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舞蹈藝術欣賞(3 / 3)

舞蹈藝術,正是通過流動性的、連續性的、並且具有節奏感和情感表現力的舞蹈語彙,來塑造各種各樣的舞蹈藝術形象的,用以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三)舞蹈與音樂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係具有較強的節奏性

舞蹈雖然具有造型藝術的一些特點,然而在本質上更類似於音樂。在藝術的園地裏,沒有比舞蹈和音樂的關係更為密切的了。哪裏有舞蹈的足跡,哪裏就有音樂的身影。正如《樂府雜集》中講的:“舞者,樂之容也”。它們和諧一致,融為一體,共同孕育出美妙的藝術花朵。

其實,音樂和舞蹈本是一對孿生姐妹。從遠古時代起,它們就血肉相連、密不可分。在原始社會,原始的樂舞本是一種樂曲、詩歌和舞蹈的綜合體。在當時節慶或祭祀的儀式上,人們總是又唱又喊又拍手,自己奏樂為自己的舞蹈伴奏。後來,社會雖然發展了,但舞蹈與音樂在一個很大的曆史時期,仍然結合得非常緊密。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無冬無夏,值此鷺羽”的記載,描繪了周代中原地區民間男女擊鼓奏樂,手裏拿著鷺鷥羽毛歡樂歌舞的盛況;在《楚辭》中也對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巫舞的歌舞不分家特點,作了生動的描繪。戰國時代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屈原,在《招魂》中描寫道:

肴羞未通,女樂羅些。

陳鍾按鼓,造新歌些。

二人齊容,起鄭舞些。

衽若交竿,撫案下些。

等瑟狂會,鳴鼓些。

宮廷震驚,發激楚些。

吳歈蔡謳,奏大呂些。

在屈原的筆下,音樂舞蹈顯得那麼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女子穿著漂亮的衣裳,在鍾、鼓等聲中,長袖翩翩,婆娑起舞。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演進,音樂獨立發展了,而舞蹈直到現在還沒離開音樂。在我國的民間舞蹈藝術中,邊歌邊舞、歌舞結合是它的突出特點。如民間廣為流傳的《采茶燈》、《花燈》的歌舞,以及《高蹺》、《花鼓燈》的民間舞蹈,都是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歌舞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便於群眾理解和掌握,有很強的感染力,可以起到“歌以詠誌,舞以盡意”的藝術效果。

那麼,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舞蹈為什麼同音樂有著如此緊密的關係呢?大家都知道,音樂靠樂聲的運動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舞蹈靠人的形體變化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們都長於抒情,拙於敘事。音樂和舞蹈都是“時間的藝術”、都有一定的力度和節奏,那優美的音樂旋律可以使舞蹈動作更有節奏感,而舞蹈的節奏感還可以表現優美的音樂旋律。舞蹈和音樂的這種“共性”,為它們的結合提供了堅實基礎。就舞蹈來說,在音樂伴奏下,會顯得更優美動人,增加舞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我們還可以從舞蹈和音樂的不同點,來認識舞蹈同音樂的緊密關係:舞蹈作用於人的視覺,是“無聲”的藝術;音樂作用於人的聽覺,是“無形”的藝術。這種個性差異,要求舞蹈同音樂結合起來。不是經常有人覺得舞蹈中的人物“無聲無息”,動作的意義不甚明了嗎?恰好,音樂可以彌補舞蹈的不足:可為舞蹈“發聲”。有了音樂,能夠使觀眾的視覺、聽覺同時增加快感,舞蹈的審美意境更易於為廣大觀眾理解、掌握,因此,人們稱:“音樂是舞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