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試圖自殺,或想出家當牧師。他不願麵對失戀的現實,隻有在痛苦中讀拜倫的詩歌,歌德寫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每當不眠之夜,他便淚流滿麵,手持詩書,狂吟不止。李斯特失戀後,生了一場大病,幸虧他的母親慈愛地看護,才使他漸漸地恢複了健康。在病中,李斯特一方麵輾轉病榻,另一方麵盡心地研讀了法國許多浪漫主義文學家和音樂家的作品。革命的新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思想,愛好自由平等的熱情,開始流露在他的作品中。愛情的苦悶已轉化成優美的音樂作品,他也從一個瘦弱蒼白的少年,長成一個英俊灑脫的青年。逃走嗎?不!他要在巴黎待下去,他要讓卡洛林及其老邁腐朽的父親,永遠聽到他那激情澎湃的音樂!

長期臥病之後,年輕的李斯特,又以新的迷人的姿態,出現在各種文學沙龍與音樂晚會上。他是巴黎的寵兒,音樂界的太陽神,舞會與晚宴的酒神。他是巴黎最漂亮的男子漢,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他是小姐與女士們秋波暗送的白馬王子。他與第一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交響詩人柏遼茲、鋼琴詩人肖邦為伍,他與海涅、雨果、喬治·桑等文學家結伴。名畫家為他畫像,名雕塑家為他塑像,名詩人為他寫讚美詩。人們不無崇敬地說:“你就是偉大的李斯特。”連媽媽都說:“孩子,你被寵壞了!”

李斯特的鋼琴演奏活動,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情。李斯特在維也納演奏的鋼琴曲,是由他根據舒伯特的歌曲和貝多芬的交響樂創作的改編曲,每次演出的入場券,早在一個月前就預售完了,聽眾異常活躍,傾城為之空巷。李斯特經常旅行演奏,巴黎、倫敦、維也納、匹茲堡、慕尼黑、布達佩斯,所到之處,反響強烈。大眾的掌聲,報紙的喝彩,鮮花和美人,啤酒和音樂,人們理所當然地將他奉為大師。歐洲的精英人物爭先恐後地與他交往。德國的柏林大學師生們,為了聽他的演奏會,特地停課一天,可謂創世界教學史之奇跡。他到俄國彼得堡旅行演奏,沙皇在音樂會上與副官講話,李斯特憤而停止演奏。此時,昂不爾厄發生火災,慷慨的李斯特就把在彼得堡演奏會所得的入場費5萬5千盧布,全部捐出救災。

李斯特為人氣度寬大,品性善良,待人慷慨,重義輕財。他總是用最愉快的笑臉與最溫暖的話語與友人相見。李斯特開演奏會所得的金錢巨萬,而他自己並不儲蓄財產。貝多芬在波恩的銅像,在侃隆的紀念碑等的建築費,就是李斯特捐贈的。在他名望極盛時,有一位女鋼琴家,冒充李斯特的弟子,也在一些地方開演奏會。因為,她是一個無名的鋼琴家,若不借助名家的聲望,恐無人來聽。因此,她在招牌上擅自標上“李斯特女弟子”演奏會。然而,事有湊巧,李斯特和這個女鋼琴家不期而遇,李斯特看到她在旅館門前掛的演奏招牌,感到很奇怪,於是他也下榻在這家旅館。那位女士在旅館的登記簿上看到了李斯特的名字,十分驚惶,慌忙來到李斯特的室中,流著淚磕頭,向他請罪,求他寬恕。然而李斯特對她善慈相待,和顏悅色地扶她起來,對她說:“請把你演奏中所彈的樂曲,在這裏彈一曲給我聽聽。”那女士在李斯特麵前演奏了一曲,李斯特在旁邊熱心地指導她。奏完之後,李斯特起身對那女士說:“現在我已教過你鋼琴,以後,你真是李斯特的女弟子了,這回你開演奏會,我可專門為你出席演奏一曲,倘若節目單尚未印刷,請添印一行。”那女士驚喜不已,伏地泣謝。

李斯特就是這樣一個樂於獎掖無名音樂家的伯樂。李斯特是一個把音樂詩化的大師,而瓦格納是一個把音樂戲劇化的後輩晚生。當這兩位音樂大師相見時,瓦格納還是沒有受人們接受和理解的音樂巨人,而李斯特卻完全能夠接受和理解瓦格納。當李斯特被任命為魏瑪的音樂指揮以後,他本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來創作各種交響樂、聖樂和歌劇,以此鞏固自己的音樂碩果。然而,他卻為瓦格納的前途犧牲了自己的前途。為了瓦格納的前途,李斯特獻出了魏瑪劇院和他自己年複一年的時間與精力。

李斯特以旅館為家,四處漂泊,中年以前,他不斷地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出。馬車,城市,音樂會,他從沒有認真地停下來,找一個定居的地方,到了晚年,他便在威馬爾息遊,從事著作。這期間是李斯特的生活最光榮、收獲最豐富的時代。《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響樂》、《但丁神曲交響樂》及著名的13部交響詩,還有其他許多作品,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人們常把交響詩的起源歸功於李斯特。李斯特意識到,要想恰當地表達某種神詩的意境,就不能把它限製在嚴謹的曲式範圍內。李斯特交遊甚廣,閱曆豐富多彩,他個人的生活也充滿了戲劇性,波瀾起伏的生活給了他無限的激情。這些,都在他的音樂上得以表現。他的音樂融進了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熱情奔放,富於幻想;同時,又與匈牙利民間音樂息息相關。因為他的音樂中具有民族主義因素,所以後人又封他為民族樂派的先驅。

李斯特的一生,是在愛的激情中度過的一生,同時,也是備受愛情煎熬的一生。因為他的愛情和婚戀屢遭挫折,他始終生活在愛情之中,卻又始終享受不到天倫之樂的安寧恬靜。就像古老的神話中預言的那樣,他受罰在流水與果樹之間,抬頭可見鮮美之果,低頭可見甘洌之水,卻又永遠無法吃到或喝到,哪怕是一枚果實,一口清水。晚年的李斯特,偶然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邂逅他最初迷戀的卡洛林,相逢陌路,兩個老人不禁淚如雨下。他們都走了許多的路,都明白什麼叫愛情,可是他們人生的路已走完了,人老了,愛情已將他們丟棄。李斯特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他“遁入空門”。音樂家李斯特成了一個傳教士李斯特,連在大街上走路,都捧著一本《聖經》。後來,為了祖國的音樂事業,他毅然走出教堂,回到布達佩斯,創辦一座音樂學院,並自任校長。為祖國培養音樂人才,奉獻出最後的光和熱。

1886年7月31日夜,李斯特病倒在拜洛特的瓦格納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