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宮(1 / 3)

威斯敏斯特宮

1215年,18位男爵組成反王權組織,迫使英國國王約翰(無地王)簽署了奠定英國君主立憲製基礎的《英國自由大憲章》。幾年後,反對派中的發起人之一西蒙·德·蒙特福德男爵發起並召開英國曆史上第一屆英國議會。但是,盡管其曆史悠久,長期以來議會並沒有自己固定的辦公場所,會議隻能在古老的威斯敏斯特大前廳召開或者隻好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修士們一起開會。隻是到了1547年,英國議會才在16世紀曾是前英國國王主要行宮的舊威斯敏斯特宮聖斯蒂芬小教堂有了自己的固定辦公地點。

為能改建得適合召開議會會議,對小教堂進行了徹底重建,加修了議席和走廊,當然這也改變了其原有的建築風格。再者,穿過英國最高法院的辦公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大廳才能進入小教堂。但是,盡管有諸多不便,下議院一直到1834年大火前都是在聖斯蒂芬小教堂內召開會議。在此之後,下議院又處於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的狀態。

大火以後,在威斯敏斯特大廳損壞較小的部分繼續臨時召開議會會議,建築師斯米爾克建議在被火焚毀的議會建築廢墟上重新修建兩個臨時的建築用以召開會議。之後,建築師開始努力工作,並最大限度地利用大火後遺存下來的部分建築。早先的議會上院建築被修複後供議會下院使用,而畫廊則成為勳爵們用來召開自己的議會上院會議的場所。

但是在1835年的夏天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決定在原址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威斯敏斯特宮。據傳,當時選址的時候很大程度上考慮到安全問題。因為在當時人民起義的情形下,位於泰晤士河岸的新議會廳不會激怒起義的民眾。宮殿建議按照哥特式或者伊麗莎白式來修建,因為這兩種建築風格是16世紀末英國世俗建築的主要建築風格。

97個設計方案參加了競爭,其中有91個是按照哥特式風格設計的。最後,一個名叫查爾斯·柏利的年輕建築師脫穎而出,他在當時已經是數座著名建築的設計師。除了幾個供議會上院和下院開會用的大廳外,還必須預先規劃可供每年議會開幕時舉行隆重儀式的大廳,屆時國王夫婦將在此宣布議會開幕。此外還需要供投票的房間、與中央大廳、圖書館、餐廳相聯接的走廊以及其他眾多輔助房間。查爾斯·柏利很巧妙地將所有這些眾多的庭院、房間、走廊聯成一體。

1837年,在泰晤士河岸開始興建使該河改道的河岸階地。又過了3年,查爾斯·柏利的妻子為興建新威斯敏斯特宮奠基。現在被稱作議會的威斯敏斯特宮位於倫敦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之一。按照某些人的觀點,它是英國首都主要的名勝古跡之一,正如伊·泰恩所描述的那樣:“盡管這裏的建築不斷地重複著一個主題,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獨創性,但它的主要成就就在於它不是希臘或南方建築的複製品,而是哥特式的並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現代的要求。”在波光粼粼的河麵上倒映出氣勢宏大的建築,從遠處傳來鍾樓的悠揚鍾聲,眾多的尖頂和雉堞在濃厚的倫敦迷霧中隱現。

威斯敏斯特宮沿泰晤士河延伸很遠,占地超過三公頃。盡管建築規模宏大,但議會建築並沒有因其尺寸上的龐大而顯得笨拙,相反,它以其建築自身的風格以及大量浪漫主義建築造型使觀者賞心悅目,盡管它外形上的不對稱性和其他的一些細節已經屬於後哥特建築風格。

從外表來看,其頂部冠以大量小型的塔樓,而牆體則飾以尖拱窗、優美的浮雕和飛簷以及鑲有花邊的窗戶上的石雕飾品。在夜幕下議會大廈更顯美麗,它的眾多塔樓和針塔般的尖頂在探照燈的照射下像王冠一樣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