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電影1(1 / 3)

前言 “新時期”中國電影1

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1976年到1989年是中國電影的自覺時代。

1976年10月,打倒了“四人幫”,中國電影事業獲得解放。1979年10月在第四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在祝辭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他在祝辭中總結了曆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並重申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1977—1978年,電影生產開始複蘇,兩年生產了56部影片,但優秀影片較少。1979年,生產了50餘部故事片,其中受到群眾歡迎的優秀影片有:《保密局的槍聲》、《吉鴻昌》、《報童》、《贛水蒼茫》、《曙光》、《拔哥的故事》、《北鬥》、《從奴隸到將軍》、《小花》、《啊,搖籃》、《歸心似箭》、《二泉映月》、《傲蕾·一蘭》等;一批揭露“四人幫”在“文化大革命”中罪惡的影片特別引人注目,如《十月的風雲》、《苦難的心》、《婚禮》、《淚痕》、《苦惱人的笑》、《春雨瀟瀟》、《元帥之死》、《生活的顫音》、《櫻》等;出現了一些生動反映現實生活和青年題材的影片,如《小字輩》、《甜蜜的事業》、《瞧這一家子》、《神聖的使命》等。這批影片題材、風格多有突破,給沉寂多年的中國影壇帶來勃勃生機。1979年中國電影觀眾高達279億人次之多,創中國電影觀眾最高記錄。

到1984年,故事片年產量達140部,1980—1984年平均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平均每天觀眾7000萬人次(不包括電視播放影片的觀眾)。

這一切都說明,中國電影已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79—1989年,中國電影在故事片的創作生產上有以下3個主要特點: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1)新時期的曆史前提是“文化大革命”。對10年“文革”的反思,實質上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思索、行動的一個出發點。新時期電影的複蘇,首先是作為人民心聲的負載,以血淚的回顧和嚴肅的反思彙入新時期“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潮流。《巴山夜雨》、《小街》等一批直接反映剛剛過去的那場令人驚心動魄的鬥爭的影片,揭示了10年浩劫的災難和創傷。

(2)同時,一大批革命曆史題材影片,如《西安事變》、《南昌起義》等因為恢複和再現了中國革命進程的本來麵目而獲得強烈的現實意義。到了80年代的中後期,曆史題材和革命題材的影片有了更大的發展,成為新時期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

(3)對曆史的反思,對現代蒙昧主義的批判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張揚,使新時期的電影創作爆發出有史以來少見的思辨力量和情感力度。人性、人情、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回歸,推動了新時期電影貼近真實的生活,表現普通人的命運,深入人的內心世界。例如反映反右鬥爭擴大化的《天雲山傳奇》,農村題材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月亮灣的笑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喜盈門》、《不該發生的故事》,反映中年知識分子的《人到中年》,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高山下的花環》等。

(4)進入80年代,反映現實生活,觸及時代脈搏,謳歌社會主義新人的影片約占故事片的半數,這是新時期電影創作的主流。越來越多富有曆史使命感的電影藝術家緊隨時代的腳步,記錄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表現改革時代的社會心態,塑造改革者的形象,如《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等影片。

(5)此外,還有根據著名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如《傷逝》、《駱駝祥子》、《包氏父子》、《茶館》、《阿Q正傳》、《子夜》、《雷雨》、《日出》等。在揭示生活矛盾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十分大膽的突破。

這些影片的思想性不是一般說教,而是隨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來表達,使廣大觀眾與影片中的人物在思想感情上息息相通,進而愛憎、思考、同情或批判。影片的思想性和藝術魅力融為一體,在藝術享受中得到思想上的收獲。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在過去,由於長期受“左”的錯誤思想影響,對人物典型作片麵的理解,藝術形象概念化,好的就絕對好,壞的就絕對壞,導致銀幕上的人物性格單調、公式化。而這一時期的影片,突破了這些框框,敢於挖掘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和性格,敢於表現人情、人性和人道主義,因而產生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在重大革命曆史題材的影片中,這一點尤為突出。例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三部影片對革命領導人的個性進行了多角度地刻畫,避免了過去的神化、美化的表現手法,對蔣介石等曆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曆史本來麵目表現,而不加以漫畫式的醜化。

3這一時期的影片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有很大的發展,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尊重了藝術規律,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生活的真實、性格的真實,使得藝術家們可以更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最理想的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這一時期電影喜劇形式和風格有了很大的發展,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如《喜盈門》、《月亮灣的笑聲》、《咱們的牛百歲》等,觀眾高達2億~65億人次。8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對武術題材的影片進行探索,如:《少林寺》、《武林誌》、《武當》等,不落港台功夫片的窠臼,注意刻畫人物的性格,上映以後,在很短的時間裏,觀眾就達幾億人次,並在國際影壇獲得好評。這一階段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的《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劄散》、《老井》、《紅高粱》等。這些影片,打破了傳統的敘事結構,打破時空順序,更注重表現人物形象的自然心理和情緒。這類影片的出現,引起了廣大觀眾、理論家、藝術家的興趣,也產生了種種爭議。許多人認為,這種探索應該允許,藝術家的創新精神應該給予鼓勵,但也應當反對某些脫離現實、故弄玄虛、賣弄技巧的純形式主義的傾向。廣大觀眾則要求電影創作者要注意電影的群眾性,因為電影畢竟是一種大眾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