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俄國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做改革農奴製的嚐試。1851~1855年的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列夫·托爾斯泰像1887年列賓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麵打下基礎。退伍後開始文學創作,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持批判態度,主張“道德自我修養”,擅長心理分析。之後多次到歐洲考察,認為俄國應該在小農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中。晚年,他思想發生轉變,創作了《懺悔錄》和中篇小說《伊凡·伊裏奇之死》等多篇小說。托爾斯泰的創作被列寧稱為反映俄國革命的一麵鏡子。 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863~1869年之間。它以 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1820年的重大曆史事件,著重寫了俄奧聯軍和法軍的幾次重大有關《戰爭與和平》的漫畫戰役及國內進行的衛國戰爭。小說以包爾康斯基、別竺豪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個貴族家庭作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提出了許多社會、哲學和道德問題。小說以貴族為主要人物形象,重點寫了以安德烈·包爾康斯基和彼爾·別竺豪夫為代表的先進貴族艱苦的思想探索,探討了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另外,小說還提出了新的曆史觀,讚揚人民群眾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反映了人民戰爭的宏偉規模,具有史詩的藝術風格。 安娜·卡列尼娜

托爾斯泰第二部裏程碑式的長篇小說,寫於1875~1877年。作品由兩條既平行又相互聯係的線索構成:一條是安娜和卡列寧、渥倫斯基之間愛情、家庭和婚姻糾葛;一條是列中譯本《安娜·卡列尼娜》封麵文和吉提的愛情生活及列文進行的莊園改革。安娜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年輕漂亮,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而她的丈夫是一個性情冷漠的“官僚機器”。一次在車站上,她和年輕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後者被她的美貌吸引,拚命追求。最終安娜墜入情網,毅然拋夫別子和渥倫斯基同居。但對兒子的思念和周圍環境的壓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在一次和渥倫斯基口角後,她感到再也無法在這虛偽的社會中生活下去,臥軌自殺了。小說揭露了上流社會的醜惡與虛偽,同時也表達了作家複雜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複活

托爾斯泰晚期創作的代表作,寫於 1899年,是作家長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作品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出席法庭陪審時,發現被誣告殺人並被錯判的妓女正是他10《複活》中的兩幅畫年前誘騙過的農奴少女瑪絲洛娃。他突然良心覺醒,到獄中探望瑪絲洛娃並表示要與她結婚來贖罪,並竭力為她申冤。上訴失敗後,又追隨她到西伯利亞,一路照料。在流放途中,瑪絲洛娃認識了政治犯西蒙鬆,後者高尚的感情喚回了她純潔的天性,她寬恕了聶赫留朵夫。而聶赫留朵夫目睹了人間的種種不幸和罪惡後,也從《聖經》中找到了解脫,在精神上得到了複活。小說一方麵充滿了批判的激情,暴露了沙皇專製製度的黑暗;另一方麵又宣揚“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上的自我修養”等,表現了作者世界觀中的矛盾性。 馬克·吐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