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的冬宮
在聖彼得堡眾多的宏偉建築中,宮殿無論從建築的優美還是裝飾的豐富和華麗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冬宮。這座宏偉建築外表極其莊嚴,它無愧為一件建築傑作。
第一座冬宮幾乎與彼得一世的夏宮同時建於1710~1711年。這座建築占地很廣,從涅瓦河畔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百萬大街,後來在旁邊挖了冬運河。宮殿為荷蘭風格的兩層建築,兩翼有凸起,通往中央的正門有很高的台階。
宮殿的瓦頂很高,正門不大但很美觀,拐角有細細的壁柱,還有長方形的窗貼臉。宮殿內隻有幾間房,然而緊挨宮殿卻建了一些濱岸公館。
第一座冬宮十年之後才變得緊湊起來。就在那時,按照德國建築師馬特諾維的設計方案在今天艾爾米塔日劇院的位置建造了第二座冬宮。同第一座冬宮一樣,第二座冬宮並不以其規模出眾,是一幢三層建築,高高的漫坡房頂,中央突出,正麵用壁柱簡單裝飾。
俄羅斯的偉大締造者彼得一世就是在這座古老宮殿的一間屋子裏逝世的。這間屋子位於老艾爾米塔日底層第二個窗口下麵。馬伊耶爾在他關於這座宮殿的書中這樣寫道:“確實,參觀這間地下室時,覺得在那裏可以看到另一間房子的牆,這房子仿佛是艾爾米塔日宮。然而一位老居民對我們說:以前在這個地下室經常可以找到鍍金飛簷的碎片。”
就在彼得一世逝世的地方,根據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命令立了一塊碑,並題了詞。
又過了5年,建築師特列吉尼大規模擴建了第二座冬宮,給這座宮殿增建了兩座側樓,又用四根圓柱和裝飾豪華的頂樓來突出中心建築。這座冬宮被人視作第三座冬宮,然而有關它內景裝飾的材料保存下來的極少。保存下來的僅有白廳一堵牆上的雕塑雛形,表現的是紅色大理石牆板和兩幅東方主題石膏浮雕。宮中的五間殿房是用“外國方磚”裝飾的,六間低矮的小廳用的則是“荷蘭方磚”。
到18世紀30年代,這座宮殿已經不能滿足它作為沙俄帝國皇宮的要求了。1731年,安娜·約翰諾夫娜行完加冕禮從莫斯科回來之後不想住在冬運河旁的舊冬宮裏了,因為她覺得冬宮實在太窄了。她更想住阿普拉克辛伯爵寬敞的元帥房,這座房子規模龐大,裝飾豪華而豐富。伯爵死後按照遺言彼得二世沙皇得到了這座房子,他將皇宮暫時搬到這裏,並授權首席建築師拉斯特列利建造新冬宮。
建築師在阿普拉克辛大宅西側蓋了一棟新樓,將其最長的一麵一直擴建到海軍部大廈。拉斯特列利多次擴建並改造了第三座冬宮,花費了很大氣力將阿普拉克辛的大宅子與四座相鄰建築——達官顯貴拉古金斯基、雅古任斯基、基金和切爾內舍夫的大宅子連接起來。結果這座龐大建築因各種各樣的附屬建築和通道使得其內部結構極其複雜和奇特。當時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普拉科波維奇說:“這座宮殿太奇妙了,這是俄羅斯從來沒有過的。”
宮殿的正麵沿涅瓦河一直延伸近150米,很多地方還留著彼得一世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這種巴洛克式建築顏色鮮豔,有豐富、華美的雕塑,每一細節都打造得精美絕倫。即使在宮殿內部房間的建構中也能感覺到大師的手筆。禦座廳、阿瓦廳和劇院看起來格外漂亮。例如禦座廳內50根雕刻的壁柱支撐著天花板,這些天花板上是法國彩色寫生畫家卡拉瓦克繪製的氣勢恢弘的彩畫。
新冬宮建於1732~1737年,雖然它建造得非常雅致,但在許多方麵並不舒適,因此在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執政時期又重新修建。為建造新冬宮而成立的“特別委員會”決定拆除新冬宮一側的阿普拉克辛的大宅院,拆掉另一側拉古金斯基的宅院,就在這個位置根據拉斯特列利重新設計的方案建造宮殿。
今天的冬宮無論從規模上述是裝飾的富麗堂皇上都超過了過去的冬宮。建造這座宮殿時拉斯特列利覺得不僅僅是在建沙皇宮殿,他特別強調宮殿的建造是“為了全俄羅斯共同的榮譽”。這座宮殿規模龐大,比相鄰建築都要高大,它莊嚴地矗立在周圍空間中。宮殿從1754年開始建造,直到伊麗莎白二世執政時方完工。
冬宮被設計和建造成一個長方形,中間形成一個寬大的內院。拉斯特列利在建造這座宮殿時從具體條件出發將每個正麵設計成不同的式樣。例如,麵朝涅瓦河的北麵,沿河岸有將近150米的光麵牆,沒有明顯的凸緣。從河上看仿佛連綿不斷的雙層柱廊。麵向冬宮廣場的南麵為正麵,分為七個部分:中央被寬大、華麗的凸軒分割成三個拱門。正對海軍部大廈和宮殿廣場的西側麵最有意思,拉斯特列利要求在這裏擺放由其父親雕的彼得一世騎馬雕像。
在這座宏偉的建築中沒有一個雷同、單調的樣式:窗戶上鑲著獅子麵具和愛神頭像的花框,打開窗戶,無數白色壁柱排列得疏密有致(拐角處更生動、更有表現力)。
從不同的視角看冬宮會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這不僅取決於不同麵和壁柱的排列,裝飾起著關鍵的作用。有雕塑的三角楣飾的線條、豐富的雕像和花瓶、飛簷上奇妙、複雜的彎曲、漂亮的彩色花紋、用圓柱和壁柱裝飾了的宮殿的優美角落——所有這一切都給人極其莊嚴而又朝氣蓬勃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