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作品欣賞
欣賞繪畫的前提條件和一般方法
欣賞繪畫,首先要認識到,我們很難概括出幾條嚴格的、科學的通用法則,去欣賞一切繪畫。因為繪畫及其他一切藝術形式,是作者的經曆、學識、修養與他對藝術、對社會對人類的認識和體會相結合的產物。因此,要具備欣賞繪畫的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識修養以及對藝術,尤其是繪畫相關的知識,同時,更需要一定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除此之外,還要持有正確的欣賞觀念,欣賞心態。這是進行繪畫賞析的前提條件。
(一)欣賞繪畫應具備的知識
繪畫欣賞是一種高級的、複雜的精神活動。欣賞者除具備一定的繪畫知識外,還應了解曆史、藝術史、文學史、了解美學哲學。例如:我們麵對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實際上是領悟、感受那個時代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不同時期的繪畫所表達的內容,畫家所寄予的審美理想是不同的。拿西方繪畫來說,中世紀是一個宗教統治的世紀,繪畫多以神話人物和現實英雄人物為題材,繪畫風格嚴樸,人物刻畫僵硬,呆板。文藝複興則重視古希臘羅馬的光輝,繪畫側重描寫現實和人生。拿中國繪畫來說,漢代之前,皆是筆飾性繪畫,畫家地位比較低,五代兩宋,社會繁榮,職業畫家的出現也促使山水花鳥畫的成熟發展。因此,隻有具備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地與藝術作品產生審美感覺、審美理知、審美心象和審美共鳴,以達到一種愉快的經驗,一種由衷的讚美,一種迷狂的欣喜和各種意向相衝撞產生的心靈淨化和精神的升華。
(二)欣賞繪畫作品的出發點和正確心態
欣賞繪畫作品,首先應建立一個公正無偏見的出發點和正確心態。無論是中國畫、西洋畫,還是具象畫、抽象畫,都有自身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價值的實現,一部分也取決於欣賞者的心理類型,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美學素養。欣賞者應拋棄個人偏見,給作品以正確品評。其次,要尊重畫家的勞動成果,以友好、關注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張作品;要尊重作者本人和作者的創作自由以及寄於繪畫作品中的主觀情感。隻有這樣,才能為繪畫奠定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培養和提高對繪畫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繪畫作品中的內容和形式結構,是可以用視覺來感知的,但繪畫作品的內涵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隻能用心智去感覺、去理解。感覺可以通過其他感官傳來的信息,洞察到背後隱喻的東西。如一條水平線和一條斜線,是我們視覺感覺,但我們也可以感覺到一種沉靜和運動。漂亮是視覺中的好看,但美是心理感受到的。繪畫作品中獨特的構圖、造型、色彩等與情感的聯係,都需要積極地從生活和其他藝術形式中去發現、培養,提高感知能力,才能透過作品的形式語言,感知作品背後的東西。
(四)欣賞者應具備的自身心理素質
在一些書籍、報紙中,常常在刊登作品的同時,加入一些一般性的注解,目的在於幫助觀者認識作品、理解作品。而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往往以注解為標準,這無形當中受到了一定局限。事實上,欣賞繪畫是一項見仁見智的活動,沒有誰(包括作者)對作品所表達的內涵加以限製。每個人的年齡、身份、經曆和知識水平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欣賞繪畫時,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這些不同的感受增加了作品內涵的豐富性。所以,欣賞作品時,要確立自己的欣賞信心,尊重自己的審美趣味,尊重自己的想像和聯想。
(五)拓寬視野,豐富簡曆
繪畫是一門視覺藝術。觀者隻有多看,反複地看,才能透過具象或抽象的語言符號,真正的心神領會其精神內涵。欣賞繪畫作品的途徑有兩種。一是觀賞原作,二是觀賞印刷品。這要求欣賞者盡可能地去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畫廊等去觀看實實在在的繪畫作品。
(六)欣賞繪畫的一般方法
欣賞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沒有嚴格的方法而言。一般的欣賞,我們首先要求觀者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識別它的畫種及名稱,了解作者及作者的簡曆,判斷作品大致所屬的風格、流派。仔細觀看作品的色調、構圖,具體形象及處理手法的個性特征,通過感覺、分析、想像、對話,最後達到審美共鳴。
總之,欣賞繪畫是一個認識和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調動感覺,發揮想像,並從中得到感受和啟發的過程,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既是條件,也是方法。優秀繪畫作品的色調,明暗關係等都是作者經過反複推敲而最後確定的。印刷品由於印刷技術的局限.往往會改變原作的麵貌,造成觀者不同程度的錯覺。此外,一幅作品的很多精彩細節,材質的美感以及豐富的變化和層次等都是印刷品所不能再現的。如果條件有限,欣賞印刷品的時候要注意上述弊端,注意力更多地轉向作品的描繪的形象上來,同時盡量欣賞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以幫助形成準確的作品印象,提高繪畫欣賞能力。
歐洲油畫名作賞析
在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出現了三位傑出的人文主義畫家,即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曆史上稱之為文藝複興三傑,而尤以達·芬奇的藝術最為傑出。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出生於離佛羅倫薩不遠的一個叫芬奇的小村。他一生研究的範圍遠遠超過了繪畫領域,從數學、地理、天文、物理到生理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無愧於“Homo Universalis”(全能的人)的稱號。正是這樣一位罕見的巨人,揭開了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的大幕。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收藏著一件鎮館之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件舉世聞名的半身肖像畫的是佛羅倫薩的一個富商的妻子麗薩·安東尼奧·格爾拉狄妮,因為當時稱呼上流社會的夫人要加上尊稱“蒙娜”,於是便成了“蒙娜·麗莎”。畫中的蒙娜·麗莎安然的坐在一把圈椅上,身後是籠罩在薄霧中的廣闊風景。然而該畫最奧秘之處還是蒙娜·麗莎那謎一般的神秘微笑。不同的觀者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會發生變化。讓人覺的有時溫柔和悅,有時又顯的淡漠,有時似乎略含憂鬱。幾百年來,人們解釋不一。《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在於生動逼真的描繪,在於精確的刻畫,無怪於瓦薩利在《名藝術家傳》一書中寫到“任何想要看一看藝術究竟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模仿自然的人,或許看一看這一頭像就可以了……急切地看著她的喉嚨下的凹陷處的人一定會想像自己看到了脈搏的跳動。這是藝術的奇跡。”19世紀,歐洲的美術中心在法國。在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裏,隨著革命運動的起落和文藝思潮的變化,不斷產生出新的美術流派——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等等。新古典是畫家有意擺脫十七八世紀羅可可風格的淺薄的優美可愛和巴洛克的享樂主義,崇尚古羅馬、希臘的古典藝術美,理想美。代表人物有大衛、熱拉爾、維涅、勒布侖夫人、吉羅德、格羅、安格爾。
安格爾(1780—1867),法國人,新古典主義的中堅。他畫的女人體像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安格爾的油畫成就立根於他在素描上的卓越造詣。“他重視素描在藝術作品中所起的骨架與靈魂的作用,不僅把素描當作基礎訓練的一種手段,使素描作品貫穿強烈的創作意識,並且有極高的作為獨立藝術品來欣賞的價值”。他在用線上的簡練、概括、把握線條的節奏感、韻律感已是登峰造極,影響著後期畫家。
《泉》是安格爾的不朽名作之一,是畫家在76歲那年創作出來的。在這幅作品中,年輕的裸女拿著壺罐讓水倒出來,其肌肉因安格爾美麗柔緩的曲線而更具魅力,色彩運用的非常柔和而富有變化。完全寄予了一種“永恒的美”的思想。畫麵以線條、形體色調相和諧,創造了一種抽象的古典美,展示了可以得到人類普遍讚美的美的恬靜、抒情和純潔性。
浪漫主義在歐洲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內涵。法國的政治背景是波旁王朝的複辟和七月革命的浪潮。畫家借助曆史題材或人物表情刻畫來體現激越情緒。代表人物有:籍裏柯、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法國浪漫主義的領袖人物。《自由領導人民》(又名《1830年7月23日》)是畫家取材於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事件。畫麵上所展示的是硝煙彌漫的巷戰場麵,是德拉克洛瓦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基礎上定稿的。在作品中,除了普通參戰的市民、工人外,畫家還設想了一個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自由女神”拿著槍,高舉三色旗,踩踏著犧牲者的屍體勇往直前。整個畫麵氣勢磅礴,色彩強烈,用筆奔放,給人巨大的感染力。德國詩人海涅專門為這幅畫寫了讚美詩。在表現手法上德拉克洛瓦用莊嚴的風格和新聞報道式、寓意和真實生活相結合的手法賦予了作品超時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