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

“鋼琴之王”弗朗茲·李斯特,1811年出生在匈牙利的萊定格村。當時這個村沒有學校,所以李斯特的幼年教育,全由父母和教會中的牧師擔任。

童年的生活是清貧的,在匈牙利偏遠的萊定格村,除了眼前的四時風景外,李斯特既不知道外麵的花花世界,也不知道別的孩子是如何在玩耍與嬉鬧中,度過他們快樂的時光。李斯特的父親本是一個流浪的樂師,因為生活所逼,不得不放棄沒有前程的音樂事業,而到一個公爵的莊園去看管牛羊。父親的業餘生活就是彈鋼琴,在貧困中抒發自己飛黃騰達的夢想,小李斯特體弱多病,有次得了痙攣病,家裏把棺木都準備好了,可李斯特又在媽媽的懷抱裏睜開了眼睛。謝天謝地,他活下來了!媽媽對小李斯特說:“孩子,你要活下去,將來我們向公爵求情,讓你給他看管牛羊。”當李斯特成名之後,每想到媽媽給他說過的話,都覺得不可思議。媽媽竟然將他一生的光輝前程和眼前黯淡的農莊密不可分地聯係在一起。

倒是父親在朦朧的意識中,想著音樂會,想著在袞袞王公之間,神采飛揚的鋼琴家,英俊瀟灑而又不卑不亢,人們前呼後擁,爭著向音樂家致敬!而這份榮耀,該由小李斯特享受了。兒子沒有死,父親便眼睜睜地看著兒子纖細瘦削的手指。他說:“孩子,你是有希望的。”

李斯特在識字之前,父親就教他先識樂譜。小李斯特每天跟著父親練琴,習慣成了自然。從日出到日落,整日整日地練呀練呀,他一點也不覺得苦。這個文弱多病的孩子,整個童年的時光,幾乎都是坐在鋼琴前度過的。可父親還是報怨他——淘氣,貪玩。

李斯特也確實是個機靈的孩子。他熱愛彈鋼琴,同時,他也把鋼琴當作自己的夥伴,自己的玩具。有一次,在試奏一段練習曲的時候,他發現低音部有十度音程,可他的手又太小了,機敏的李斯特,竟用一個手指按著一個音符,用鼻尖按著另一個音符,總算解決了這個難題。當他遇到更大的麻煩,而又沒有辦法解決時,他甚至像一些玩積木的孩子那樣,花樣迭出的積木壘到半途,突然轟地一聲倒塌了。這時,每一個玩積木的孩子都會氣惱地又哭又叫。每逢李斯特哭鼻子的時候,父親就會對他說,等你長大了,你的手指也會變長的。有一次,李斯特想,幹嗎要等到長大,隻要我有辦法,不就能毫不費力地按住8度音程了嗎!他拿出父親的剃須刀出神地想呀想,要是在手指間劃幾道口子,手指不就長了嗎?幸虧父親發覺他想岔了神。這可是在拿命開玩笑!真那麼幹了,一個天才的鋼琴家就會成為一堆廢料!

也真讓父親費心勞神。老人家明白,每一個孩子,甚至每一個人的一生,隻要發生一件偶然不幸的事故,就足以把他整個兒毀掉。就像一隻蟲、一朵花那樣,人也是脆弱的,容易受傷害的,甚至經不起輕輕的一碰。又有哪一個父母,不隨時提防著:火呀、水呀,刀呀……可有時又防不勝防!有次公爵將要從李斯特門前路過,李斯特全家都穿著整齊的服裝,恭敬地呆在門外,想以最周全的禮貌,給公爵一個良好的印象。李斯特父親甚至還想,讓小李斯特在公爵麵前露一手。李斯特乘全家人不注意,悄悄溜到父親的臥室,櫃子裏有一包火藥,李斯特早就想把它點上火,讓它轟隆一聲,該有多好玩。他把那把火藥抓在手裏,靈巧地往火爐裏一扔,就急忙退向門口,邊跑邊張大眼睛,等著看焰火騰飛的奇跡。

這一手露得太厲害了,讓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轟隆”一聲巨響,簡直是天翻地覆,李斯特被火藥爆炸的氣浪掀翻在地。父母嚇呆了。當他們意識到是火藥爆炸了,都驚叫著衝進房間,在濃煙中發現,小李斯特像個渾身滾滿了灰炭的貓,躺在地上。父母把孩子抱起來,又拍又打。手腳還齊全,孩子隻是給嚇得半死,沒有什麼地方讓火藥炸傷。父親極為留心地察看了孩子的10個手指,感謝上帝,又柔軟又細長——沒事。大難不死的李斯特,讓父親覺得,在他的孩子身上有種奇跡存在。小李斯特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一定的!

李斯特9歲時,有位青年音樂家要開音樂演奏會,他知道李斯特有鋼琴天才,便特邀李斯特參加演奏。這是第一次公開演奏,李斯特獲得了成功。不久,李斯特自己也開演奏會,當然也很成功。李斯特的父親受到極大的鼓舞,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把李斯特培養成一個音樂偉人。他變賣了家具和手表,攜妻帶子,走上了去往維也納的道路。

1821年,李斯特10歲,父親為了李斯特的前程,舉家遷居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父親決定給兒子找一名最好的老師,不用問,鋼琴家車爾尼是最有名的音樂家。父子求見車爾尼,車爾尼拒絕了他們。當時,車爾尼的工作室,學生多得他無法安排。每天每時都有“小神童”希望得到大師的提攜和指導。車爾尼夠煩的了。再說,維也納是什麼地方?麵包都有黃金般昂貴,是貧窮的李斯特一家呆的地方嗎?於是,李斯特的父親堅持不懈地請求,車爾尼搓著手抱歉,說自己實在沒有時間,而李斯特卻從這兩個大人中間,一溜煙爬上琴凳,不請自奏起來。當時,他已完全具有名家演奏的風範,技巧與激情,把握得都相當準確。車爾尼停下來聆聽,這是他自己所寫的,最難演奏的一首練習曲。“真想不到!在莫紮特去世之後,還有人演奏得這麼好。”車爾尼聽完了李斯特的演奏,當即答應收下這名學生。而且,隻象地收一點低廉的學費。

李斯特父母為孩子練琴,做出了極大的犧牲。他們搬到一家破房子裏,這兒離車爾尼工作室要走一個小時的路程,孩子每星期去車爾尼那裏3次,授完課後回家練習。盡管住的地方破爛不堪,盡管全家吃不好穿不好,但李斯特勤奮不減,練琴就是他全部的生活。除了練琴,他又從師研究作曲。練琴,記譜,作曲,這就是李斯特過的日子。車爾尼對這個弟子非常賞識,後來連學費也不收了。

父親計劃讓李斯特舉辦音樂會,如此,就會名利雙收;如此,就能衣食無憂。1822年12月,李斯特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聽眾中還有幾個音樂名家,車爾尼也來為自己的學生捧場,甚至還要算上貝多芬,沒準,他也要來。樂隊正在緊張地排練,擦拭樂器的,調弦的,父親也躊躇滿誌。而李斯特,這個小藝術大師,突然走到台中間,口中嚷著:“瞧瞧我的本領如何!”就在台上翻起一個漂亮的筋鬥。樂隊的成員都給他逗樂了。父親卻氣壞了。“要是把手指扭傷了,那就前功盡棄!”他怒氣衝衝地揪過李斯特,狠狠地教訓了兒子一頓。可李斯特卻頑皮地伸出一雙手,做著彈琴的動作,口中還不停地說:“你瞧,它們靈著呢!”音樂會非常成功。貝多芬確實在場,盡管他的雙耳已失聰,但是,他還是能夠看得清這個孩子。音樂會結束時,他走上台,摟過小李斯特,在小家夥的前額,笨拙地吻了一下。這一吻,比珍寶還要昂貴。童年的李斯特,把這一吻看作是對他的最高獎賞。他在家中掛著一張貝多芬的肖像,天真爛漫地說:“我要繼續努力,學得像他一樣。”父親看到兒子懂得把貝多芬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會心地微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