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王宮
緬甸人認為曼德勒是本國所有城市中最“緬甸化”的城市,雖然它很年輕,還不到150歲,但它是古代遺訓和傳說的捍衛者。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也是比較傳統的緬甸城市:所有的街道都向皇宮所在的中心會合。
曼德勒的締造者曼桐於1853年成為緬甸國王,他立刻決定以建造新宮殿來慶祝自己登基。據傳說,國王是在夢中得到“納特”的指示而確定建造城市和新宮殿的地點。國王夢見了在伊洛瓦底江畔有個山丘。早上國王召見了祭司、學者、智者和星相家征求意見,他們立刻翻閱了古籍,認為國王的選擇無可爭議。星相家還確定了新首都奠基的吉日——1857年2月13日。
在由5個大臣組成的委員會的領導下,國內最好的建築師開始製定總體建築方案。新首都要超越以前所有的,同時也要遵循古老的建築傳統。
曼德勒的選址極為成功,就在從高高的山丘到伊洛瓦底江畔的平原中央。而這個150米高的山丘也成為了新首都的名勝,因為從此可以看到新城市美麗的景色。新首都也因為這個山丘而得名(曼德勒——“珍珠之城”),但根據傳統,城市還有第二個名字拉塔那布那(“一串珍寶”)。
曼德勒是如此的美麗,俄國大公維亞傑姆斯基這樣寫道:“是的,確實可以這樣說,這樣的圖畫,一生中隻要看到一次就可以算是幸福的了,無論以後發生什麼。”確實,曼德勒的一切都讓人震動:鮮豔的花朵、對比明顯的色彩、響亮的鳥鳴,還有無數廟宇和街頭小攤上傳來的此起彼伏的鈴鐺聲。
在砌牆前,根據古老的多神教傳統,要在角落的塔樓下活埋奴隸。他們認為,遭遇橫死的人的靈魂會變成“納特”來保護自己的埋葬地。但曼桐國王反對舉行這個儀式,而是燒了幾罐油,然後在塔樓旁邊建造了幾座帶有保護神雕像的不大的房子。
宮殿建造了兩年,而緊挨著宮殿圍牆的市郊也迅速發展起來。有一座橫跨100米寬壕溝的矮小石橋通往宮殿,如此寬的壕溝可以阻擋任何敵人。
曼德勒宮殿是按照所有古代緬甸國王官邸的建築風格建造的,而這些建築起源於11世紀的蒲甘王朝。根據這個傳統,所有的宮殿都有高高的城牆、炮塔和橋梁,以起到保護大門和大門通道的作用。這些城牆(9米高,底部寬3米)不但用來阻擋來犯的敵人,還用來保護統治者不受到義憤填膺的臣民的進攻。此外,城牆還從裏麵用土堤來支撐,土是挖壕溝時挖出的。城牆還有48個多層屋頂的塔樓,塔尖是金色的,還有其他築城工事,這些工事呈對稱等距分布,相互之間距離為200米。
宮殿的空間輪廓很像一隻巨鳥展開的翅膀,而在平麵圖上宮殿是四方形的,每邊的邊長都是兩公裏多。
砌起了厚厚的堞垛城牆,把壕溝注滿水後,國王就把阿馬拉布拉王宮拆成許多部分搬了過來,還有雕刻著精細圖案的鍍金石柱、透花屋頂和國王寶座。阿馬拉布拉王宮的這些部分應該成為曼德勒新宮殿的組成部分。
從外麵可以看見城堡裏麵綠油油的芒果樹,像扇子一樣的芭蕉樹優美地垂下自己的樹冠。大門上方別出心裁地建造了一個有七層冠蓋的錐形高頂屋,直刺蔚藍無雲的天空。在64米高的頂屋上是鑲有寶石的金色罩簷。高頂屋的頂端很像一個特別的摞起來的階梯,越來越窄,好像通到了天上。
大門用的是厚厚的柚木,上麵有黃道十二宮的圖案。根據傳說,每個大門都有守護神,手執權杖的守護神的圖案就畫在牆壁中深深的壁龕裏。中間(東麵)的大門處於12個大門的中心,因此它的7層高頂屋也建得最高。大門日夜都有手持劍和矛的衛兵站崗。如果有誰敢不請自來的話,那就要吃苦頭了。
要想進入宮殿,除了外麵的圍牆,還要越過7米高的柚木柵欄。柵欄後麵還有兩重磚砌的城牆圍住了寬闊的宮殿廣場。廣場也被其他的城牆圍成封閉的院落。
宮殿建在一個長300米寬200米的寬闊石台上。宮殿分為兩部分:隻住男人的東部和住女眷的西部,可以進入西邊部分的隻有國王一人。兩部分之間是一些金鑾殿,裏麵有8個國王寶座。最豪華的大廳是金色大廳或者是覲見大廳。
通向金色大廳的是一些台階,台階裝飾著那迦龍形狀的石頭扶手。走在其中,就可以聽到高高屋頂下響亮的腳步回聲,屋頂由粗壯的柚木柱子支撐。大廳牆壁裝飾著豪華的鍍金飾物、彩色鑲板和鏡子。
廳門對麵遠處的牆壁旁邊,就是朝向東方的高高的獅子寶座。獅子寶座在寬敞的壁龕裏,壁龕和分成兩部分的大廳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因為處在高處而與大廳的兩部分區分開。通向寶座的幾級台階代表的就是緬甸最高的社會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