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的感知特性
與雕刻相比,繪畫把立體的空間化為了平麵,按照黑格爾的說法,這是藝術在其進程中向前走了一步,即使視覺藝術獲得了更為廣泛的題材。從題材上講,雕塑所能表現的範圍是狹窄的。至於繪畫,卻能表現廣泛的現實生活,不僅是人物,而且可以是自然景物、曆史事件、神話、鄉土風情等等。把立體的空間轉化為平麵,自然就擴大了視覺藝術的表現範圍。
但是繪畫的意義並不在於廣收博采地再現現實生活。繪畫作品的真正內容是內含於人類生活中的生存體驗。繪畫是把由它所再現的事物的外觀轉化為審美主體的內心反應。它所再現的形象,無論是人物還是事件,或者自然景色,其實都是用來表現主體內心生活的材料。繪畫如果不能意識到自己這個任務,那麼,它就是一門還未成熟的藝術,即不知道自己的審美理想。
西洋繪畫一開始隻是追求再現的逼真,隻是到了近代,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理想在本質上屬於“浪漫主義原則”。黑格爾把繪畫稱為“浪漫型藝術”,即是說出了這個道理。所謂“繪畫的浪漫主義本質”,也就是說,繪畫注重的是主體內心生活之表現,或者說,它乃是用可直觀到的形象來傳達詩意。所以,中國人向來把繪畫與詩統一起來,即所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如果繪畫隻是追求對外部事物的再現,而不是把對外部事物的內心感受本身再現出來的話,它就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
繪畫藝術在達到了自我認識之後,就不斷地前進,充分地展開了色彩、光影和線條的表現手法。繪畫是細節性的,它要讓人類心靈之個性的豐富內容得以表達,所以不像雕塑那樣是一種概括的表達。繪畫注重個性化,注重細節上的具體入微,為的是盡可能深入地表現人類心靈的內在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講,若把繪畫在各種藝術門類中來確立一個位置,那麼,它雖與雕刻和建築同屬視覺藝術,卻離後兩者較遠,離音樂倒是更近一些。關於這一點,黑格爾在其美學講演錄中有如下一段表述:
“繪畫以心靈為它所表現的內容。……有一種情況好像和這個看法互相矛盾。我們也看到一些有名的畫家往往選用人類的外在環境中例如山,穀,草地,溪流,樹木,船,海,雲,天,建築物,房屋及其內部等等作為繪畫的題材,而且用得卓著成效。但是在這類藝術作品中形成內容核心的畢竟不是這些題材本身,而是藝術家主體方麵的構思和創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氣和靈魂,是反映在作品裏的藝術家的心靈,這個心靈所提供的不僅是外在事物的複寫,而是它自己和它的內心生活。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題材在繪畫中顯得無足輕重,而開始突出地顯現為主要因素的是題材所體現的主體性。由於這種轉向心靈,繪畫最不同於雕刻和建築,而較近於音樂,形成了由造型藝術到音調藝術的過渡。”
黑格爾的這個理解,若用中國藝術思想的語言來表達的話,那就是,繪畫的理想在於“以形寫神”。這是中國人向來認識到的繪畫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