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術攝影在中國
組建社團的熱潮
進入20世紀後,隨著攝影科技的發展和傳播,攝影器材的日益進步和小型相機逐漸推廣,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攝影技術,攝影的題材也更加擴大。這些,為我國眾多攝影社團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20世紀20~30年代,是我國攝影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期間,全國各地的攝影社團紛紛湧現。它們促進了攝影藝術的萌發和繁榮,在我國攝影史上留下了開拓者的印記。
一、北京光社
作為我國早期著名的攝影藝術團體,北京光社率先舉起攝影藝術的旗幟,開拓了藝術攝影的道路。光社的活動時間不到10年,但卻把攝影推上了藝術舞台,做出了開拓者應有的貢獻。
光社的前身,是由北京大學的攝影愛好者,在1923年成立的“藝術寫真研究會”。最早的社員,隻有黃振玉、陳萬裏、錢景華等七八人,會址設在達智營,不久又遷到平安裏陳萬裏的住所。1926年,劉半農、老焱若等一批新社員加入了光社,社員發展到20多人。這時,光社已經不再是北京大學的攝影組織,而是名副其實的北京光社了。
光社的主要活動,是舉辦攝影展覽和出版攝影作品集—《北京光社年鑒》。1924年6月14日~15日,光社在中央公園(今天的北京中山公園),舉辦了第一次社員攝影作品展,這是我國攝影史上第一次由攝影團體舉辦的影展。這次影展,受到了各方麵的好評,兩天內有五六千人前來參觀,大大鼓舞了社員的信心。於是,一年一次的公開展覽連續舉辦了五次。
第四次影展後,參加影展的16人各自選出攝影作品2至5幅,共56幅,編成《北京光社年鑒》第一集,於1928年1月1日出版。這本我國最早出版的攝影作品選集,16開銅版精印,並刊有劉半農寫的《序》,陳萬裏的《小言》和汪孟舒的《北京光社小記》等文稿,敘述了光社的宗旨和曆史。
在光社社員中,有很多早期著名攝影家。和錢景華、吳鬱周、老焱若一道,被譽為“光社四傑”的陳萬裏,就是我國攝影藝術的拓荒者之一。
陳萬裏生於1892年,1919年開始學習攝影。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攝影的工作是絕對機械的,隻要有技術上的經驗就可以成功。而陳萬裏則認為,這些見解都是“近視的、謬誤的”。他曾說道:
攝影離了機械的動作及技術上的經驗以外,對於取材,構圖陰陽,向背種種方麵都是重要的。
陳萬裏在自己的攝影實踐中,最早體悟到攝影的審美功能,提出了攝影“造美”的觀點,即在“極不美的境界中”,發現並“照成美”,把自然美創作成融入、表現攝影者個性的藝術美。這是攝影藝術理論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提出這一觀點並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是陳萬裏對我國早期攝影美學的貢獻。
陳萬裏在中國攝影史上,創造了幾個“第一”:1924年,他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個人攝影作品集《大風集》,書中收錄了12幅照片。同時,他為《大風集》所寫的序言,可稱得上是我國第一個攝影藝術宣言。1926年,他分別在蘇州、上海和廈門舉辦了個人攝影作品展,開創了我國攝影個展的先河。
“光社四傑”之一的老焱若(1883~1966), 出生於文人世家,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喜愛藝術。五四運動前後,他積極參加攝影創作,成為光社的成員。
老焱若擅長風光攝影,有許多攝影佳作留存於世。《北京光社年鑒》第一集收入作品有《朝暮》、《枯木寒鴉》、《聯袂尋芳》、《漁翁》、《金魚》五幅。其他代表作有:《一肩風雪》、《晨霧》、《群鵝》、《拉駱駝》、《賽馬》等。他的作品題材廣泛,畫麵自然生動,構圖嚴謹,充滿詩情畫意,富有中國傳統藝術風格。
老焱若不僅是我國早期的攝影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科技工藝專家、發明家。他極具創新精神,研製出放大機、曬相夾等多種攝影器材,對我國早期的攝影器材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二、中華攝影學社
1928年初,中華攝影學社(簡稱華社)在上海成立。在《華社簡章》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以研究攝影藝術為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