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國王寶座和俄羅斯及歐洲的不同。它是個獨特的鼓形,高和直徑都是3米,周圍是由木頭雕刻而成的不斷升起的火舌。寶座5米高的靠背上有雕刻裝飾,鑲嵌有彩色玻璃,靠背上還有門。國王沿著隱藏在靠背後麵的台階走上王位,盤腿坐下。座位很大,可以同時坐五六個人。有時寶座上除了國王、王後,還有他們的孩子在爬來爬去。
獅子寶座是所有寶座中最重要的,因此它被裝飾得最漂亮。寶座上有透花雕刻,好像有人把一個編製精細的花邊蓋布披到了上麵。
寶座後麵的內廳裏有“馬哈吉裏”的雕像,這是最重要的納特,國王在製定重要的國家政策時都與他協商。當國王出現在金色大廳時,所有人都跪下磕頭,而他自己坐下之前,要向“馬哈吉裏”鞠躬。
通向深宮內院的是一些裝飾獨特的過道,過道上有壁畫、油畫、圖案裝飾、浮雕、馬賽克和雕刻飾物。這裏的一切都閃閃發光,流光溢彩,讓人眼花繚亂。順著這些過道就可以到玻璃大廳——這是最大的大廳之一,其不同凡響的裝飾讓人驚歎。整麵牆壁都覆蓋上玻璃馬賽克,裝飾著寶石。據說,隻要點燃一根蠟燭,就可以照亮整個大廳。
玻璃廳不遠就是國王的私人寶庫,裏麵有各種金銀和象牙製品,還有寶石、豪華的衣裝及樂器。旁邊是皇家檔案館和圖書館,裏麵保存了無價的手稿和曆史文獻。其中很多都寫在棕櫚葉和細細的象牙片上。
其中一個過道通向勝利宮,裏麵有大雁寶座。這個廳的柱子都刷成紅色,地板鋪的是鮮紅的地毯。國家招待會一般在這個廳裏舉行。
在宮殿的一個廳裏還有大象寶座。大臣們在這個廳裏議事,國王也在這個廳裏任免官員。
宮殿裏還有一個不大的廳,裏麵有蝸牛寶座。這個廳的牆壁裝飾有漂亮的貝殼,壁畫都和海洋有關。但這個廳很少使用,因為這裏是供國王宣布繼承人用的。這個廳國王在執政期間通常隻使用一次,但有時也很經常。
曼德勒王宮不僅作為緬甸古典建築的瑰寶而載入史冊,它還是民族文化的最高體現。這裏集中了大量的木刻和雕塑,以其裝飾豪華而讓所有人驚歎。大廳裏的彩色玻璃馬賽克閃閃發光,還有獨特而雅致的圖案裝飾、鑲板、雕刻飾物、浮雕和豪華的鍍金裝飾。
但是現在,昔日寬敞的宮殿如今隻剩下殘留的地基和接近一半被破壞的磚頭砌體。在提伯統治期間,英軍於1885年沿著伊洛瓦底江挺進,他們知道,在曼德勒宮殿的城牆後邊等待他們的是驚人的財富。入侵的借口就是緬甸國王在執政期間所幹的謀殺、死刑和其他不文明的事情,這些都激怒了英國人。
9000名英國士兵沒有遭遇太大的抵抗,很快占領了曼德勒,被廢黜的國王提伯離開王宮成了俘虜。在英軍護送下,國王、王後和一些王室成員被送到城裏。他們坐著兩頭牛拉的板車,慢慢地走向河邊,那裏英國人的輪船在等他們。天已經完全黑了,在士兵的燈籠和無數緬甸人的火把照耀下,緬甸的末代國王踏上搖搖晃晃的踏板上了船,船立刻起航了。
城市和王宮遭到了英軍的瘋搶。當時還隻有9歲的緬甸著名詩人TK赫馬因目睹了事件的全過程,後來他寫道:“英國人甚至還想把宮殿毀掉,這樣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緬甸人想起失去的獨立和自由。但後來他們改主意了。在向殖民當局解釋自己為什麼放過宮殿時,羅德·克爾鬆說,宮殿‘會讓緬甸人意識到,他們國家主權曾經的所在地已經永遠地到了我們手裏’。”
在二戰期間,英軍和日軍先後轟炸了曼德勒,對城市和宮殿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從佛像的額頭裏挖出了巨大的鑽石,很多其他珍貴的東西也被運走。其中一部分英國於20世紀60年代還給了緬甸,包括飾有寶石的鞋子、雙刃劍和金色的辛都鳥等,總共17件。
曼德勒宮殿現在隻剩下鍾樓和從前的一個石頭大廳,現在成為一個博物館。蓋有帳幕的26米高的鍾樓現在還矗立在那裏,雖然地基已經下沉,而且已經像著名的比薩斜塔一樣傾斜。鍾樓被一個有頂樓蛇形螺旋梯圍繞起來。盡管傾斜得很厲害,但鍾樓還是很穩固而且不止一次經曆了地震的考驗。以前在樓頂有巡邏員,不但注視著大鍾的走動,還要注意城市某個地方是否有火災。
用柚木製成的5米高的曼德勒宮殿的模型現在保存在仰光國家博物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