而他的墓碑上卻赫然寫著:“這裏安眠著美好的財富和更美好的希望。”

一代歌王,飲恨而終。

現今,貝多芬和舒伯特兩人的銅像,都巍然屹立在維也納廣場。

全世界都已知道,舒伯特是一個偉大的“歌曲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