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什麼樣的增長
“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那麼GDP降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在談到這一輪保增長的途徑時張斌認為,將過多的資源投放到外貿領域並不可取,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還需從內需上著手,“災區重建,鐵路、電力、能源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節能減排和農業領域的開發都是起動內需的有力抓手。”
10月17日國務院會議重點提到了農業、出口、投資等方麵的問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保持進出口穩定增長,提高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地震災區恢複重建,抓緊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城鎮等基礎設施和民生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
從會議傳導出的信息來看,在國際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我國保增長的重心偏向於內部挖潛,加大國內消費和投資力度,以期實現經濟增長的軟著陸。
來自鐵道部內部人士透露,近兩個月以來,國家對鐵路項目批複速度明顯比以往有所加快,僅10月就有京石和石武客運專線、蘭渝鐵路、貴廣鐵路、南疆鐵路庫阿二線等一大批鐵路重點工程項目陸續開工。
“擴大內需保增長的辦法在10年前就顯示過威力。”有關專家告訴記者,與今年相似的是,1998年我國同樣遭遇了金融危機(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自然災害(洪水)的雙重侵襲。當時政府部門集中力量投資農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中央直屬儲備糧庫、經濟適用住房六個方麵,全社會固定投資增長幅度由10%調整到15%。由中央財政發行1000億元10年期長期國債,補充和增加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本金,同時配套增加1000億元銀行貸款,最終實現了經濟增長的軟著陸。
那麼,通過內部挖潛實現經濟持續繁榮的關鍵是什麼呢?《世界經濟》主編何帆認為,此次世界金融危機進一步警示我們,要使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就應逐步降低中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加快非貿易部門的發展,這是謀劃中國經濟未來持續繁榮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中國所麵臨的環境,越來越讓我們重視結構改革。比如,資源價格如何定義?如果長期不改變能源價格扭曲,不僅不利於中國資源、中國製造的合理定價,不利於改變粗放式的生產、用能方式,更有可能給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帶來環境和資源耗費問題。”複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強調,“要走向真正意義上可持續的增長模式並不簡單。麵對當前非常嚴峻的形勢,站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我們真的要用科學發展觀對過去的發展方式做一個深入的思考。隻有這樣,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結構改革。”(楊振宇)
二、中國經濟之困
這是在CPI已經高位運行4個月之後,當由豬肉引發的價格上漲已經開始向米、麵、油等其他領域蔓延時,中央政策作出的明確轉變,將執行了十年來的“穩健”貨幣政策調整為“從緊”。
在那之前的宏觀調控中,中國央行已6次加息,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至20年來最高水平,一次次發行數額破紀錄的央行票據,試圖吸幹市場上泛濫的流動性。宣布從緊貨幣政策後意味著同時還要收緊信貸,嚴格控製商業銀行隻能按每季度3%的既定增幅發放信貸。
然而市場變幻莫測,就在中國貨幣政策宣布不久,一場牽涉甚廣的次貸危機從大洋彼岸的美國迅速向全球擴散,不少觀察者預測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全球經濟受此拖累也將陷入困境,並寄希望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能夠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拯救尚未開始,一場罕見的雪災卻為中國自身沸騰的經濟加了些冰。這場建國以來未曾遇過的冰雪不僅造成了五百多億元的直接損失,而且使得南北物流幾近中斷,整個經濟鏈條繃緊了好幾圈,甚至一度出現混亂:17個省市拉閘限電,工廠缺電電廠缺煤,貴州省政府不得不征用所有待出省的煤炭。
國務院領導普遍認為2008年恐怕是經濟上最為困難的一年:一方麵是通貨膨脹壓力高企,另一方麵是中國製造在各項成本大幅上升後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以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不確定性。宏觀調控政策執行力度於是將成為判斷中國經濟走勢最大的懸念
3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份CPI(消費物價指數)已達8.7%,為十餘年來的新高,PPI(工業品出廠價格)也再探高至6.6%。
這是在CPI已經高位運行4個月之後,當由豬肉引發的價格上漲已經開始向米、麵、油等其他領域蔓延時,中央政策作出的明確轉變,將執行了十年來的“穩健”貨幣政策調整為“從緊”。
在那之前的宏觀調控中,中國央行已6次加息,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至20年來最高水平,一次次發行數額破紀錄的央行票據,試圖吸幹市場上泛濫的流動性。宣布從緊貨幣政策後意味著同時還要收緊信貸,嚴格控製商業銀行隻能按每季度3%的既定增幅發放信貸。
然而市場變幻莫測,就在中國貨幣政策宣布不久,一場牽涉甚廣的次貸危機從大洋彼岸的美國迅速向全球擴散,不少觀察者預測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全球經濟受此拖累也將陷入困境,並寄希望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能夠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拯救尚未開始,一場罕見的雪災卻為中國自身沸騰的經濟加了些冰。這場建國以來未曾遇過的冰雪不僅造成了五百多億元的直接損失,而且使得南北物流幾近中斷,整個經濟鏈條繃緊了好幾圈,甚至一度出現混亂:17個省市拉閘限電,工廠缺電電廠缺煤,貴州省政府不得不征用所有待出省的煤炭。
比起這場突然的自然災害來,更深重的威脅也在去年年末逐漸顯山露水--支撐了中國奇跡般繁榮的製造業普遍開始了痛苦的掙紮。
重重壓力接踵而來,製造業的利潤空間日益逼仄:國際糧食、能源的價格一路飛漲,石油已經突破100美元一桶,大豆玉米價格均不斷創出十年來新高,原材料價格也大幅上漲;國家對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的標準提高,企業環保支出不斷上升;人民幣在過去一年中升值近7%,而且國家出口退稅一減再減,保證金卻一增再增;勞動力價格在民工荒的背景下大幅提升,再加上2008年1月1日實施的勞動合同法等一係列勞動法規,更像是最後一根稻草--倘若這些法規嚴格執行,勞動力成本將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倍數上升:例如如果按照要求為所有工人購買社保,工廠的此項成本將上升400%,因為現實狀況中勞動密集型企業通常隻會為20%左右的工人購買。
短短一兩年內,製造業的總體成本迅速上升幾乎三分之一
2008年1月15日,政府宣布全國31省份實施臨時價格幹預。國家發改委頒布實行《關於對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務實行價格幹預措施的實施辦法》,對與居民消費聯係緊密的食品、方便麵、食用油、肉製品、液化石油氣等進行提價申請或調價備案製度。
上遊成本高漲,下端卻是價格管製,按照經濟學教科書的邏輯推斷,生產意願將受到打擊,供給將受到抑製,由此造成的價格上漲雖然更為緩慢但最終的破壞力將更為強大。長此以往,整個經濟體增長受損,需求也將不斷萎縮。
通漲時代--品牌帶來經濟和最大忠誠度、最小價格敏感度
麵對中小企業非正規標準,大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在雙方夾擊之下,品牌溢價成為唯一選擇。
三、信貸危機將如何形成一個新金融秩序?
在戰場硝煙彌漫之時,很難想象煙霧消散之後的情景如何。但如今正當政府與金融危機角力之時,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們正開始做出一些預測。
比如,個人或企業在未來數年裏,將有一段貸款的困難時期,而且可能更少渴望舉債。金融監管將會“更多”、“更好”,但肯定不會是“更少”。在以往不怎麼透明的領域,比如對衝基金、衍生品市場,以及用以規避法規限製而建立起來的特殊工具等領域將會有一些秘密公諸於眾。曾經促使美國國際集團(AIG)和其他大型金融機構倒下的信用違約交換合約等金融工具,將很可能變得更加規範與標準化,使得它們能在集中的交易所交易,以便發現價值偏差並修正。
“我們必須設計出一種係統,讓參與者不能威脅到美國經濟的安全,”沃頓商學院金融教授理查德·馬斯頓(RichardMarston)說,“我認為這場危機糟糕透頂,它敲響了一些警鍾,並且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來做一點正確的事……而不是盲目沿用已存在幾十年的東西。”
金融市場上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政府的新角色定位,隨著10月13日正式宣布的方案,美國政府成為國內銀行的一個大股東。雖然這樣的部分國有化措施隻是臨時性的,但甚至連方案的擁護者都對政府權力過度集中於商業領域中而感到有些不安。
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富蘭克林·艾倫(FranklinAllen)還擔憂,通過支持銀行的方案來保護現有股東利益將會鼓勵未來的冒險行為。當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時,股東們則幾乎全部被消滅了。“這為將來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他警告說,一旦該方案不能如宣揚的那樣有效,對於納稅人將是個打擊。
但是沃頓商學院的幾位教授認為,動用2500億美元投資於銀行新增股票的這項方案,與早前的收購抵押按揭證券和其它不良資產的方案相比,成功概率更高。後者仍然會進行,但可能僅用1000億美元用於收購,而不是7000億美元。