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來自美國的爵士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受到法國人狂熱般的稱讚,同時,以薩蒂為中心的青年作曲家所組成的“六人團”也十分活躍。拉威爾所創作的新古典主義作品,麵臨著新的挑戰,他也逐漸轉向新的創作道路。在1920年至1925年,拉威爾根據克雷特的劇本創作了歌劇《兒童與巫師》,這表現了他對細小事物的關注,對兒童世界敏銳的觀察。他所作的兒童樂曲中,最為著名的是根據貝洛的童話改編的鋼琴二重奏《鵝媽媽》。此間,拉威爾雖與“六人團”時有接觸,但他並未參加“六人團”組織。拉威爾總是謹慎地保持著自己的藝術目標,謙虛地對待著自己的藝術同道,頗有見地地進行著自己的探索試驗。
拉威爾就是如此,他總是敏銳而警惕地麵對各種新的音樂潮流。他創作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鳴曲中,他對雙調性以及對斯特拉文斯基進行新古典主義式的模仿作出了激烈反應。他為小提琴和鋼琴或管弦樂創作的吉卜賽小提琴《茨岡》,以及《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的爵士樂,都表現了他創作的新的努力。在這些作品創作過程中,他都能與自己的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並逐步放棄了早期作品中那種華麗的和聲,以及豐富的色彩渲染。
1929年以後,拉威爾接受美國的邀請,到美國各地指揮演出,這使他名聲大振。1931年發表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就以他那嫻熟的技巧,情趣盎然的異國情調,無與倫比的古典風格,還有對爵士樂的有機結合,使聽眾一飽耳福。這部傑作,足足花去他三年的時間才寫成。在此以後,他寫的《左手演奏的鋼琴協奏曲》同樣是又一部著名的傑作。
拉威爾是一個尊重友誼的音樂家,他從不爭奪個人的名譽和地位,因而受到法國音樂界的普遍尊敬。連那些對他有成見和曾經反對過他的人,也都逐漸喜歡了他的作品。人們逐漸認識到,為人正直的拉威爾,他的追求和奮鬥,是在盡自己的努力,將美好善良的事物,以音樂的形式奉獻給人類。
拉威爾晚年,孜孜不倦地從事著音樂創作。他為夏裏亞賓主演的電影《唐·吉訶德》譜曲,後來因改變了合同而引起訴訟。拉威爾便把這首歌曲收集在自己的《唐·吉訶德傾心於都爾希尼亞小姐》的歌曲集裏。這是一首令人喜愛的歌曲,此曲一問世,即在法國的音樂界和歌曲愛好者中間流傳開來。
1932年10月,不幸的事件降臨到拉威爾的頭上,他在旅行演奏的歸途中遇到了車禍,頭部受了重傷。他雖然輾轉到西班牙、摩洛哥等地醫治療養,但頭部創傷一直沒能治愈。1937年10月28日,因手術無效,不幸逝世,終年62歲。
拉威爾雖然逝世了,可他的音樂作品卻是不朽的。我們時常可以聽到他的優秀樂曲在音樂大廳裏演出。人們喜愛他的音樂勝於喜愛弗蘭克、福萊、德彪西的音樂。他那首充滿詩情畫意的《西班牙狂想曲》,輕鬆優美的旋律,常使人情不自禁地跟隨著它低聲詠唱。拉威爾是一個嚴肅的藝術家,他在音樂上總是精益求精地執著追求,在他的樂曲中,即使是在最細枝末節處,他也力求做到珠圓玉潤,晶瑩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