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之後芭蕾舞藝術的發展1(3 / 3)

狄德羅還對舞蹈美學的本質闡述過自己的觀點,他說:“舞蹈之於啞劇,正為詩之於散文,更確切地說,如同念白之於歌唱,這是一種有節拍的啞劇。”他還說:“舞蹈是詩。這種詩應該有自己的表現內容。這是用動作為手段來進行模仿,它要求詩人、美學家和音樂家與啞劇演員通力合作。這種詩具有自己的情節,這種情節又可以分為幕和場,每一場有自己的或者互相聯係的宣敘調,自己的小詠歎調。”

狄德羅的這些美學思想對法國芭蕾舞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自啟蒙時期起,芭蕾藝術作品表現的內容從神仙、皇帝、貴族轉向表現平民百姓的生活。從音樂和舞台布景、服裝、化妝到舞蹈演員的每一動作與姿態都很樸實、自然。如芭蕾舞大師多貝瓦爾創作的舞劇《關不住的女兒》,就是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代表作。該劇是芭蕾舞史上最早一部反映時代生活、刻畫第三等級平民百姓的舞劇,它有情節、有內容、人物情感質樸無華,與現實生活很接近。

盧梭是啟蒙運動重要首領之一。他是音樂家和作曲家,典型的小資產階級代表,他強調回歸自然,解放情感,在藝術表現中強調情感的統帥作用。他對當時新古典主義的舞蹈現象進行過尖銳的批判,他說:“它們的舞姿和節奏化動作越是美麗……對整體就越歪曲得厲害”,原因是它“迫使人們忘卻主要情節,心情變得冷淡”。他認為歌劇中穿插一些脫離情節的舞蹈,使舞蹈成為與劇情不相幹的裝飾品。他的這一思想,也集中體現在舞蹈要為劇情服務方麵,反對過去的舞蹈與戲劇同台演出,卻與戲劇沒有任何聯係的舞蹈現象。他的這一思想為啟蒙芭蕾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在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下,啟蒙時期有3位舞蹈家對傳統芭蕾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們是瑪麗·卡瑪戈、瑪麗·莎萊、讓-喬治·諾維爾。

瑪麗·卡瑪戈,生於1710年,卒於1770年,是西班牙和意大利血統混合的法國舞蹈家。出生於布魯塞爾的一個音樂世家,她從小就顯示出了音樂天賦。長大後赴巴黎學習舞蹈,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舞蹈演員。她一生跳過《舞蹈的種種性格》,在舞劇《阿亞克斯》中扮演水手,在《諸神行狀》中扮演牧羊女、女水手、酒神女祭司,在舞劇《帕裏斯的裁決》中飾演主角等近百部芭蕾舞作品。分別飾演了各種不同人物角色,其輕鬆優美、充滿活力、瀟灑自如的表現風格受到人們的讚賞。啟蒙領袖伏爾泰說她是一位“敢於與男子比高低的女演員”。當時的芭蕾舞藝術基本由男子壟斷,她不僅打破了過去的男子壟斷舞蹈的一些傳統,而且,還能夠做出許多隻有男子才能完成的空中擊腳技巧。她善於用技巧與出色的表演彌補她身上的不足之處。如諾維爾這樣評價卡馬戈:“她天賦並不太理想,她既不漂亮,又不修長。然而,她的舞蹈卻快速、輕盈、充滿光輝和活力……這些一度閃現迷人的光輝而為今天已被舞蹈清單勾銷了的舞步,卡瑪戈小姐做得極其輕巧。……她很聰明,善於選快速動作,不讓觀眾有時間看清她的體型的毛病,用才華的光輝掩蓋自己的缺陷——這是一種巨大的藝術。”卡瑪戈對芭蕾舞藝術的最大貢獻是,拋棄了過去硬鐵環支撐的拖地長裙、沉重的頭飾、麵具和硬皮鞋而換用了露踝裙子,緊身上衣和軟底舞鞋。這使她的芭蕾舞顯示出輕盈、鬆弛、挺拔、飄逸的風采。卡瑪戈主要還是演技派舞蹈家,她的舞蹈技巧表演與舞劇情節相脫離,不能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

瑪麗·莎萊是與卡瑪戈表演風格完全不同的舞蹈藝術家,她屬於藝術表演派。瑪麗·莎萊生於1707年,卒於1756年。她出生在巴黎的一個雜技演員之家,很小就登台演出,11歲就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舞者。莎萊是一個以細膩的情感去表演的舞蹈家,她將舞蹈動作與舞劇情節相結合,善於運用各種不同的舞蹈動作與豐富的麵部表情去表演舞蹈情節。她的表演令觀眾陶醉、進入美妙的審美境地。

莎萊對芭蕾藝術的改革貢獻是:使芭蕾藝術成為富有戲劇表現力的舞台藝術;注重身體動作表現的內涵;改革了笨重的舞蹈服飾。

莎萊的改革對芭蕾藝術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讓-喬治·諾維爾是啟蒙時期的著名舞蹈改革家,1727年出生於一個法國軍官家庭,從小學舞蹈,15歲時登台表演,以後在柏林、德累斯頓、斯特拉斯堡、馬賽、裏昂等地工作,1754年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芭蕾大師,並排演了作品《中國的節日》。舞劇力求追求中國風格,劇中還有擺設著幾十隻中國瓷器花瓶的場麵。他創編舞劇的才能使他很快被譽為“舞蹈的莎士比亞”。但是,最能夠代表他對芭蕾改革理念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這本書在世界舞蹈界影響很大,並被譯成英、俄、意、匈等文字,成為各國舞蹈演員和編導的必讀之書。諾維爾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內容概括為以下幾點:

(1)提倡芭蕾舞劇中的“情節性”。舞劇要有情節內容,這是諾維爾孜孜不斷追求的目標。他在這部書信集的第一封信上說:“優秀的舞蹈可完全不求助於言詞……”他還講:“舞蹈分兩類,第一類是機械的或者說是技術性的舞蹈,第二類是啞劇的或者說情節性的舞蹈。前者隻向眼睛說話,用它們的動作對稱、光輝舞步……來取悅於人。這一切隻是舞蹈的物質方麵。後者通稱‘情節舞蹈’,是舞者的靈魂。它給予前者以生命和表現力,在娛人眼目的同時傷感心靈,用動人心弦的激情充滿心靈。”

(2)諾維爾認為大自然是芭蕾舞創作的源泉,他接受了啟蒙運動時期大哲學家、美學家狄德羅思想的影響。

(3)重視芭蕾舞劇中的結構安排。

(4)注重對舞蹈演員全麵素質的培養。他提出舞蹈演員既要具備高超的舞蹈表演技巧,還要具備曆史、神話、古詩、科學等知識,這樣才能更準確、更深刻地表達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諾維爾的革新思想影響了啟蒙時期的芭蕾舞劇。如他的學生多貝瓦爾創作的《關不住的女兒》,這部作品批判了封建包辦婚姻隻講財禮不講愛情的醜惡思想,歌頌了一對青年男女衝破門第,追求真摯愛情的故事。這部作品的意義在於它是根據諾維爾“情節芭蕾”的原則創作的,並且是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舞台藝術,此外,在劇中還有歐洲的民間舞蹈。最主要的是它反映了啟蒙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理想,表現了平等、民主的政治觀念,以及平民百姓對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諾維爾改革思想影響下芭蕾舞劇擺脫了貴族式的僵化模式,出現了一批題材新穎、內容豐富、表現鮮明、充滿濃烈的生活情境的優秀作品,培養了感情細膩、表達真切的優秀演員,諾維爾的改革思想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