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圓形室在彼得廳的結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用四根圓柱、四根壁柱把長方形大廳分開。半圓室最裏麵是正門,正門中央紅色的天鵝絨底上繡著月桂枝,還畫著彼得一世與羅馬戰爭和智慧女神密涅瓦。這幅畫是1730年在倫敦由威尼斯一位藝術家應駐英國俄羅斯公使、詩人、諷刺作家岡捷米爾預約而繪製的。這幅畫以大海和輪船為背景,女神密涅瓦牽著彼得大帝的手,一手托著彼得大帝頭上的皇冠。
很長一段時間,冬宮一直是俄羅斯沙皇的宮殿。但在恐怖分子殺死亞曆山大二世之後,亞曆山大三世將行宮搬到了卡特沁宮,隻在冬宮舉行一些莊嚴的儀式,隻是到了1894年尼古拉二世登基之後,冬宮才重又成為帝王的宮殿。因此又對尼古拉一世的內室重新裝修——已經有現代派的風格了。
1917年2月,臨時政府不顧文化活動家們的反對,將政府機關和各部搬到了冬宮。臨時政府在孔雀石客廳召開會議,克倫斯基端坐在亞曆山大三世以前的內室中。
為了安慰文化活動家們,臨時政府決定將冬宮的珍貴文物搬到莫斯科。盡管一部分珍貴物品挽救下來了,但是冬宮實質上卻變成了集體宿舍。
冬宮的警衛隊最初隻有900~1000人,到二月革命開始增加到了2000人,此外又派了女子營的兩個連去保衛臨時政府。克倫斯基本人就有一個很大的衛隊,並頻繁更換其成員。他的衛隊駐紮到冬宮的正門大廳裏,哥薩克士兵和士官生毀壞了許多圖畫,玷汙了牆壁裝飾材料,給家具淋上了墨水。
10月25日~26日,工人赤衛隊員、紅色步兵和水兵奪取了冬宮,在這之前三天,流氓兵痞毀壞、玷汙了宮殿的大部分內部設施。
冬宮的“1812年軍事陳列館”是羅西建造的,館中記載了俄羅斯人民擊敗拿破侖的豐功偉績。世界上隻有兩個畫廊有描繪打敗拿破侖的圖畫,第二幅在溫莎城堡中。在瓦捷士羅戰役紀念廳中陳列著拉烏連斯所畫的像。
“1812年軍事陳列館”內的畫像不僅僅用來裝飾牆壁,它們已經成為整個建築藝術作品內部裝飾的一個組成部分。1819年,多烏開始畫像工作,到1826年大部分已經完成,羅西便開始著手建畫像陳列館。
大理石陳列館與白廳之間的軍事陳列館由許多房間連成一個狹長的大廳,精致裝修之後裏麵掛了300多幅參加1812年衛國戰爭的戰士畫像。
羅西巧妙地在牆上將畫像分組,並留出一塊特別的地方掛庫圖佐夫、巴爾克拉亞吉—托利和其他軍事將領的大幅畫像。為避免這個過長的大廳有單調感,建築師將這個狹長展廳用裝飾柱廊分成三部分。
軍事陳列館在1837年的大火中完全燒毀了,隻搶救出畫像和枝形燭台。要將其恢複原樣已不太可能,其中也因為冬宮的設計發生了一些變化。因而由斯塔索夫重修的“1812年軍事陳列館”實質上已經是一件新的建築作品了。
與原來的建築相比,斯塔索夫重修的軍事陳列館更加考究。羅西在老陳列館的主要位置上掛了元帥畫像,重修後裝飾擺設要比以前有價值得多:濃重的彩繪穹頂、裝飾門孔的淺浮雕,畫像下鋪的厚呢絨等等。此外還在圓柱之間擺放灰紫色碧石做的枝形燭台,所有這些斯塔索夫都做得非常和諧,賦予“1812年軍事陳列館”以特別莊嚴的麵貌。
現在喬治大廳的位置大火以前是大理石陳列館,它是克瓦連吉於1791~1796年建造的,將冬宮與小艾爾米塔日、空中花園走廊連在一起。
大火之後重修該廳時改變了原來的設計,例如,去掉了爐子,取而代之用阿馬斯暖氣。為了保溫和防滲透,大廳頂部在銅片下麵又仔細地鋪了專門用氈子和防水布構成的材料層。
所有這些預防措施一方麵是因為喬治大廳的特殊用途,另外也是由於它的巨大規模而采用的。該廳占地麵積800平方米,而它內部有10000立方米的空間。
建築師斯塔諾夫和葉費莫夫是把它作為俄羅斯帝國的金鑾寶殿來修複的,因而其陳設不同凡響,極盡奢華之能事。整個喬治大廳都由意大利大理石方磚砌成,柱冠由青銅鑄造,柱頭是鍍金的科林斯衝製柱式。
喬治大廳的銅製天花板有造型修飾,事實上這些塑造係青銅鑄造,並且仔仔細細地鍍了金。鑲木地板由16種木材按彩色拚花藝術拚接起來,並有雕刻圖案,這種精美的地板正好與天花板豐富的圖案相稱。
寶座上方的露台上麵的牆壁裏鑲著描寫聖喬治的大型淺浮雕,圖中聖喬治戴著頭盔,騎著馬,用矛刺殺飛龍。寶座後麵的牆上是天鵝絨製的馬林漿果林圖,上麵用金線繡著巨大的雙頭鷹,周圍是帝國和領地的國徽,後來將其正式命名為帝國的國徽。
喬治大廳——冬宮的《大禦座廳》,這裏是舉行所有莊嚴儀式、展示俄羅斯帝國威嚴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