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電影1(2 / 3)

與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理論研究的活躍,新人輩出,對文學藝術與政治的關係、電影的本質、特性及其規律、電影觀念的發展、電影美學以及電影如何正確反映生活、如何挖掘和開拓更廣闊的題材、如何建立民族特色和風格、如何借鑒現代世界各種電影理論和技巧,都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除了故事片以外,其他片種,如美術片、新聞紀錄片、科學教育片等,在“文革”以後的一段時間裏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美術片在中國各類影片中占有特別的優勢,它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中國美術片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的風格和特色。中國美術片不僅有一般的動畫片,而且有木偶片、剪紙片、折紙片、水墨動畫片等等,這些有著悠久曆史傳統的中國藝術受到世界各國觀眾的喜愛。中國有著古老的文化,其中包括極為豐富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這些內容是最適於用美術片這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的。建國以來,有27部美術片在國際上獲獎40次,國際輿論認為,中國美術片已經形成了“中國動畫學派”。例如動畫片《大鬧天宮》曾在44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放映,各國報紙評論它“完美地表達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風格”。

由於迅速發展的電視比電影更能及時地報道新聞,新聞片不得不探索一些新的途徑來發揮自己的作用。新聞紀錄片已經不能滿足於單純進行新聞報道的作用,必須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係統地全麵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對某一時期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要進行綜合報道、專題論評。新聞紀錄片還注重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改變了過去新聞紀錄片記事不記人、見物不見人的情況。《敬愛的周總理永垂不朽》就是這方麵的一個範例,它結合文獻資料,表現了周總理光輝的一生,又表現了北京及至全國人民衝破“四人幫”的重重阻力在天安門廣場和十裏長安街哀送周總理靈車以及各地群眾的悼念活動。

至80年代,電影製片廠的分布已打破過於集中的現象。30多年來在建國初期的長春、北京、上海三大製片廠的基礎上陸續增建新廠。

引進外國影片,是中國重要的國際文化交流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曾譯製過蘇聯電影。1957年,在上海建立了專門的電影譯製廠,到80年代為止,長影和上海電影譯製廠共譯製外國影片1500多部,其中大部分是故事片,也有少量大型紀錄片、美術片和科教片。

為適應影片進出口的需要,使中國影片盡快打入國際市場,中國影片輸出輸入公司成立,中國影片已輸出到近40個國家和地區。此外,在1979年又建立了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開展對外合作拍片任務,先後與意大利合拍了《馬可·波羅》,與日本合拍了《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都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

為了積累國內外的影片資料,為廣大電影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借鑒,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電影資料館。

北京電影學院自成立以來,培養了大批電影專業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為電影戰線上的骨幹。為師生創作實習,還建立了青年電影製片廠。80年代以來,該廠拍攝的影片有多部在國內獲獎。

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國電影事業在電影工業及科研方麵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質量也在不斷提高,為電影事業的發展準備了較好的物質條件;還先後研製成功了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但由於長期的封閉政策和工業基礎的限製,中國電影科技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段差距。

到1985年為止,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特別是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發展,在短短幾年中,農村集鎮新建影院2萬多座。故事片、農業科教片在農村進一步普及。

1960年成立了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正式改名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在許多有製片廠的地方,如上海、長春、廣東等地分別成立了分會。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電影工作者學習黨的文藝方針,開展學術研究,保障藝術家的權益。協會每年組織理論工作者和藝術家對上年度優秀影片、導演、演員、編劇及其他創作人員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編輯出版的《大眾電影》每期銷售量達數十萬冊。自1963年起,《大眾電影》舉辦一年一度的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由讀者自由投票,選舉優秀影片,並頒發“百花獎”。1980年,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這三項獎對促進電影創作的繁榮起著很大作用。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有關中外電影史、電影理論研究專著和中外電影劇本及電影科技方麵的書籍。

改革開放使中國電影再度走上充滿生機的複興之路。1980年,政府“優秀影片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相繼恢複;次年,由專家組成評委的“金雞獎”也告創設。在思想解放的時代氛圍、活躍的藝術競爭和高漲的理論熱潮中,新時期的電影創作不斷向新的高度攀登。

以1979年為轉折的新時期,重新起步的電影麵臨的是一種久經規範的創作模式。這時的電影在縱向上割斷了和三四十年代現實主義傳統的聯係,在橫向上封閉了與世界文化思潮的接觸,其創作觀念和語言顯出極端的狹窄和匱乏。從《天雲山傳奇》的曆史質詢開始,電影作者再次踏上了黃土地的文化苦旅。電影短短幾年內複興,謝晉、成蔭、水華、淩子楓等老藝術家曆盡磨難卻堅持以電影完善人生:《天雲山傳奇》、《西安事變》、《駱駝祥子》首當其衝,將曆史、人性帶入電影中。謝飛、吳貽弓、黃健中、吳天明等中年一代深惡浩劫追尋哲思:《本命年》、《城南舊事》、《如意》、《老井》在重現陰霾時難舍浪漫,寄情理想。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吳子牛等後起之秀青春蹉跎後痛定思痛:《黃土地》、《紅高粱》、《黑炮事件》、《晚鍾》穿越曆史,探詢文化本源,其光影迸射出振聾發聵的精神魅力。

縱觀新時期電影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1.1977年至1983年,現實主義回歸和對電影本體重新審視。包括1979—1980年的第一次創新浪潮在電影形式上、技巧上進行創新和1981—1983年紀實美學的追求。其中包括老導演(第二、三代導演)的探索,中年導演(第四代)有特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