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電影2(2 / 3)

滕文驥(1944—)196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他是第四代導演中不斷變換自己創作視點、變換創作風格的導演,是一個不斷思考、不斷進取的導演。從與吳天明合導《生活的顫音》始,他已經導演了近20部影片,就題材、內容、藝術手法而言充滿著變化,既有嚴肅的藝術片,如《海灘》、《黃河謠》,也有純粹的娛樂片,如《大明星》、《颶風行動》,既有著意於探索人們精神世界的《蘇醒》、《都市裏的村莊》,也有反映改革潮流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滕文驥以描寫黃河故道人們在過去年代生存狀態的音樂片《黃河謠》而獲得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4.第五代

“第五代”是指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卷入了中國社會大動蕩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曆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畫麵處理等方麵,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波。

1983年冬,張軍釗導演的影片《一個和八個》在京試映震動影壇;1984年至1986年,一批被稱作“第五代”的年輕導演諸如陳凱歌、田壯壯、黃建新等,相繼推出《黃土地》、《黑炮事件》、《絕響》等影片,驟然在中國影壇上推湧起“探索電影”的浪潮。探索電影給中國電影帶來了全新的銀幕形象,它與當時文壇上的“文化熱”、“尋根熱”相承相連。一方麵,影片的反思從社會學的層麵滲透到文化層麵,以“思前想後”、“縱橫古今”的方式逼視人生,追溯我們民族的曆史文化特征;另一方麵,電影語言突破單純再現,執意創造一些不那麼尊重表麵真實,然而卻更富有意蘊和藝術想像的鏡頭,以異常活躍的前衛姿態衝擊傳統的主流電影即現實主義電影模式。具有鮮明個性的探索電影顯示著新時期電影多元化局麵的形成,並展示了幾代電影主創者各走其路而交相輝映的前景。探索電影的探索將新時期以來對電影本體的思考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然而,探索電影的探索因為意念的艱深和藝術上的過於陌生化,從而導致了“解讀”電影的需要。急於創新的“第五代”在接受了許多讚譽的同時,也陷入了長期少有接受者的困窘。於是很快出現了在國外獲得大獎而在國內(獲獎前)隻賣出一個拷貝的淒慘景象。

“第五代”作為電影運動,從1983年到1991年的起止,經曆了《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孩子王》、《紅高粱》、《獵場劄撒》、《盜馬賊》和《晚鍾》,到《邊走邊唱》告一段落。《邊走邊唱》時的陳凱歌悲壯地繼續堅持著第五代電影前期的藝術主張和藝術風格:象征性、寓言式、民俗儀式化、黃河、黃土高原和對民族性格的思考。他有2年在美國。離開本土的距離感和執著的懷鄉感,造成了《邊走邊唱》的那種相對僵化的形態。實際上在國內,他的老同伴已有多種變化。張藝謀已經拍了《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商業與藝術的結合已露端倪,已經與前期的第五代作品有很大不同了。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陳凱歌(1952—),原名陳皚鴿。原籍福建長樂,生於北京。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畢業,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1984年開始執導影片。1987年赴美國進修,1990年回國。自1984年至今,他導演了《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刺秦》、《溫柔地殺你》(美國)、《和你在一起》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圍重要國際電影節,有的在戛納等重要電影節獲大獎。陳凱歌的成就,首先在於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對人的本體與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他善於剖析曆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製約與影響,展現人的複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講述抗戰期間,八路軍的文藝工作者顧青從延安到山區采風,寄宿一貧苦的農家。農家女兒翠巧因葬母和為弟弟訂婚,收了一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禮,訂了娃娃親。顧青帶來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發了新的憧憬。這種憧憬,使她最終逃出夫家,夜渡黃河,投奔八路軍。《黃土地》的成功在於它僅僅把故事當作外殼,通過超時空的開拓,抒發了作者對土地、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許多非情節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廣闊無垠、氣勢磅礴的黃土地,安詳博大、氣象萬千的黃河形象,甚至許多風俗民風的描寫,例如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麵,都和人物緊緊結合在一起,成為整個銀幕形象的重要構成。影片在攝影、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麵也出了大格,然又無不內涵深意。《黃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與人物的三者統一,以敘事因素、隱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統一,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表達了創作者對民族特性、農民命運的思考。影片獲1985年“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獲1985年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英國第29屆倫敦及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特蘭杯”導演獎,第5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電影獎等6項國際獎。《大閱兵》於1987年獲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意大利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大獎。《孩子王》於1988年獲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影視委員會特別獎、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獎活動的探索影片獎、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霸王別姬》於1993年獲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其作品從不同領域,以不同方式對曆史和文化進行反思,具有風格化的視覺形象,新穎的畫麵結構,寓言化的電影語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

陳凱歌的老師,著名電影理論家倪震曾評價說:“陳凱歌鍾情於中國曆史。一方麵,讀書的嗜好和家庭的熏陶帶給他文學和曆史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麵,他抱負甚高,無論做任何作品,都想站在極高的水準上用宏大的視野去包容,希望它能夠滲透出很多的哲學與曆史的思考。”

90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陳凱歌拍出大異於以往風格的《霸王別姬》。影片借助於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著的永恒矛盾作了哲理的探索與闡釋。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涵的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獎。

張藝謀(1950—),陝西西安人,電影導演,攝影師,演員。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在陝西鹹陽市棉八廠當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當攝影師。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麵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廣受讚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粱》,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英雄》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涵其中的濃烈的曆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1984年始拍《一個和八個》,這部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被列為第五代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在導、攝、美等各個方麵較以往各類片子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一個巨大的突破。作為該片的攝影之一,張藝謀開始受到電影界的注意。同年張藝謀獨立擔任影片《黃土地》的攝影,在該片中他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渾樸、雄偉的獨特美。該片的攝影在電影界褒貶不一,引起熱烈爭論,但評論者普遍認為像這樣在美學上有開拓性的攝影創作甚為鮮見。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審委員會特授予張藝謀最佳攝影獎。張藝謀由此開始跨入一流攝影師的行列。

1986年張藝謀擔任影片《大閱兵》的攝影,該片的創作延續了影片《黃土地》的風格,放映後同樣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1987年張藝謀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出演影片《老井》,在片中他通過深入的生活體驗深刻理解角色,令人信服地塑造了當代農村知識青年孫旺泉的形象。其表演真切、生動,具有獨特魅力,連獲日本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87年張藝謀進入了電影創作的又一個領域——導演。他執導了影片《紅高粱》。《紅高粱》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中國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古樸、野性的生活和他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過程。影片的劇情構成極具戲劇性,通過人物塑造讚美生命的自由。愛就真愛,恨就真恨;大愛大恨,大生大死。情節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該片以明快、緊湊、張弛有度的節奏,畫麵、色彩、光線及其所構成的濃烈的視覺形象和豪放的風格,禮讚了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紅高粱》熔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征服評委,喜獲最佳影片“金熊獎”。中國影片揚名國際,由此開始真正走向世界,張藝謀和他的創作組功不可沒。影片還獲得1988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至此,張藝謀從優秀攝影師走向優秀演員再走向優秀導演,完成了他電影創作的三部曲,獲得了“影壇怪才”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