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名作賞析
《人物龍鳳帛畫》(縱31.2厘米、橫23.2厘米)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卷軸畫。此畫於1949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畫麵主要位置繪一側身而立的細腰女子,身著長袍、頭梳長髻、雙手合掌作祈禱狀。她的上方繪一龍一鳳。鳳鳥頭上昂,振翼奮爪,尾翻飛,呈奮起狀。龍則雙足屈伸,身體蜿曲,勢若扶搖直上。整個畫麵簡潔生動,造型比例勻稱,僅以墨線勾勒,富有裝飾意味。據考證,畫中的仕女為墓主人形象,帛畫無疑是葬儀中用以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銘旗。
《升天圖》(縱205厘米、上橫92厘米、下橫47.7厘米),此帛畫於197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是用三幅棕色細絹拚合而成“T”形,頂係有絲帶,在四角綴有青黑色的麻絛帶。出土時畫麵向下,覆蓋於內棺上。根據記載,這種形式的帛畫在當時稱為“非衣”,是出殯時張舉的銘旗。帛畫的構圖分為天上、人間、冥府三部分,天上部分在“T”形最上方,繪有金鳥、蟾蜍、翼龍等;人間部分則描繪了年邁的婦人即墓主人拄杖而立,有三個仕女陪同,在眾家人的祭奠中,正告別人間,緩緩升天;冥府部分則繪有巨人站在鯨鯢之上托舉著大地。整個畫麵通過兩條穿璧的遊龍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帛畫的線條精細勁健,施以朱砂、石青、石綠、白粉等礦物顏料,濃淡相宜,鮮明富麗。
顧愷之(約345—406),東晉畫家。字長康,今江蘇無錫人。是“六朝四大家”之一。精通畫論,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發展影響很大。傳世作品《女史箴圖》是依據西晉詩人張華所作的《女史箴》一文而畫的,是我國尚能見到的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畫麵主要描寫古代宮廷仕女的節儀行為,宣揚封建社會的女性道德。圖中人物神態宛然,所畫仕女端莊嫻靜,線條勻細而流動,如“春蠶吐絲”,富有韻律之美,設色典麗秀潤,全畫呈現出“春雲浮空,流水行地”式的運動感和飄逸氣息。
石窟壁畫在中國畫的發展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南北朝時中原混亂,民眾生活苦難,而佛教宣揚苦海輪回,當世乃心辱,以此作為壁畫的題材。《鹿王本生圖》描繪釋迦前生為九色鹿,曾救一溺人,其後在國王懸賞捉拿九色鹿時,溺水人因貪賞而告發九色鹿的所在,最終受到報應。作者采用連續畫幅的長帶構圖,設思巧妙,是一幅傑出的古代壁畫佳作。
《遊春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件山水畫卷,傳為隋代畫家展子虔所作。《遊春圖》描繪的是風和日麗,春色爛漫的春遊場景。畫麵的山石樹木隻用線條勾勒,不見皴筆的痕跡,具有早期的山水畫特征,其設色濃麗,古樸,表現出早春季節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這件作品標誌著中國山水畫已經開始形成獨立的畫科,在山水畫發展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
閻立本是唐朝傑出的人物畫家,擅長於事件畫。取材多為貴族、官僚以及宮廷曆史事件。《步輦圖》是為了紀念和歌額貞觀十四年(640)吐蕃(今西藏)領袖鬆讚幹布派遣使者祿東讚到長安晉見唐太宗訂成婚姻的這一著名曆史事件而繪製的。畫麵繁簡有序,動靜相連,人物表情、性格刻畫致微,體現出唐太宗的深才大略和非凡氣度。在色彩上作者使用了硃紅為主調的對比色,有莊重和愉快的氣氛,與民族統一和睦的主題相匹配,使它更具有重大曆史價值和突出藝術成就。
韓滉(723—787),字太衝,長安人。是唐朝政治家和畫家,曾作過宰相,也經受和目睹過戰亂年代人民的苦難,所以關心和同情窮苦農民的生活,不僅做了許多有益於農業發展的工作,也畫了許多農家風光和牛。作品《五牛圖》描繪了神態各異的五頭牛:低頭吃草、慢步行走、哞哞嚎叫、回頭舔舌、昂首前行。畫家用渾厚的線條和精煉的烘染相結合,表現出牛特有的沉著、遲緩的性格,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在這一點上中國畫始終走在了世界前列。五代兩宋是唐代之後中國繪畫史上又一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山水、花鳥畫的成熟與地位的上升,水墨畫的發展,各科畫家對“真”的致力於“形似”能力的提高,詩、書、畫的巧妙結合,從形到意的表現都有很大的發展變異。
荊浩是唐宋五代著名的山水畫家,字浩然,河南泌陽人。他長期接觸北方雄偉的自然山川,直抒胸臆、氣勢宏偉、壯觀。在唐代發展起來的水墨山水畫基礎上有新的創造和突破。《匡廬圖》表現了巍峨山峰及山腳下幽居的景象,筆墨皴法,全景式構圖,高遠、平遠、深遠兼備,較唐代有了明顯的提高。
黃筌,擅長花鳥、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藝全麵的畫家。代表作品《寫生珍禽圖》是一幅寫生畫稿。畫麵上畫了十隻品種、動態不同的鳥,兩隻烏龜和十二隻昆蟲。估計是畫家收集創作的素材。畫中各類動物刻畫的精細準確且有很深的質感。這種精湛的寫實技巧和細膩明麗的風格是學習的典範。
梁楷,自稱梁風子,好飲酒,繪畫技巧高超,特別是簡筆畫,開啟了元明清寫意人物畫的先河。《潑墨仙人圖》筆法酣暢,繪出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用簡括細筆誇張地畫出帶有幽默感的沉醉深情,讓人過目不忘。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北宋後期一幅宏偉的反映當時社會風俗和人民生活麵貌的卷軸畫。作者張擇端是宋徽宗趙佶宮廷畫院的名手。作品展現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東角門裏市區清明時節的風貌。全畫有五百多個人物,五十多頭牲畜,二十多艘船隻和二十乘車轎。但作者描寫的繁而不亂,疏密有致,刻畫精微,一絲不苟,體現出作者對於城市社會生活知識之豐富,觀察之深入具體的嚴謹創作的態度。《清明上河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國封建社會中期風俗畫最高成就的傑作之一。從世界範圍看,在這樣早的時期,具有這樣的規模和藝術成就的風俗畫,也是絕無僅有的。
範寬以山水畫著稱,習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注重寫生,深入自然山川,觀察不同自然氣候下山水的形態變化。《溪山行旅圖》以峻偉屹立的大山,一瀉千裏的飛瀑,路邊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驢隊行旅,真實地反映了北方山川壯美,使人如身臨其境。顯示了畫家獨具雄健、豐厚的藝術特色。
元代前期的繪畫成就反映在一些館閣士大夫在繪畫創作和理論上的貢獻。其中以趙孟頫為中心。趙孟頫在文學,音樂等方麵均有較好的修養,而成就重在書畫方麵。他繪畫上功力深厚,擅長山水,人物,花木竹石,主張以學習唐及北宋的優秀傳統中去創新的風格,強調“書畫同源”。《秋郊飲馬圖》中駿馬姿態各異,嬉戲追逐,畫中具有點線麵的抽象意味,意境無窮。
在元代的山水畫,成就卓越,地位極高的是“元四家”即: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他們都擅長水墨山水,兼工竹石,在藝術上直接間接的受趙孟頫影響,以繪畫作品抒發自己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明清時期,許多畫家在人物、山水花鳥有全麵的成就,且注重詩書畫三位一體。
徐渭(1521—1593),字文長,今浙江紹興人。池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很像荷蘭畫家凡·高。他修養廣博,精通民間戲曲,尤擅狂草,潑墨淋漓,不拘於物象而著眼於神韻,把中國寫意花鳥畫技法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墨葡萄圖》描寫因無人摘采而幹癟的野葡萄隱現於點點淚痕般的墨葉中,正如畫中所題“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的憤懣不平之情。
朱耷(1626—1705),號八大山人,清代人。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後裔,今江西南昌人。他以寫意花鳥著稱於世,影響大,成就高。他筆下的鳥大多半閉著眼睛,縮頸蜷足之狀,注重眼神的描繪,故意將眼睛畫的大而圓、高而大,將眼珠點的黑而上翻,顯示“白眼向人”的冷漠神色;山水亦如此,枯枝敗葉、荒嶺怪石,即所謂“殘山剩水,地老天荒”的藝術境界。畫家在誇張描繪中滲透了強烈的愛憎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